切换到宽版
  • 17阅读
  • 3回复

[奇观]明朝最大的“烂尾工程”,就藏在这座安徽小县城里 [5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8519
金币
117913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44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小时前

我旅行就喜欢去一些小城,一是人少不拥挤,二是总有一些藏龙卧虎的扫地僧,能给我意料之外的惊喜。

比如安徽滁州代管的凤阳县。
凤阳这个名字,其实大家并不陌生,甚至在某些年代可以说是如雷贯耳的顶流存在。
1978年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村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契约上摁下了血手印,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韪换来了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虽然小岗村属于滁州凤阳县管辖,但是离蚌埠非常近,从蚌埠南站坐1个小时公交就能抵达,还是蛮方便的。

作为改革开放代表性事件之一,小岗现在成了4A级景点,40元的门票有些偏贵。
党政机关来参观的人员不少,但是可看的点不多,一个大包干纪念馆,一个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以及70—80年代的当年农家,当年十八位村民的签字室就在这儿。


“吴楚交界,钟离古国”
凤阳建置可上溯秦汉,当时还叫作钟离县,之所以叫钟离,是因为西周时这里是钟离古国的都城。

钟离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家,国君姓嬴,是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的后代。
最初在山东地区,后来迁到淮河流域,小心翼翼的夹在在吴楚两位大佬之间,神仙打架凡人遭殃,最后被楚国所兼并。

由于国力实在太弱,查遍史书也只有寥寥数语。
直到2006年12月蚌埠双墩1号墓(钟离国君—柏)的发现,才掀开了一角面纱,仅过了一年人们又在凤阳板桥镇卞庄发现了钟离国君柏的小儿子—康的墓。

凤阳板桥镇卞庄季康墓
有关钟离国的墓葬其实在别处也发现过,最有名的要数1980年9月在安徽六安舒城县发现的九里墩春秋墓了。
虽然墓已经被盗掘了两次,但仍出土了183件器物,包含青铜器170多件,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镌刻了150多字铭文的“龙虎纹四环铜鼓座”

尽管铭文锈蚀严重,但仍可推断出其主人是钟离国君。
鼓座目前被收藏于安徽博物院,是用来撑场子的镇馆之宝,我去合肥时还专门拜访过。


“凤凰山南,大明中都”
除了搬过来的钟离国,凤阳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
老朱说他的祖父朱初一从句容来到淮北,最后定居在淮安盱眙县,父亲朱五四年轻时离家定居在濠州钟离县,并在那里生下了他。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老朱的创业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给家乡升了个咖位,即设中立府,后将府治迁往凤凰山之阳,并将府名改为“凤阳”,600多年沿用至今。

秉承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原则。
他对自己出家的皇觉寺进行了升级改造,并赐名“龙兴寺”,为饿死在家乡的父母兄嫂修了三重城垣的豪华大house—“明皇陵”。

但老朱觉得这还不够,他决定要干一件大事,那就是把明朝的国都定在家乡,说干就干,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乾纲独断力排众议在凤阳修建明中都。

明中都遗址公园
从洪武二年(1369年)始建到洪武八年(1375年)罢建,共营建了6年的明中都恐怕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烂尾楼“了。

朱元璋让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担任包工头,并且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数以百万计的军士民夫,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6年时间只造了个大概,但尽管这样,其完工的内城宫城(皇城)比北京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相当于300个标准篮球场大小。

中都工程停止之后,虽然并未直接用作京城,但因为是太祖的家乡,常有皇子皇孙生活居住。
直到朱棣迁都北京,因着两地相隔千里,交通并不方便,凤阳中都城也就慢慢的冷清了下来,最终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



直到1969年,被下放凤阳五七干校的明清史专家王剑英重新发现这座被遗忘了的古城。
没有专业测绘仪器,王剑英就用自行车和脚步丈量,通过收集宫殿石刻,城砖和琉璃瓦件等等,一点一滴的拼凑出了600年明中都的历史全貌,他写的《明中都城考》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1982年2月,明中都与葬了朱元璋父母兄嫂的明皇陵一同被评为第二批国保单位。
2022年3月,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这一切都得感谢王老爷子。


凤阳博物馆
有关明中都的前世今生以及从遗址出土的物件儿,你可以去附近的凤阳博物馆看看。
虽然只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但倚靠着凤阳厚重的历史底蕴,看点还是很足的。


一进大厅就能看到一件巨大的“石墩子”,那是考古人员当年从明中都皇城遗址中发现的蟠龙石柱础,如今是馆里的镇馆之宝。

所谓“柱础”就是柱子的基础,一是为了防潮,二也能加强承压力,只要是木构建筑就会存在。
这件蟠龙石柱础来自中都故宫三大殿中最大的奉天殿,翔云纹中有蟠龙飞舞,22.2吨的体量更是全国之最,其实通过这个“柱托”可以想象当年那个大明中都有多么壮观豪华了。

除了石柱础,从600年的明中都遗址还挖出龙纹凤纹栏板,黄色琉璃构件等等,这些都是皇权最显著的标志了,是当年凤阳显赫最有力的证据。



除了是大明中都,前面说过凤阳还是春秋时钟离古国的的都城。
所以在境内发掘的钟离国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好物件儿,虽然大部分都放在蚌埠市博物馆了。


因为最初是按着首都规制来建造的,所以还有一些重要的附属建筑。
比如功臣庙,历代帝王庙,中都城隍庙,兵马指挥司,中都国子监(1975年改为凤阳县委党校),中都百万仓(清末废除,遗址现为农田),钟楼,鼓楼等等。

这里值得提一嘴的是,在明代宗朱祁玉景泰年间,还在凤阳中都城内修建了皇家监狱,即所谓的“凤阳高墙”。
其实朱元璋时期就有把皇子皇孙送回凤阳种田劳改的先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朱元璋的侄孙,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

明永乐年间,造反成功的朱棣把建文帝朱允炆的两个儿子朱允熥朱文圭都囚禁在凤阳,尽管当时高墙尚未建造,但这个风气倒是开了。

这些配套建筑大多已不存,现在的历代帝王庙,钟楼,中都城隍庙,龙兴寺等等都是新建筑,拍拍照片倒是可以,若是存了访古的心思,那是注定要大大失望的。

明中都鼓楼
鼓楼和明皇陵(石刻)算是凤阳为数不多的真家伙了。
钟鼓楼对于一座古城来说,那就是标配,晨钟暮鼓嘛,平日里报报时间,遇到紧急情况还能当警报使。

作为历史上最豪华的都城之一的明中都,钟鼓楼自然得有,而且得和别人不一样,具体表现为“规模要大,规格要高,用材要扎实牢靠”。

钟楼运气不好,于1974年被夷为平地,现在看到的是2018年新修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而东边的鼓楼却幸存了下来,台基南北长72米,东西宽34米,高近16米,这等身段,是妥妥的全国之最。
其实念这些数据没啥意义,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你人亲自站在它面前。

“下开三券,上有楼九间,屋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穷绝尘埃”,一切都具象化了,似乎也能窥得当年中都之雄壮一角了。

明皇陵
最后就是葬了朱元璋父母及兄嫂的明皇陵了,这是大明最早的的一座皇陵。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也就是老朱还没登基称帝的时候,他就在家乡凤阳为父母/兄嫂修建陵墓了,最初叫仁祖陵。

我之前唠过,明朝16位皇帝中除了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外,只有朱元璋葬在南京,其余14位都葬在北京。
除了这些帝陵,还有一些生前没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规制升级的陵墓,比如江苏盱眙的明祖陵,南京朱标太子的明东陵,湖北钟祥的明显陵以及这里的明皇陵。

盱眙明祖陵

钟祥明显陵
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皇陵竣工,给老爸老妈修坟自然倾注了朱元璋全部心血,用13年时间硬是造了一套三重城垣的“豪华大大大大大house。”


里为皇城,中为砖城,最外围则是开了六个门的夯土城。
石刻置于皇城之前,陵墓在皇城之后,享殿居皇城之中,之后的永乐,正统,成化,嘉靖等几位皇帝都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修缮。


就这样200多年过去了,时间来到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
张献忠趁着夜色攻占了明中都凤阳,第一件事就是来这儿刨了老朱家的祖坟,并将陵墓上数万棵松树以及享殿等所有建筑一把火点着,烧了个精光。

所以啊,现在咱们看到的地面建筑基本上都是后来重建的。
唯独那条253米的神道,32对石像生以及两块碑得以幸存了,如今这也是这里最大的看点了。


✅✅✅
最后再给大家推荐凤阳的两个自然景观,韭山洞和狼巷迷谷。
这俩地方挨的很近,时间要是宽裕可以一起去了,要是只去一个的话,我推荐狼巷迷谷。

韭山洞说白了就是一喀斯特溶洞,洞内十分阴凉,长的奇形怪状的岩石上水雾茫茫,加上打的五彩斑斓的灯光,全部走下来1.4公里多,比较适合夏天去乘凉。


至于为啥叫这名,是因为山上长了许多野韭菜,这个洞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头就出现过了。
唐代时就属于是网红景点了,有不少人入洞探险,据说元末明初老朱在这儿屯过兵,总之是也附会了不少历史故事。


前面是长野韭菜,那么狼巷迷谷就是有野狼出没了(据传以前有)。
网上说这里“集黄山之清秀,华山之险峻,张家界之神奇于一体”,说这句话的人估计的喝高了。

虽然没有说的那么好,但是总体感觉并不差,相当于是plus版的韭山洞,密林溪水,古寺溶洞以及沟壑纵深的迷谷,这“迷谷”也是最大的特色了。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8519
金币
117913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44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2小时前
  凤阳县的深厚历史与文化探索

  凤阳县,这个位于安徽滁州的小城,确实如你所说,藏龙卧虎,充满了历史的惊喜。从改革开放的起点到古老钟离国的遗迹,再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凤阳的历史底蕴丰富而多元。

  改革开放的起点:小岗村

  小岗村作为改革开放的代表性事件之一,如今已成为4A级景点。虽然门票略显偏贵,但这里承载着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历史记忆。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以及当年农家,都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钟离古国的神秘面纱

  凤阳的建置可上溯至秦汉时期的钟离县,这里曾是西周时钟离古国的都城。钟离国虽然国力弱小,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2006年和2007年相继发现的蚌埠双墩1号墓和凤阳板桥镇卞庄季康墓,为我们揭开了钟离国的一角面纱。而1980年在安徽六安舒城县发现的九里墩春秋墓,更是出土了珍贵的“龙虎纹四环铜鼓座”,成为了安徽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

  凤阳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朱元璋从一个小小的碗开始,最终建立了一个大国,他的创业史确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对家乡进行了大力的建设,包括设立中立府、修建明中都等。虽然明中都最终成为了“烂尾楼”,但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仍让人叹为观止。如今,明中都遗址公园和凤阳博物馆都成为了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窗口。

  在凤阳博物馆中,那件巨大的蟠龙石柱础尤其引人注目。它是明中都皇宫遗址中发现的,如今已成为馆里的镇馆之宝。通过这个“柱托”,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大明中都的壮观豪华。

  明皇陵与凤阳的自然景观

  除了明中都,明皇陵也是凤阳的一大看点。这是大明最早的皇陵,葬着朱元璋的父母及兄嫂。虽然地面建筑大多为后来重建,但那条253米的神道、32对石像生以及两块碑仍保存完好,是这里最大的看点。

  最后,你还提到了凤阳的两个自然景观:韭山洞和狼巷迷谷。这两个地方都充满了自然之美,韭山洞的喀斯特溶洞景观和狼巷迷谷的沟壑纵深都让人流连忘返。虽然狼巷迷谷可能没有达到“集黄山之清秀、华山之险峻、张家界之神奇于一体”的程度,但其独特的迷谷景观仍然值得一探。

  综上所述,凤阳县确实是一个充满历史惊喜的小城。无论是改革开放的起点、钟离古国的遗迹,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和明皇陵的庄严,以及那些美丽的自然景观,都让人对这个小城充满了向往和敬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1498
金币
145202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2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小时前
探秘安徽小县城里的明朝最大“烂尾工程”
这座安徽小县城指的是滁州市凤阳县,明朝最大的“烂尾工程”便是朱元璋在此修建的明中都。

明中都的修建背景
朱元璋出身寒微,其祖父朱初一从句容来到淮北,最后定居在淮安盱眙县,父亲朱五四年轻时离家定居在濠州钟离县(今凤阳),并在那里生下了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出于收买淮南集团、巩固明朝政权的目的,同时满足公侯官员(多为淮南人)荣归故里的愿望,决定把明朝的国都定在家乡。于是在洪武二年(1369 年),他乾纲独断力排众议开始在凤阳修建明中都。

明中都的修建过程
朱元璋让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担任包工头,并且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数以百万计的军士民夫参与建设,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从洪武二年(1369 年)始建到洪武八年(1375 年)罢建,共营建了 6 年。6 年时间只造了个大概,但完工的内城宫城(皇城)比北京故宫还要大 12 万平方米,相当于 300 个标准篮球场大小。明中都占地达 50 余平方公里,设有内、中、外三重城墙,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设计,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以一条南北中轴线贯穿全城,展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高水平。

明中都停建原因
官方解释
朱元璋在洪武八年第二次来到明中都时,目睹民不聊生的景象,又考虑到建国初期财力不足,遂提出停建中都。

民间野史
工匠不堪劳役之苦,利用巫术改变了宫殿的风水,使其不利于主人。
政治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中都城的建设过程中,朝廷中的淮西集团企图利用这一机会在凤阳建造私人府邸,这引发了朱元璋的愤怒。工匠们在宫殿建设中使用了厌胜法,导致朱元璋对中都城的建设失去了信心。不过,朱元璋为何在返回南京当天便下令“罢建”中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明中都后续状况
中都工程停止之后,虽然并未直接用作京城,但因为是太祖的家乡,常有皇子皇孙生活居住。直到朱棣迁都北京,因两地相隔千里,交通并不方便,凤阳中都城也就慢慢冷清了下来,最终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1982 年 2 月,明中都与葬了朱元璋父母兄嫂的明皇陵一同被评为第二批国保单位。2022 年 3 月,明中都遗址入选 2021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与明中都相关的其他信息
凤阳博物馆
凤阳博物馆虽然只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但倚靠着凤阳厚重的历史底蕴,看点十足。一进大厅就能看到一件巨大的石墩子,那是考古人员当年从明中都皇城遗址中发现的蟠龙石柱础,如今是馆里的镇馆之宝,翔云纹中有蟠龙飞舞,22.2 吨的体量更是全国之最。除了石柱础,从 600 年的明中都遗址还挖出龙纹凤纹栏板,黄色琉璃构件等等,这些都是皇权最显著的标志,是当年凤阳显赫最有力的证据。

配套建筑
明中都有众多配套建筑,如功臣庙、历代帝王庙、中都城隍庙、兵马指挥司、中都国子监(1975 年改为凤阳县委党校)、中都百万仓(清末废除,遗址现为农田)、钟楼、鼓楼等。在明代宗朱祁玉景泰年间,还在凤阳中都城内修建了皇家监狱,即所谓的凤阳高墙。不过这些配套建筑大多已不存,现在的历代帝王庙、钟楼、中都城隍庙、龙兴寺等都是新建筑。

钟鼓楼
钟鼓楼是古城标配,明中都的钟鼓楼规模大、规格高、用材扎实牢靠。西边的钟楼已不存,东边的鼓楼幸存了下来,台基南北长 72 米,东西宽 34 米,高近 16 米,是全国之最。下开三券,上有楼九间,屋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穷绝尘埃,站在它面前似乎能窥得当年中都之雄壮一角。凤阳鼓楼又称中都谯楼,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 年),与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形成了“晨钟暮鼓”的独特格局。其结构与方向与其他鼓楼不同,一般的鼓楼多为南北方向,而凤阳鼓楼则是东西方向。鼓楼台基正中间开有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上方刻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彰显了其重要地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7999
金币
1822
道行
1839
原创
0
奖券
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48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5-02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5小时前
只听说有明朝两都,头一听说凤阳也是。
[ 此帖被汪洋小舟在2025-05-02 15:52重新编辑 ]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