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安徽小县城里的明朝最大“烂尾工程”
这座安徽小县城指的是滁州市凤阳县,明朝最大的“烂尾工程”便是朱元璋在此修建的明中都。
明中都的修建背景
朱元璋出身寒微,其祖父朱初一从句容来到淮北,最后定居在淮安盱眙县,父亲朱五四年轻时离家定居在濠州钟离县(今凤阳),并在那里生下了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出于收买淮南集团、巩固明朝政权的目的,同时满足公侯官员(多为淮南人)荣归故里的愿望,决定把明朝的国都定在家乡。于是在洪武二年(1369 年),他乾纲独断力排众议开始在凤阳修建明中都。
明中都的修建过程
朱元璋让开国第一文臣李善长担任包工头,并且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数以百万计的军士民夫参与建设,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从洪武二年(1369 年)始建到洪武八年(1375 年)罢建,共营建了 6 年。6 年时间只造了个大概,但完工的内城宫城(皇城)比北京故宫还要大 12 万平方米,相当于 300 个标准篮球场大小。明中都占地达 50 余平方公里,设有内、中、外三重城墙,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设计,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以一条南北中轴线贯穿全城,展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最高水平。
明中都停建原因
官方解释
朱元璋在洪武八年第二次来到明中都时,目睹民不聊生的景象,又考虑到建国初期财力不足,遂提出停建中都。
民间野史
工匠不堪劳役之苦,利用巫术改变了宫殿的风水,使其不利于主人。
政治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中都城的建设过程中,朝廷中的淮西集团企图利用这一机会在凤阳建造私人府邸,这引发了朱元璋的愤怒。工匠们在宫殿建设中使用了厌胜法,导致朱元璋对中都城的建设失去了信心。不过,朱元璋为何在返回南京当天便下令“罢建”中都,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明中都后续状况
中都工程停止之后,虽然并未直接用作京城,但因为是太祖的家乡,常有皇子皇孙生活居住。直到朱棣迁都北京,因两地相隔千里,交通并不方便,凤阳中都城也就慢慢冷清了下来,最终在改朝换代的战火中沦为一片废墟。1982 年 2 月,明中都与葬了朱元璋父母兄嫂的明皇陵一同被评为第二批国保单位。2022 年 3 月,明中都遗址入选 2021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与明中都相关的其他信息
凤阳博物馆
凤阳博物馆虽然只是国家二级博物馆,但倚靠着凤阳厚重的历史底蕴,看点十足。一进大厅就能看到一件巨大的石墩子,那是考古人员当年从明中都皇城遗址中发现的蟠龙石柱础,如今是馆里的镇馆之宝,翔云纹中有蟠龙飞舞,22.2 吨的体量更是全国之最。除了石柱础,从 600 年的明中都遗址还挖出龙纹凤纹栏板,黄色琉璃构件等等,这些都是皇权最显著的标志,是当年凤阳显赫最有力的证据。
配套建筑
明中都有众多配套建筑,如功臣庙、历代帝王庙、中都城隍庙、兵马指挥司、中都国子监(1975 年改为凤阳县委党校)、中都百万仓(清末废除,遗址现为农田)、钟楼、鼓楼等。在明代宗朱祁玉景泰年间,还在凤阳中都城内修建了皇家监狱,即所谓的凤阳高墙。不过这些配套建筑大多已不存,现在的历代帝王庙、钟楼、中都城隍庙、龙兴寺等都是新建筑。
钟鼓楼
钟鼓楼是古城标配,明中都的钟鼓楼规模大、规格高、用材扎实牢靠。西边的钟楼已不存,东边的鼓楼幸存了下来,台基南北长 72 米,东西宽 34 米,高近 16 米,是全国之最。下开三券,上有楼九间,屋檐三覆,栋宇百尺,巍乎翼然,穷绝尘埃,站在它面前似乎能窥得当年中都之雄壮一角。凤阳鼓楼又称中都谯楼,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 年),与西边的钟楼相距六里,遥遥对峙于中都城中轴线的两侧,形成了“晨钟暮鼓”的独特格局。其结构与方向与其他鼓楼不同,一般的鼓楼多为南北方向,而凤阳鼓楼则是东西方向。鼓楼台基正中间开有三个门洞,中门略大,上方刻有朱元璋亲书的“万世根本”四个楷书大字,彰显了其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