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阅读
  • 1回复

[纯水]境界高的人,有这九大特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750
金币
1262
道行
19523
原创
29413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98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5:42


孔子曾经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身边总是有些人,他们就算是一时没有被理解,也不会对人金刚怒目,因此更容易得到尊重,也总是会有贵人相助。
这样的人总是面带笑容,身边围绕着温暖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想要去亲近,去了解。
这种人就是我们常说的“贵气之人”。
一个人骨子里的贵气和先天的出身无关,更不是物质和金钱可以换来的。
贵气是一种修养,它来源于知识的沉淀和自我的修行。
01
自律,使人自由
人的欲望和智慧都是无穷的,精力和生命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智慧用在了追逐欲望上,那么他的一生终将是可悲的。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一个人在年少时身体尚未稳定,要戒色;壮年的时气血方刚而心气未平,要戒斗;到了年老的时候,血气己衰,人生更需要沉淀和幸福感,要戒贪。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摆脱色、斗、贪的控制呢?
做人一定要自律,一味地沉溺于欲望,就是牺牲自己的自由,臣伏于短暂的满足感。
02
善意,使人幸福
古语有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有一天,孔子回到家中,听说家里的马棚失火了,孔子急切地询问:“伤人乎?”
孔子最先关心的是仆人们是否受伤,而不是自己的马匹。要知道,按照当时的价值观,一匹马足以换来四个下人。
孔子的朋友过世了,没人料理后事,孔子说:“于我殡。”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后来孔子去世了,他的弟子们悲痛的就像失去老父亲的子女,他们自发的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按照祭奠父母的习俗,为孔子守丧三年……
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今天待人多一分情分,明天自然也会被他人的善意包围。
03
自省,使人优秀
《左传》中有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此,孔子曾恰到好处地补充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才是真正的罪恶。
得到及时改正的错误,就像乱云遮月一般,一时可能会带来黑暗,却也总能看到乌云散去,明月当空。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遇到善人,那就汲取他的优点。碰见恶人,我们更要反省自身。对于恶人身上那些让我们厌恶的缺点,我们更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4
自信,使人坚定
孔子在匡地遇围,他说,在文王之后,礼乐不就在我这里了吗?若是上天不想让这样的文明失传,匡人其奈我何?
孔子曾在宋国边境被宋国司马桓魋追杀,他说,老天把传承文明的重任交给我,他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人若是没有了自信,便难以在历经挫折的时候坚守一颗初心。
05
有涵养,使人庄重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给人留下了第一印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作为圣人,他温和有礼而不失严厉,虽有威严但是不凶狠,态度恭谦而又安逸。
正如子夏所说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真正的君子,远看让人感到庄严,接近后却又让人如沐春风,说话时态度严肃,一丝不苟。
德行庄重的君子,为人要正直,待人要温和,教导他人的时候要严厉。
06
真诚,使人简单富足
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一共三百余篇,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内容,那便是出于真情。
同样,老子也说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真诚的人就像尚未染色的丝线,朴实的人就像是未经雕琢的原木。做人不必太沉迷于追求私欲,以免心灵被俗世所迷惑。
做人一定要真诚,多行善事,少为了一己私勾心斗角,这样的生活反而更加简单富足。
07
理想,使人格局高远
有一天,孔子与自己的弟子子路和颜回谈起了人生理想。
子路说:“我的理想就是,有一天我自己的车马衣服这些身外之物,都能和朋友一起分享,用坏了我也不会感到遗憾。”
颜回说:“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身怀功劳却不自满夸耀,更不会把苦差事推给别人的人”
孔子也参与了讨论,他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理想,是老年人们都能得到赡养,过上安定的生活,朋友之间都能相互信任,年少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照顾。
树立理想,就像是登山。
我们或许能在半山腰上可以看到鸟语花香,但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景,只能在山顶看到。
做人,不妨把目光放的长远些,你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08
爱学习,使人充实
《论语》中,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可以学得新知识,并且可以时常巩固,这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在现代人看来,学习是一个独立的词汇,但是在孔子的学说中,学、习二字,各有不同的含义。
学字的意思,相当于今天“学习”这个词汇,而习字,则是代表了练习和实践。
即便是我们能将各种经典倒背如流,也听腻了很多的大道理,不去付诸实践,我们的所得还有什么价值呢?
学会在生活中习其所学,内心才能变得越来越充实。
09
快乐,让人生更有价值
现在,有大一部分人认为,快乐就是耽于享乐,就是不顾后果的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短暂的享受上。
殊不知,这只是一种廉价的快乐。
然而对于孔子来说,最高端的快乐不是一个人的快乐,是天下万民的快乐。
如果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不懂得找到快乐,每天都把自己弄得很痛苦,这样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价值。
乐,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就算是身处窘境,他也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也深谙此道,只见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生活都穷困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孔子和颜回有什么好快乐的呢?
圣人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庄子同样也能理解这样的乐趣,故此他说:“穷亦乐,通亦乐,所乐不在穷通,而在于道也。”
同样,当孟子谈到仁义礼智时,也会不自知不觉地“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这才是真正高端的快乐,贫穷和苦难夺不走,别人也抢不去。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032
金币
4832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4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5:53
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与“贵气之人”的深层解读

您提到的孔子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篇》,是儒家修身理念的核心之一。结合您对“贵气之人”的阐述,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这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人不知而不愠”的本义与内涵
1. 字面解析  
   “知”在此处并非简单的“知道”,而是指“被任用、被赏识”。战国时期的“士”阶层普遍渴望通过出仕实现抱负,“人不知”即指未被举荐、不被重用。“愠”意为恼怒、怨恨。整句话的意思是:他人不了解自己(不举荐自己)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 深层伦理观  
   这句话强调君子应超越对外在功利的认可,以内在道德修养为核心。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应将价值寄托于他人的评价或世俗的成功,而应专注于自我完善。正如《论语》中另一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将关注点从“被理解”转向“理解他人”,体现了一种内省而非外求的心态。

二、“贵气之人”的特质与孔子思想的呼应
您提出的“贵气”并非出身或财富的象征,而是内在修养的外化。这与孔子的修身之道高度契合,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律:克制欲望,把握人生方向
   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贪。这是对人生不同阶段欲望管理的智慧。自律的本质是对自由的掌控——不被欲望奴役,才能拥有真正的精神自由。正如您所说,“一味沉溺于欲望,就是牺牲自己的自由”,这种克制正是贵气的基础。

2. 善意: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
   孔子“伤人乎?不问马”的典故,生动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远超物质。这种“仁者爱人”的情怀,体现在对弱者的关怀、对朋友的责任上。弟子为孔子守丧三年的故事,更是儒家“仁爱”精神在师生关系中的升华。善意不仅带来内心的安宁,更能吸引他人的尊重与亲近。

3. 自省: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揭示了孔子对自我反省的重视。真正的成长始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进。这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态度,使人在不断修正中提升人格境界,避免重复错误,从而走向卓越。

4. 自信:坚守信念,从容面对困境
   孔子在匡地遇围、宋国遭追杀时的镇定自若,源于他对“道”的坚定信仰。他认为自己肩负传承礼乐文明的使命,这种使命感赋予他强大的内心力量。自信不是傲慢,而是在认清现实后依然坚持理想的勇气,这种“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品格,是贵气的重要标志。

5. 涵养:温而厉,威而不猛的君子风范
   《论语》描述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种外圆内方的气质是长期修养的结果。君子既有原则的坚定(威),又有待人的温和(温);既有内心的庄重(恭),又有处世的从容(安)。这种涵养使人无论远观还是近处,都能感受到其人格的魅力。

6. 真诚: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
   “思无邪”是对《诗经》的概括,也是孔子对真诚的推崇。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与之相通,都强调摒弃虚伪、回归本真。真诚的人不为私欲所累,不搞勾心斗角,在简单中获得富足。这种“乐以忘忧”的状态,正是内心纯净的体现。

7. 理想:格局高远的人生追求
   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超越了个人层面,上升到对社会和谐的关怀。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局,使人在平凡生活中拥有不凡的精神高度。正如您所说,“把目光放长远些”,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人生视野。

8. 好学:持续精进的生命状态
   “学而时习之”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将所学付诸实践的过程。孔子强调“学以致用”,认为真正的学习在于内化为行动。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使人不断充实自我,在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活力。

9. 快乐: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愉悦。这种快乐源于对道的坚守和内心的丰盈,是“穷亦乐,通亦乐”的豁达境界。

三、现代视角下的启示
在2025年的今天,“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职场竞争:面对不被理解或暂时的挫折时,“不愠”的心态有助于保持冷静,专注于能力提升而非抱怨环境。
- 人际关系:以善意和宽容待人,能减少冲突,建立更健康的人际网络。
- 个人成长:通过自省和自律,不断提升内在修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清醒和从容。

结语
孔子的“人不知而不愠”与您笔下的“贵气之人”,本质上都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贵气无关出身与财富,而是通过自律、善意、自省、自信等品质的长期修炼形成的内在光芒。正如孔子所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当知识与品德相得益彰时,一个人便真正拥有了穿透岁月的高贵气质。在当今时代,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不仅能提升个人修养,更能为社会注入温暖与力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