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丽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全面建设开启,打造大湾区交通新标杆
近日,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工程顺利完成全部2526根工程桩基施工,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项目正式迈入主体结构全面建设的新阶段。这一进展不仅彰显了工程建设的高效推进,更凸显了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与能力。
一、 主体结构建设启航:桩基施工的圆满收官与技术突破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硬仗”
西丽枢纽的基坑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最大开挖深度接近30米,地下结构多达五层。其基底岩层为极坚硬的中风化至微风化粗粒花岗岩,岩石饱和抗压强度高达128兆帕,坚固性系数最高达12.8。这样的地质条件对施工提出了极高挑战,传统施工工艺难以有效应对。
设备升级与工艺创新
面对如此“硬骨头”,项目团队通过设备升级与工艺创新,成功攻克了技术难题。例如,在钢管柱施工中,采用了先插法液压调垂工艺,结合双测斜仪实时监控与自动纠偏技术,实现了三维定位误差≤±15mm、垂直度1/1000的毫米级控制,确保了所有工程桩均达到I类桩标准。这种精密控制水平,为后续主体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枢纽概况:规模宏大,定位核心
区位与规划范围
西丽枢纽地处深圳南山区原西丽货运站区域,整体范围东西长约2300米,南北宽约590米,总规划面积达1.36平方公里,相当于169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南山科技园、留仙洞总部基地等重要片区的关键节点。
功能定位
作为深圳“三主四辅”枢纽群中的核心主枢纽,西丽枢纽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区域交通承载能力,并对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交通格局发挥重要作用。它将有效缓解深圳北站接发能力趋于饱和的问题,提升深圳交通枢纽的整体客运能级。
三、 投资与规模:超大规模的综合交通枢纽
巨额投资与庞大体量
该项目总投资约371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约113万平方米。其中,西丽站房及一体化工程约91万平方米,轨道交通部分约22万平方米。这一投资规模和建筑体量,足以体现其作为国内最大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地位。
多层级轨交网络
未来,西丽枢纽将汇聚4条高铁(赣深、深茂、深汕、深南)、2条城际铁路(深惠、深莞)以及4条地铁线路(13号线、15号线、27号线、29号线),形成“4高铁+2城际+4地铁”的多层级、一体化交通网络。这种密集的轨道交通衔接,将实现不同交通方式间的快速换乘,构建高效便捷的一小时生活圈。
四、 设计理念:“共赢的纽带”与TOD4.0模式
中标方案的核心思想
西丽综合交通枢纽以“共赢的纽带”为设计概念方案。该方案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日建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其核心理念是打造一个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站城高度融合的示范工程、深圳核心地区的门户地标、城市未来生活的典范城区。
生态与人文融合
设计团队在铁路上方规划了一片向市民开放的城市生态绿廊,形成一条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绿色纽带。这条绿色纽带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更实现了“站、城、人、自然”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地下两层、地上三层的立体慢行网络,对应地铁连接、地下商业、城市界面、公共空间、上盖开发的五层楼空间,打破了传统铁路与城市“两张皮”的模式。
TOD4.0模式标杆
西丽枢纽致力于成为中国TOD4.0版的高铁站城融合示范工程。它不仅仅是交通换乘的场所,更是集商业、办公、居住、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空间。通过“南站北城”的空间结构规划,南部为交通枢纽及交通接驳通道,北部为科技创新服务和高品质生活片区,形成十字轴带空间结构,推动西丽片区焕发新的活力。
五、 建设愿景:智慧运营与未来典范
西丽枢纽以连接、融合与平衡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功能复合、通达便捷、生态友好且智慧运营的现代化枢纽。它不仅强化交通功能,更注重人与城市的互动体验。通过引入先进的智慧管理系统,实现枢纽运营的智能化、高效化。
建成后的西丽综合交通枢纽,将显著提升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的交通辐射能力。届时,从深圳出发前往大湾区内主要城市均可实现20分钟至1小时直达,真正构筑起高效便捷的一小时生活圈和半小时通勤圈。这不仅方便市民出行,也将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人才流动。
总结
西丽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结构全面建设的开启,是深圳城市建设史上的又一重要时刻。它凝聚了顶尖的设计智慧、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无数建设者的辛勤汗水。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庞大的工程体量,项目团队展现出卓越的技术攻关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水平。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这座集大成者般的超级枢纽必将以其宏伟的规模、完善的功能和创新的设计,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树立起综合交通枢纽的新标杆,为深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并为市民带来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和城市生活。我们期待着2028年8月28日这一宏伟工程的全面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