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6阅读
  • 1回复

[猎奇]生产队时那么穷,为什么每家能养几个孩子?养儿防老的可怕观念 [1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582
金币
50092
道行
38009
原创
2486
奖券
5104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20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41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17) —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坚持创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理解与支持。文中设有5秒广告解锁,观看后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各位读者的体谅与鼓励!

文 | 张润晨



编辑 | t

在生产队的年代,吃饱饭是奢望,物质紧缺是许多人共同的记忆。那时候,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粮食紧张得厉害,主食多是地瓜、玉米面,有时甚至连这些粗粮都吃不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育了五六个甚至更多的孩子。

这种现象与如今人们的生育观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一个疑问:“都那么穷了,为什么还要生这么多孩子?”



答案并不简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与经济原因。孩子不仅被视为家庭的希望,也是农业社会中重要的生产力来源。让我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结构与传统观念出发,来看看为什么在物质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农村家庭依然选择生育多个孩子。





孩子是最重要的劳动力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年代,劳动力是维系家庭生计的核心,而孩子就是家庭的“人力储备”。生产队时期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农业生产,而农活既繁重又需要大量人手:播种、除草、收割都离不开人力支持。

当时实行“工分制”,社员每天的劳动按工分来计算,工分高低直接影响家庭分得的口粮和收入。对农民来说,多一个能干活的孩子,就意味着能多挣工分、分更多粮食。十几岁的孩子就得下地帮工,男孩干重体力活,女孩则帮忙收拾田地、做家务。



据记载,壮劳力一天能挣10分工,而妇女和年纪较小的孩子可挣5到7分工不等。对家庭来说,孩子越多,年终分到的粮食和物资就越充足。这种“劳动力换口粮”的现实,是多子女家庭最直接的经济动因。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除了经济因素,传统观念在多子女现象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那个时代没有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父母年老后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农村普遍认为“养儿防老”是必须的,尤其是生儿子被视作家庭未来的依靠和保障。

父母们常说:“孩子多,老了才不怕没人管。”然而,这种观念并不总能换来幸福。父母早年为了养活孩子辛苦劳作,晚年常常要操心子女间的矛盾,日子并不轻松。事实上,如果父母能把少数孩子教育得好,无论儿女多少,都能得到回报。靠数量来防老,本就是一种误解。






政策与节育手段的缺乏

1949年建国初期,国家并没有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反,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五十年代还鼓励生育,提倡“人多力量大”,希望通过人口增长带动经济发展。

直到六十年代末期,计划生育政策才逐渐提出,但农村地区节育观念依然薄弱,缺乏避孕知识和工具,许多家庭只能“生了就养”。这种情况下,多子女成为普遍现象,几乎没有人会主动限制生育。

邻里互助与自给自足的智慧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农村家庭能养活多个孩子,还离不开邻里互助与生活智慧。那时村子里的邻居关系紧密,谁家有事,大家都会伸手帮忙。父母下地干活时,年长的孩子或邻居常会帮忙照顾小的弟妹,这种互助精神缓解了不少家庭的压力。



此外,农村家庭普遍自给自足。家家户户有小菜园,种白菜、土豆、红薯,还养几只鸡鸭来补充饮食。即使粮食紧张,自留地也能提供蔬菜和杂粮,鸡鸭下的蛋更是难得的营养来源。衣服鞋子也常是老大穿旧了传给老二,再缝缝补补继续用。这种节俭和智慧,让他们在困苦中仍能维持生活。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对许多父母来说,孩子不仅是劳动力,更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孩子多了,家里热闹,也给了父母继续奋斗的动力。即使生活艰难,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父母心中的苦也会少一些。

在那段日子里,孩子的出生带来的是对未来的期望,哪怕物质匮乏,孩子的存在让生活更有意义。



总结

生产队时期的多子女现象,并非单纯出于个人选择,而是社会结构、经济需求与传统观念交织的结果。农业生产依赖人力、养儿防老的传统、节育手段的缺乏,再加上邻里互助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农村家庭普遍选择多生育。

尽管生活贫困,但孩子带来的劳动力与希望,支撑着这些家庭熬过了艰苦岁月。贫穷没有击垮他们的生育热情,相反,他们用勤劳、互助与乐观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参考资料:

李百军:《最后的生产队》之“队委会”和“挣工分” 澎湃新闻 2024-08-23
1条评分金币+16
huozm32831 金币 +16 - 前天 21:31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032
金币
4832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4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2:43
生产队时期农村多子女现象的深层解析:为何“越穷越生”?

引言:物质匮乏下的生育悖论
在生产队年代,农村家庭普遍面临粮食紧张、生活艰苦的困境,主食多为地瓜、玉米面,甚至时常吃不饱。然而,在这样“吃饱饭都是奢望”的环境下,家家户户却普遍养育五六个甚至更多孩子。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经济需求与传统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从劳动力需求、传统观念、政策环境及生存智慧四个维度,深入剖析“越穷越生”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孩子作为核心生产力:劳动力换口粮的现实逻辑
在以农业为主的生产队时期,劳动力是家庭生存的根本保障。农业生产高度依赖人力,播种、除草、收割等农活均需大量人手。当时实行的“工分制”直接将劳动与口粮分配挂钩,社员每日劳动按工分计算,工分高低直接影响家庭年终分配的粮食和物资。

- “多劳多得”的变体:多子多劳  
  壮劳力一天可挣10分工,妇女和年幼孩子也能挣5-7分工。对家庭而言,“多一个能干活的孩子,就意味着能多挣工分、分更多粮食”。十几岁的孩子便需下地帮工,男孩承担重体力劳动,女孩协助田间管理和家务。这种“劳动力换口粮”的现实,使得孩子成为家庭重要的“人力储备”。

- 人民公社时期的特殊激励  
  据相关记载,人民公社时期口粮分配原则为“人七劳三”,即基本口粮占七成,工分粮占三成。部分地区甚至对小孩按全额基本口粮标准分配,形成“多生孩子多分粮”的现象。农民通过“间隔生育、阶梯式接力”,确保家庭始终有小孩享受基本口粮,间接缓解粮食压力。正如史料所述:“干得多不如生的多”,这种分配方式客观上刺激了多子女生育([12])。

二、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无社会保障下的生存智慧
在缺乏社会养老保障的年代,“养儿防老”是农村家庭最朴素也最核心的养老理念。父母将未来的生活寄托于子女,尤其是儿子,视为“家庭未来的依靠和保障”。

- “孩子多,老了才不怕没人管”  
  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年老后失去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子女赡养。“养儿防老”不仅指经济上的支持,还包括“床前防老”(日常照料)和“天伦防老”(精神慰藉)。传统观念中,“儿子越多,底气越足”,家族在村落中的地位也与男性数量密切相关。

- 观念的局限性与现实困境  
  然而,“靠数量防老”往往事与愿违。父母为养活众多子女辛劳一生,晚年却可能陷入子女间赡养矛盾的困境。正如分析指出:“如果父母能把少数孩子教育好,无论儿女多少,都能得到回报。”但受限于时代条件,多数家庭难以实现优质育儿,导致“多子女养老”的理想与现实脱节([13])。

三、政策与节育手段的缺失:被动生育的客观环境
建国初期至六十年代末期,国家并未推行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相反,五十年代曾鼓励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的口号,试图通过人口增长带动经济发展。这种政策导向为多子女现象提供了宏观背景。

- 节育知识与工具的匮乏  
  计划生育政策虽在六十年代末期提出,但在农村地区普及度极低。农民缺乏避孕知识和工具,“生了就养”成为普遍现象。多数家庭没有主动限制生育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多子女成为常态。

- 生育成本的隐性降低  
  在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中,养育孩子的直接成本较低。家家户户有小菜园种植蔬菜杂粮,养鸡鸭补充营养;衣物则通过“老大穿旧传老二”的方式循环使用。这种低成本养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生育数量的约束([13])。

四、邻里互助与自给自足:艰苦岁月中的生存智慧
尽管物质匮乏,但农村社区的互助文化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为多子女家庭提供了生存支撑。

- 紧密的邻里关系与互助网络  
  村庄内部邻里关系紧密,“谁家有事,大家都会伸手帮忙”。父母下地干活时,年长孩子或邻居会主动照顾年幼弟妹。这种互助精神有效缓解了多子女家庭的照料压力,降低了养育难度。

- 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自留地是农村家庭的重要补充来源。种植白菜、土豆、红薯等作物,养殖鸡鸭获取鸡蛋,这些都为家庭提供了稳定的副食品供应。即使主粮紧张,自留地和家禽也能保障基本营养需求。衣物缝缝补补反复使用,则最大限度减少了物质消耗。

结语:时代烙印下的生育选择
生产队时期的农村多子女现象,并非简单的“愚昧生育”,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结构、经济需求与传统观念交织的产物。农业社会对劳动力的依赖、“养儿防老”的生存智慧、政策与节育手段的缺失,以及邻里互助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共同塑造了这一独特的生育景观。

尽管生活贫困,但孩子带来的劳动力价值与精神希望,支撑着无数家庭在艰苦岁月中前行。这种“越穷越生”的现象,既是时代的印记,也反映了农民在逆境中顽强的生命力与生存智慧。如今回望这段历史,我们更能理解传统生育观念的复杂性及其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合理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