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坚持创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理解与支持。文中设有5秒广告解锁,观看后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各位读者的体谅与鼓励!
文 | 张润晨
编辑 | t
在生产队的年代,吃饱饭是奢望,物质紧缺是许多人共同的记忆。那时候,农村家庭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粮食紧张得厉害,主食多是地瓜、玉米面,有时甚至连这些粗粮都吃不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育了五六个甚至更多的孩子。
这种现象与如今人们的生育观形成鲜明对比,引发了一个疑问:“都那么穷了,为什么还要生这么多孩子?”
答案并不简单,这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与经济原因。孩子不仅被视为家庭的希望,也是农业社会中重要的生产力来源。让我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结构与传统观念出发,来看看为什么在物质如此匮乏的情况下,农村家庭依然选择生育多个孩子。
孩子是最重要的劳动力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年代,劳动力是维系家庭生计的核心,而孩子就是家庭的“人力储备”。生产队时期的生活几乎完全依赖农业生产,而农活既繁重又需要大量人手:播种、除草、收割都离不开人力支持。
当时实行“工分制”,社员每天的劳动按工分来计算,工分高低直接影响家庭分得的口粮和收入。对农民来说,多一个能干活的孩子,就意味着能多挣工分、分更多粮食。十几岁的孩子就得下地帮工,男孩干重体力活,女孩则帮忙收拾田地、做家务。
据记载,壮劳力一天能挣10分工,而妇女和年纪较小的孩子可挣5到7分工不等。对家庭来说,孩子越多,年终分到的粮食和物资就越充足。这种“劳动力换口粮”的现实,是多子女家庭最直接的经济动因。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除了经济因素,传统观念在多子女现象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那个时代没有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父母年老后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孩子。因此,农村普遍认为“养儿防老”是必须的,尤其是生儿子被视作家庭未来的依靠和保障。
父母们常说:“孩子多,老了才不怕没人管。”然而,这种观念并不总能换来幸福。父母早年为了养活孩子辛苦劳作,晚年常常要操心子女间的矛盾,日子并不轻松。事实上,如果父母能把少数孩子教育得好,无论儿女多少,都能得到回报。靠数量来防老,本就是一种误解。
政策与节育手段的缺乏
1949年建国初期,国家并没有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反,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五十年代还鼓励生育,提倡“人多力量大”,希望通过人口增长带动经济发展。
直到六十年代末期,计划生育政策才逐渐提出,但农村地区节育观念依然薄弱,缺乏避孕知识和工具,许多家庭只能“生了就养”。这种情况下,多子女成为普遍现象,几乎没有人会主动限制生育。
邻里互助与自给自足的智慧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农村家庭能养活多个孩子,还离不开邻里互助与生活智慧。那时村子里的邻居关系紧密,谁家有事,大家都会伸手帮忙。父母下地干活时,年长的孩子或邻居常会帮忙照顾小的弟妹,这种互助精神缓解了不少家庭的压力。
此外,农村家庭普遍自给自足。家家户户有小菜园,种白菜、土豆、红薯,还养几只鸡鸭来补充饮食。即使粮食紧张,自留地也能提供蔬菜和杂粮,鸡鸭下的蛋更是难得的营养来源。衣服鞋子也常是老大穿旧了传给老二,再缝缝补补继续用。这种节俭和智慧,让他们在困苦中仍能维持生活。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对许多父母来说,孩子不仅是劳动力,更是生活的精神支柱。孩子多了,家里热闹,也给了父母继续奋斗的动力。即使生活艰难,看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父母心中的苦也会少一些。
在那段日子里,孩子的出生带来的是对未来的期望,哪怕物质匮乏,孩子的存在让生活更有意义。
总结
生产队时期的多子女现象,并非单纯出于个人选择,而是社会结构、经济需求与传统观念交织的结果。农业生产依赖人力、养儿防老的传统、节育手段的缺乏,再加上邻里互助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农村家庭普遍选择多生育。
尽管生活贫困,但孩子带来的劳动力与希望,支撑着这些家庭熬过了艰苦岁月。贫穷没有击垮他们的生育热情,相反,他们用勤劳、互助与乐观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
参考资料:
李百军:《最后的生产队》之“队委会”和“挣工分” 澎湃新闻 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