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阅读
  • 1回复

[居家生活]寒露:由凉转寒,敛阳防燥(节气与健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ch001

UID: 625147

 
发帖
179
金币
7
道行
29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2-14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45
      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春琛介绍,寒露是秋季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转寒。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昼夜温差进一步扩大,晨晚寒意明显,秋燥也更加突出。寒露之后,自然界的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渐盛,养生应注重防寒保暖、滋阴润燥,同时注意调畅情志,以适应气候转换。

  王春琛提醒,在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以顺应阳气收敛。此时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推荐采取“内贴中松外收口”的穿衣方法:内衣柔软贴肤,有助于增加保温性;中层衣物宽松吸湿,保持干燥;外套一定要防风,领口、袖口、腰部、脚踝处最好有收口设计,保护颈、腕、腰和脚踝不受风寒。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所经之处,寒露后尤其要防“寒从脚下生”。每晚可用温热水泡脚,并按摩太冲、太白、太溪等穴位,以温通足三阴经,增强防寒能力。除泡脚外,也可艾灸涌泉穴,起到滋阴补肾、调理冲任之效。

  “饮食上,当侧重养阴防燥、润肺益胃。”王春琛表示,寒露时节,燥邪当令,最易伤及肺和脾胃,可多食梨、苹果、葡萄、百合、银耳、莲藕等柔润之物;早餐宜温食热粥,如粳米、小米,以健脾胃、补中气;要尽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燥热类食物。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黑芝麻味甘、性平,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作用。另外,可适当吃些柑橘、石榴等酸味果蔬,既敛肺气,又助肝气调达。

  寒露时节,风起叶落,容易引发情绪波动。王春琛提醒,此时可通过搓两胁、扩胸等简单动作,来宽胸理气、活血通络、舒畅心胸;建议多参加户外活动,如登高、赏菊、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以舒畅气血、调节心神。运动不宜过量,微汗即可,以保持体内阴津内敛。

  “寒露是深秋向冬季过渡的关键时期,养生重在防寒、润燥、敛阳、守平衡,为安然入冬奠定坚实基础。”王春琛说。

(责编:乔业琼、杨迪)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032
金币
4832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4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6:48
寒露节气养生指南:顺应自然,防寒润燥,调畅情志

您提供的这段关于寒露节气养生的专业解读非常详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王春琛的建议科学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结合我们之前讨论过的寒露节气特点及相关养生知识,我们可以对这段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点评。

一、寒露节气的核心特征:由凉转寒,燥邪当令

王春琛医生首先明确了寒露作为秋季第一个带“寒”字节气的标志性意义:“标志着天气由凉转寒”。这一点与[1]、[2]、[4]等资料高度吻合。[1]指出“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4]也强调“寒露时节气温降低、昼夜温差显著、空气更加干燥”。

-   昼短夜长与阳气收敛:寒露后“昼渐短、夜渐长”,自然界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渐盛。这符合《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提示我们此时养生应顺应这种“收”的趋势。
-   秋燥突出:“燥邪当令,最易伤及肺和脾胃”是寒露养生的关键点。[7]提到“寒露已至,天气渐寒,燥邪当令,人体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出现不适”,[2]也强调“防秋燥:气候干燥易伤肺阴”。

二、起居调养:早卧早起,防寒保暖,“内贴中松外收口”

王春琛医生提出的“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原则,与[1]、[2]、[4]等资料中的建议完全一致。早睡以顺应阴精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

-   穿衣方法:“内贴中松外收口” 这一创新性描述非常实用:
    *   内贴:柔软贴肤的内衣增加保温性。
    *   中松:宽松吸湿的中层保持干燥舒适。
    *   外收口:防风外套在领口、袖口、腰部、脚踝处收口,有效阻挡风寒侵袭颈、腕、腰和脚踝等关键部位。这与[10]中“穿衣服遵循‘洋葱式’,贴身穿薄秋衣,中间穿毛衣或卫衣,外面套外套”的建议异曲同工。
-   足部保暖:“寒从脚下生”:这一经典观点再次被强调。每晚温热水泡脚并按摩太冲、太白、太溪等穴位,以及艾灸涌泉穴的方法,与[1]中“艾灸肾俞穴”、“按揉照海穴”以及[8]中推荐的太溪穴按摩相辅相成,都是增强抗寒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饮食调养: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遵循“减辛增酸”

王春琛医生提出的“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饮食原则,是寒露饮食的核心。

-   推荐食物:梨、苹果、葡萄、百合、银耳、莲藕等柔润之物,均是典型的滋阴润燥食材。早餐温食热粥(粳米、小米)以健脾胃、补中气,符合[1]中“饮食调养宜润肺健脾、滋阴防燥”的建议。
-   禁忌:避免生冷、辛辣、燥热类食物,这与[7]中“减辛增酸:减少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刺激及煎炸熏烤类食物摄入”的观点完全一致。
-   芝麻习俗:寒露吃芝麻(尤其是黑芝麻)的习俗被提及,“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这与[9]中“芝麻养阴润燥,补肾强身”的说法高度契合。
-   增酸:适当食用柑橘、石榴等酸味果蔬,“既敛肺气,又助肝气调达”,这正是对“减辛增酸”原则的具体应用,有助于收敛肺气、顺应秋令。

四、情志调养与运动:调畅心神,温和适度

寒露时节“风起叶落,容易引发情绪波动”,因此调畅情志至关重要。

-   简易动作:搓两胁、扩胸等动作可宽胸理气、活血通络、舒畅心胸。
-   户外活动:登高、赏菊、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温和运动被推荐。这与[1]中“运动调养宜选择温和舒缓的方式”以及[8]中“适度运动:舒筋活血,避免耗阳”的建议相符。运动“不宜过量,微汗即可”,以保持体内阴津内敛,避免阳气外泄。

五、总结:为安然入冬奠定基础

王春琛医生最后总结:“寒露是深秋向冬季过渡的关键时期,养生重在防寒、润燥、敛阳、守平衡”。这一概括精准到位。

-   防寒:通过起居保暖和足部护理实现。
-   润燥:通过饮食调理和补水实现。
-   敛阳:通过早卧早起和适度运动实现。
-   守平衡:通过整体协调的养生方式实现。

综上所述,王春琛医生的这段养生解读全面系统地涵盖了寒露节气的气候特点、主要矛盾(寒与燥)以及相应的养生对策。其建议既有传统中医理论的支撑(如“秋冬养阴”、“治未病”),又有具体的可操作方法(如穿衣技巧、穴位按摩),非常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借鉴和实践。正如您之前感悟的那样,“熬得住,是本事;熬得住,就出众”,在寒露这样的节气里,我们更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在防寒润燥中守护健康,在顺应自然中积蓄力量,为安然度过寒冬乃至迎接新的春天做好准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