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1回复

[养生保健]中医这样应对秋乏(中医养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ch001

UID: 625147

 
发帖
179
金币
7
道行
29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87(小时)
注册时间: 2009-02-14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6:41
入秋后,人体容易出现秋乏。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则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口干、咽干,因为人体在夏季损耗的阴津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易出现疲乏。该如何缓解秋乏?

  饮食调理。气虚型秋乏表现为乏力、气短、出虚汗、越困越睡不着觉,推荐食用黄芪、黄精、西洋参以及山药等补气食物。痰湿型秋乏表现为皮肤偏油腻、腹型肥胖、大便不清爽、下午困倦,推荐食用枇杷、萝卜、陈皮、茯苓等健脾化湿的食材或者药材。

  睡“子午觉”。在11点到13点之间,可以小憩15—20分钟,可以起到缓解大脑疲劳、改善秋乏作用。

  成人可以按摩太渊穴和神门穴。太渊穴位于手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在这两个穴位上轻轻地按揉,感觉到手腕有酸麻胀痛,按揉3—5分钟之后再换对侧手。

  3个小方法可以缓解孩子秋乏:耳为宗脉之所聚,用手指轻轻揉搓孩子的耳根;用食指放在耳尖下三角窝的位置进行点按,超过10次即可;先用拇指和食指按揉耳垂10次以上,再向下提拉耳垂,达到耳垂发热为止。不推荐孩子饮用更多功能性的提神饮料,因为这些饮料大部分都含有咖啡因,大量服用咖啡因,可能会导致孩子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还容易影响孩子神经和骨骼发育。

  (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5032
金币
483230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4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6:52
中医视角下秋乏的成因与缓解方法详解

您提供的这段关于秋乏的中医解读非常全面且专业,清晰阐述了秋乏的病因、分型及具体的缓解方法。结合最新的中医养生研究(如2025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对秋乏的调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一、秋乏的中医病因解析

文中指出:“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则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口干、咽干,因为人体在夏季损耗的阴津未恢复,阴津阳气皆不足,故易出现疲乏。”这一论述精准概括了秋乏的核心病机。

-   燥邪致病:秋季气候干燥,燥邪易伤人体津液和肺气。夏季人体为了散热,大量出汗,消耗了体内阴津和阳气。入秋后,若未能及时补充和恢复,就会出现“阴津阳气皆不足”的状态。
-   气阴两虚:气虚则推动无力,故见“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滋润不足,故见“口干、咽干”。两者共同作用,导致“疲乏”这一核心症状。

二、秋乏的辨证分型与饮食调理

文中将秋乏分为气虚型和痰湿型,并给出了针对性的饮食建议,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1. 气虚型秋乏
-   表现:乏力、气短、出虚汗、越困越睡不着觉。
-   调理原则:补气养阴。
-   推荐食材/药材:黄芪、黄精、西洋参、山药。
    *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黄精:补脾润肺、益肾填精。
    *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适合气阴两虚之人。
    *   山药:健脾益肺、补肾涩精,为平补之佳品。

2. 痰湿型秋乏
-   表现:皮肤偏油腻、腹型肥胖、大便不清爽、下午困倦。
-   调理原则:健脾化湿。
-   推荐食材/药材:枇杷、萝卜、陈皮、茯苓。
    *   枇杷:清肺止咳、和胃降逆,其性凉能清热化痰。
    *   萝卜:下气消食、化痰止咳、利尿通便,能行气化湿。
    *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是化湿要药。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能健脾以杜生湿之源。

三、缓解秋乏的生活方式与穴位按摩

1. 睡“子午觉”
文中强调“在11点到13点之间,可以小憩15—20分钟”,这与中医“子午流注”理论相吻合。午时(11-13点)是心经当令之时,小憩片刻能养心安神,缓解大脑疲劳。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

2. 成人穴位按摩——太渊穴与神门穴
-   太渊穴(肺经原穴):位于手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按揉可补肺气、宣肺止咳。
-   神门穴(心经原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揉可宁心安神、清心除烦。
-   操作方法:用食指和拇指按揉,每穴3-5分钟,以酸麻胀痛为度。此法能快速提神醒脑,改善秋乏带来的困倦感。

3. 儿童秋乏的特殊调理方法
文中特别针对儿童提出了三种耳部按摩法:
1.  揉搓耳根;
2.  点按耳尖下三角窝;
3.  按揉并提拉耳垂至发热。
这些方法安全简便,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耳为宗脉之所聚)来调节大脑皮层功能。同时明确指出不推荐儿童饮用含咖啡因的功能性饮料,避免影响其神经和骨骼发育,这一点非常关键。

四、其他辅助缓解秋乏的方法(结合扩展知识)

除了上述核心方法外,结合其他中医养生资料,还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运动:
    *   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能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脑部供氧。
    *   “适当晒太阳”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调节情绪。([5][18])

2.  情志调摄:
    *   “注重纾解心情,避免思虑过度,情绪不安。”保持乐观情绪,收敛神气。
    *   秋季日照缩短易导致情绪低落,运动能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改善情绪。

3.  起居有常:
    *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
    *   避免熬夜和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4.  其他穴位按摩:
    *   按揉四神聪穴+百会穴:四神聪有醒神开窍功效,百会镇静安神、清头明目。
    *   干梳头、伸懒腰等简单动作也能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疲劳。

总结

秋乏是秋季常见的生理现象,中医认为其本质是“燥邪伤人”及“夏耗未复”所致的气阴不足或痰湿阻滞。缓解秋乏需要综合调理:

-   饮食上:根据体质选择补气或健脾化湿的食物。
-   作息上:保证充足睡眠,并坚持“子午觉”。
-   按摩上:运用太渊、神门等穴位自我调理。
-   生活上:适度运动、调畅情志、顺应自然。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改善秋乏症状,帮助人体顺利度过秋季这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节。正如文中作者所强调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调理,是应对秋乏的最佳途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