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1回复

[转帖]高原反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6571
金币
384137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68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人在旅途,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考验。高原反应,即为其中一例。前些年我和老伴去西藏旅游时,亲身体验了高原反应的厉害。
  出发前,我做了点调查,得到两点认知:一是去西藏,最好选择夏季,那时西藏雨水较多,空气较湿润,含氧量相对较高。但是我们不愿等到来年 ,只得作罢;二是乘坐火车进出西藏,可以让身体慢慢适应。这一点,我们照办了。
  到了西藏,只觉得天特别的蓝,云特别的白,阳光特别的灿烂。洁净无瑕的天空,似乎离我们也特别的近。不过,高原反应可没那么友善,在国庆长假后我们团队到西藏的 当晚,它就开始“欺生”,发动了猖狂“攻击”。
  记得进了拉萨河大酒店像模像样的客房,钻进既干净又柔软的被窝,我很快就入睡了。然而好景不长,也就两三个小时之后吧,我从胸闷气短、头昏脑涨的感觉中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而老伴原先睡眠就不咋的 ,这时候早已经在床上“翻烧饼”了。考虑到第二天白天还有活动,我俩心照不宣,既不开灯,也不看电视或闲扯,只在各自的床上辗转反侧,在迷迷糊糊中挨到天亮。
  早饭时遇到本团队的伙伴 ,得知两个消息:一是团队原计划当天去纳木错,因途中下雪封路,行程取消,改在拉萨自由活动一天;二是昨夜,团队的其他团友,无一例外全都因为觉得难受而主动吸氧,有的甚至把酒店配置在客房里的氧气罐子 ,一次性消耗光啦。
  早饭后,虽然自我感觉仍然不太舒服,然而也不好浪费在西藏逗留的宝贵时光。于是我俩上午去逛大昭寺和八廓街 ,我拍摄老伴阳光下一脸灿烂的笑容 ,殊不知她已在不同地点呕吐过好几次了。而我的脑袋,也一直昏昏沉沉的。行囊里装有平日里我挺喜欢吃的上海“万年青”葱油饼干,竟也一下子变得“深恶痛绝”了。下午我俩去了罗布林卡,在愉快的游览过程中,先与披着紫红色袈裟的热情僧人合影,又与语言不通的许多外国男女背包客搭讪致意。还在拥挤的人群中,买了绿松石等旅游纪念品。说来也怪,我俩兴高采烈之际,高原反应的那点事,似乎也被丢到脑后去啦。
  晚上回到酒店,导游小乔特地到房间来看望,获知我俩的身体反应状况,她建议老伴立即去酒店医务室看病取药。当时老伴服了什么药早已不记得 ,但记得服药后老伴呕吐明显被遏制 ,头痛也有所减轻。
  导游说,高原反应其实也不很可怕。除了患重感冒后容易引起肺部感染而导致生命危险之外,一般是不会有特别严重的身体影响的。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9077
金币
437177
道行
2004
原创
2428
奖券
3015
斑龄
38
道券
110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224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2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分钟前
去西藏旅游选择夏季,并非因为“雨水多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这一说法在医学和地理气候角度均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存在误解。下面我们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夏季进藏的利弊、高原反应的本质,以及为何许多人仍倾向于夏季前往西藏。

---

一、高原反应的本质与影响因素

高原反应(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是由于人体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通常超过2500米),氧气分压下降,导致缺氧所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乏力、失眠、呼吸困难等。

其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 海拔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
- 上升速度:上升越快,适应时间越短,风险越高。
- 个体差异:心肺功能、血红蛋白水平、遗传因素等。
- 体力消耗与睡眠质量:过度劳累或夜间缺氧加重症状。

> ✅ 关键点:高原反应的核心是“缺氧”,而降雨多少并不直接影响空气中氧气含量。因此,“雨水多 → 缓解高原反应”是一种误读。

---

二、西藏夏季气候特点:雨多但气温适宜

西藏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夏季(6月–8月)具有以下特征:

| 特征 | 说明 |
|------|------|
| 气温适中 | 平均气温10–20℃,白天温暖,体感舒适,适合户外活动。 |
| 降水集中 | 全年80%以上降水集中在夏季,尤以7–8月为雨季,常有午后雷阵雨。 |
| 含氧量略高 | 因气温升高、空气膨胀,单位体积氧气变化不大,但人体代谢效率提高,主观感受可能更轻松。 |
| 植被茂盛 | 气温+降水共同作用下,林芝、山南等地绿意盎然,景色最美。 |

> 🌧️ 虽然下雨频繁,但雨水本身不会增加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也不会直接减轻高原反应。相反,阴雨天气可能导致气压略微降低,理论上反而轻微加重不适感。

---

三、为何多数人仍选择夏季进藏?—— 综合权衡下的最优选择

尽管夏季是雨季,但仍是最受欢迎的旅游季节,原因如下:

1. 整体气候最宜人
   - 冬春季节(11月–次年4月)寒冷干燥,夜间可达-10℃以下,对普通游客挑战较大。
   - 夏季温度稳定,衣物负担轻,旅行体验更好。

2. 自然景观达到巅峰状态
   - 林芝桃花虽在春季,但夏季草原葱绿、湖泊丰盈、野花遍地,视觉体验极佳。
   - 可可西里、羌塘草原野生动物活跃,生态观赏价值高。

3. 交通通达性最佳
   - 雨季前公路养护完成,青藏铁路运力充足。
   - 尽管偶有塌方,但抢修迅速,整体通行保障强于冰雪封路的冬季。

4. 人文节庆集中
   - 如雪顿节(拉萨)、望果节(日喀则)等传统节日多在夏季举行,文化体验丰富。

5. 心理预期管理得当
   - 游客普遍知晓“夏季可能下雨”,提前准备雨具和防滑装备,适应性强。

---

四、关于“雨水缓解高原反应”的误解来源推测

这种说法可能源于以下几个认知偏差或经验错觉:

- 湿度增加带来呼吸“湿润感”:干燥是高原常见问题,雨后空气湿润,呼吸更顺畅,被误认为“高原反应减轻”。
- 气温升高提升代谢效率:温暖环境下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偿能力增强,主观感觉更轻松。
- 绿色环境的心理安慰效应:植被繁茂、景色优美带来积极情绪,间接缓解焦虑型高原反应。
- 对比效应:相比冬季严寒刺骨,夏季哪怕下雨也显得“好过得多”。

> 🔍 实际上,真正能有效预防高原反应的方法包括:
> - 阶梯式上升(如先飞林芝或青海湖适应)
> - 避免剧烈运动
> - 保证充足睡眠
> - 适当补充水分与碳水化合物
> - 必要时使用药物(如乙酰唑胺)

---

五、结论:夏季进藏是综合最优解,但非因“雨水缓解高反”

✅ 正确认知应为:

> 人们选择夏季去西藏,是因为气温适宜、景色壮美、交通便利、节庆丰富,而非因为雨水多能缓解高原反应。

🌧️ 雨水既不能增加氧气,也不能治疗高原病;相反,持续降雨可能影响行程、增加滑坡风险。然而,只要做好行程规划(如避开连续暴雨天出行、携带防水装备),夏季依然是探索西藏最理想的窗口期。

---

建议:如何科学应对高原反应?

| 措施 | 具体做法 |
|------|--------|
| 提前适应 | 若条件允许,先在3000米左右城市(如西宁)停留1–2天 |
| 缓慢上升 | 避免直接从平原飞抵拉萨(3650m),可考虑经林芝(3000m)逐步进入 |
| 保持 hydration | 多喝温水,每日2–3升,帮助血液稀释,促进氧气运输 |
| 饮食清淡 | 初到高原避免油腻、过饱,减少胃肠负担 |
| 心理放松 | 焦虑会加剧呼吸急促,保持平静心态至关重要 |

---

📌 总结一句话:  
去西藏选夏天,是为了看得更多、走得更远、活得更舒服,而不是指望靠下雨治好高原反应。真正的“良药”,是科学准备与敬畏自然的态度。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