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AI辅导员”上岗,是辅助而非替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550
金币
846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39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3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4小时前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辅导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据媒体报道,多所高校已经上线AI辅导员,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迅速得到帮助,辅导员有了AI“帮手”,能够腾出精力做更具价值的个性化思想引导等工作。当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适应社会群体发展变化,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涵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面临“人数少、事务杂、压力大”的困境,日常工作被大量事务性咨询填满,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AI辅导员成为辅导员们的“电子同事”后,24小时在线,可以提供政策推送、资源匹配、事务咨询等高频标准化服务,为辅导员队伍减负增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全时空陪伴、精准化赋能,正在塑造新质思政能力新优势。从一些高校实践看,通过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新范式,AI辅导员与辅导员优势互补,提高了事务性工作效率,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精准化,让价值观引导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然而,AI辅导员也面临一些挑战。AI辅导员只能按照算法模型进行知识和价值观传递,回答往往模板化,缺乏感染力。AI辅导员还存在学生信息隐私泄露风险,在知情权、责任归属等方面存在风险。此外,学生长时间与AI辅导员交互可能造成主体性弱化、人际互动降低、道德情感淡漠,陷入“信息茧房”等风险。

  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以德育人”,AI辅导员的引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路径。而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从技术、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确保AI辅导员在价值引领、情感交互、隐私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技术异化带来的风险。

  在技术层面,可以依托大数据与深度学习技术,不断优化算法。通过集成学生的学习成绩、选课偏好、参与社团活动等显性信息,以及其在校园社交平台的互动倾向、在线学习时的情绪反馈等隐性数据,构建出更立体的学生画像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人机协同育人和工作风险预警研判多维应用场景,当系统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发出预警,辅导员便可及时介入,与AI辅导员协同开展心理疏导和学业帮扶。同时,AI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日常互动时,可根据所了解的信息,因人施策,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技能、就业应聘指导、防诈技巧等,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在教育理念层面,明确AI辅导员只能作为辅导员的智能助手,不能让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师生强调人工智能的辅助属性。例如,定期组织辅导员分享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案例,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中,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传递人文关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不可替代性。此外,鼓励辅导员创新工作方式,将人工智能处理的标准化信息(如课程安排通知、奖学金评定规则解读)与个性化的线下交流相结合,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管理层面,应建立严格的数据使用规范,采用加密技术和匿名化处理保障学生隐私。具体而言,可对学生的个人数据进行分层加密,不同权限人员只能访问相应层级的数据,如辅导员仅能查看自己负责学生的相关信息,且查看记录会被全程留痕。同时,与技术提供方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明确数据使用的范围和期限,禁止将学生数据用于商业用途。学生数据的采集、储存、销毁等,均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按照流程操作,严禁非法泄露、盗取,对违规行为依法严惩。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4646
金币
403090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26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34分钟前
AI辅导员: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助力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辅导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所高校已经上线AI辅导员,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的帮助,辅导员也得以腾出精力,专注于更具价值的个性化思想引导等工作。

AI辅导员的优势

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涵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面临“人数少、事务杂、压力大”的困境,日常工作被大量事务性咨询填满,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AI辅导员作为辅导员们的“电子同事”,24小时在线,可以提供政策推送、资源匹配、事务咨询等高频标准化服务,为辅导员队伍减负增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全时空陪伴、精准化赋能,正在塑造新质思政能力新优势。从一些高校的实践来看,通过技术赋能思政教育新范式,AI辅导员与辅导员优势互补,提高了事务性工作效率,实现了思政教育的精准化,让价值观引导从“大水漫灌”走向“精准滴灌”。

面临的挑战

然而,AI辅导员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AI辅导员只能按照算法模型进行知识和价值观传递,回答往往模板化,缺乏感染力。其次,AI辅导员还存在学生信息隐私泄露风险,在知情权、责任归属等方面存在风险。此外,学生长时间与AI辅导员交互可能造成主体性弱化、人际互动降低、道德情感淡漠,陷入“信息茧房”等风险。

解决方案

为了真正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从技术、教育理念、管理机制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确保AI辅导员在价值引领、情感交互、隐私保护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技术异化带来的风险。

技术层面:可以依托大数据与深度学习技术,不断优化算法。通过集成学生的学习成绩、选课偏好、参与社团活动等显性信息,以及其在校园社交平台的互动倾向、在线学习时的情绪反馈等隐性数据,构建出更立体的学生画像体系。在此基础上,搭建人机协同育人和工作风险预警研判多维应用场景,当系统通过分析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时,自动发出预警,辅导员便可及时介入,与AI辅导员协同开展心理疏导和学业帮扶。

教育理念层面:明确AI辅导员只能作为辅导员的智能助手,不能让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师生强调人工智能的辅助属性。例如,定期组织辅导员分享利用人工智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案例,在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中,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传递人文关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不可替代性。此外,鼓励辅导员创新工作方式,将人工智能处理的标准化信息(如课程安排通知、奖学金评定规则解读)与个性化的线下交流相结合,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

管理层面:应建立严格的数据使用规范,采用加密技术和匿名化处理保障学生隐私。具体而言,可对学生的个人数据进行分层加密,不同权限人员只能访问相应层级的数据,如辅导员仅能查看自己负责学生的相关信息,且查看记录会被全程留痕。同时,与技术提供方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明确数据使用的范围和期限,禁止将学生数据用于商业用途。学生数据的采集、储存、销毁等,均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按照流程操作,严禁非法泄露、盗取,对违规行为依法严惩。

---

AI辅导员的引入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创新路径。通过技术、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的协同推进,可以充分发挥AI辅导员的优势,同时规避潜在的风险。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精准化和实效性,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