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天问”机器人成培养全栈工程师摇篮 [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213
金币
384460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78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29

湖北唯一全自研参加世界运动会整机 100%由学生制造

“天问”机器人成培养全栈工程师摇篮

“天问3号”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参加百米赛跑。(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去年8月,由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问”刚刚学会直立行走;今年8月,“天问”在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成功完成百米赛跑,回汉后立即收到多家投资公司投来的橄榄枝,还计划孵化一家新企业。

8月25日,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教授、博导李淼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一年多来,“天问”完成了“刚会走”到“百米跑”的进阶。站在人形机器人高速爆发的起点,武大还将借“天问”IP,全方位培养未来全栈工程师。

“天问”参加世界大赛

运动性能全方位提高

8月16日,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百米赛场上,“天问”迈着坚实的步伐顺利完赛。在比赛现场可以看到,“天问3号”的行走步态拟人程度很高,行走速度可达1.5到2米每秒,相当于人类竞走速度,工作人员甚至需要小跑才能跟上。

“‘天问3号’身高1米6左右,质量约45公斤,相对于‘天问’前序型号,采用了更为轻量化的结构设计。”李淼介绍,今年亮相湖北“新春第一会”的“天问1号”是个1米8的大个子,而本次参加百米赛跑的“天问3号”将身高降至1米6,更强调稳定的运动性能,因此在机械结构、整机尺寸、内部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框架等方面均有改良。

去年3月,我省出台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相关文件,“天问1号”同时立项,5月份完成骨架拼装,8月份实现直立行走,11月实现基本功能,并启动“天问2号”的研发和组装。今年3月,两台“天问”亮相湖北“新春第一会”,成为全场唯一能够握手的人形机器人。8月,“天问3号”在世界机器人运动会上亮相,并顺利完成百米赛跑。

“比赛结束后回到武汉,很快就收到了来自奇绩创坛等投资机构的关注,我们还计划孵化成立一家新公司,专注足式机器人的创新创业。”李淼介绍,目前“天问”已孵化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天问”兄弟“远游”轮式机器人已在孝感落地量产,目前有两条手工线,计划再落地第三、四条,逐步进行半自动化和自动化改造。

此外,“远游”已在咸宁一家医院上岗,将中医大模型与机器人相结合,具备导诊、问诊等功能。

“天问”的一小步

人才培养的一大步

在这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奥运会”上,来自各地的机器人精英纷纷亮相。而“天问”是湖北唯一全自研参赛的整机,由10余名武大师生全链路自研,核心零部件90%以上来自湖北。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人形机器人100%由学生制造。

参与研发的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思宇介绍,今年6月接到参加比赛的通知后,倒推准备时间只有60天。于是,团队加紧进行整机设计、加工制作零件产品,并在仿真环境里面进行训练测试。

在师生的协作下,基于前两台机器人的经验,“天问3号”的研发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刘思宇介绍,整个机器人学生全程参与自研,学生团队掌握所有技术,即使机器人在现场出现了问题,团队也能立马维修,“机器人还准备了备份部分,问题都在可控范围内,这使得我们的机动性很高。”

今年9月,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即将迎来第一批本科新生。百余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将如何成长为未来的工程师?

李淼介绍,今年机器人学院将推出“天问领航计划”,将联合小米、华为、宇树等知名企业,构建从大一到博士阶段的机器人进阶实验室,综合培养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方面人才。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在高速爆发的起点,对同学们而言,这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会。”李淼还建议畅通企业间合作生态链条,提升合作效能,并强调了“All in AI(全情投入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张专业入场券,更是一份能改写人生轨迹、参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机遇。

“希望同学们能沉下心打好专业基础,保持敢想敢试的勇气,每一次热情和参与,都可能成为未来突破的起点。”李淼说。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213
金币
384460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78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0:30
武汉大学“天问”机器人:从全自研整机到未来全栈工程师的培养摇篮

一、“天问”机器人:从“刚会走”到“百米跑”的跨越式发展

“天问”机器人由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研发,历经多次迭代,实现了从初步直立行走到百米赛跑的跨越式提升。2023年8月,“天问”首次完成直立行走,而在2024年8月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天问3号”成功完成百米赛跑,彰显出其卓越的运动性能与稳定性。

“天问3号”身高约1.6米,重量45公斤,采用了更轻量化的结构设计,并在机械结构、整机尺寸、硬件电路和软件算法框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其行走速度可达每秒1.5到2米,接近人类竞走速度,展现出高度拟人化的步态。这种性能的提升,不仅体现了技术的突破,也预示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列。

---

二、全自研、全学生制造:湖北唯一整机参赛机器人

“天问”不仅是湖北唯一全自研参赛的人形机器人,更是100%由武汉大学学生自主研发制造的整机。这一成果背后,是十余名武大师生的全链路参与,涵盖设计、制造、测试、算法开发等全流程。

博士研究生刘思宇表示,团队在接到比赛通知后仅用60天便完成了整机设计与制造。基于前两代“天问”的经验,研发效率显著提升。学生团队掌握全部核心技术,具备现场快速响应和维修能力,确保了比赛过程中的高机动性与稳定性。

这一实践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工程能力,更培养了他们在高压环境下的项目管理与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三、从“天问”到“远游”:技术孵化与产业化探索

“天问”项目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学术和技术层面,更在于其产学研融合的潜力。项目已孵化出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推动了“天问”系列机器人的商业化探索。

“远游”作为“天问”的兄弟机型,是一款轮式机器人,已在孝感实现量产,并在咸宁某医院上岗,结合中医大模型,实现导诊、问诊等智能服务功能。这标志着“天问”IP正在向多场景、多形态机器人方向拓展。

此外,团队计划建立第三、第四条生产线,逐步推进半自动化与自动化生产,提升制造效率与市场响应能力。这一系列举措,体现出“天问”不仅是科研成果,更是产业创新的起点。

---

四、“天问领航计划”:打造未来全栈工程师的培养体系

随着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首批本科新生即将入学,学院将推出“天问领航计划”,致力于构建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机器人进阶实验室体系。该计划将联合小米、华为、宇树等知名企业,为学生提供覆盖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培养路径。

李淼教授指出,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产业爆发的起点,未来的工程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天问”项目,学生能够从真实项目中学习如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积累宝贵经验。

“天问领航计划”还将注重AI能力的培养,倡导“All in AI”,鼓励学生全面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以应对未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

五、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控制系统、感知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集中体现。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对于中国高校和科研团队而言,如何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如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商业化落地,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天问”项目的成功,不仅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声誉,也为湖北乃至全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展示,更是教育模式、科研机制与产业融合的创新样本。

---

结语:以“天问”为起点,迈向智能未来

“天问”机器人从最初蹒跚学步到如今百米飞驰,走过的是一条从无到有、从实验室到赛场、从科研到产业的创新之路。而在这条路上,武汉大学师生展现出的不仅是技术实力,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未来人才的培养战略。

正如李淼教授所言:“每一次热情和参与,都可能成为未来突破的起点。”在人形机器人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天问”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敢于突破、勇于探索、精于实践。它将继续引领中国高校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前行步伐,为未来全栈工程师的成长提供沃土,为智能时代的到来贡献中国力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