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在一间外科随访门诊里,一位穿着浅灰衬衫的货车司机,手里攥着出院小结,里面写着“脾脏切除术后康复情况”。

他的右手虎口处有厚厚的茧,指甲边缘有细小的裂纹,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疲惫。
他的眼神停留在那段术后注意事项的文字上,仿佛在琢磨这段文字和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有什么联系。
脾脏是身体里的一个重要器官,位置在左上腹,大小和拳头差不多。
它的功能涉及免疫、血液过滤、红细胞代谢调节等多个方面。
虽然在解剖学上并不是生命必需器官,切除后人仍然可以存活,但它在维持身体防御能力和血液稳定方面的作用不可完全替代。
失去脾脏后,身体的运作方式会发生改变,这些改变短期内可能不明显,但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会逐渐显露。

免疫防御能力的下降是最直接的变化。
脾脏内有丰富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负责清除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和衰老血细胞。
没有脾脏,这些细胞数量和效率都会下降,尤其是对被荚膜包裹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的清除能力会明显减弱。
世界多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脾切除患者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到20倍,其中最令人担心的是“脾切除后暴发性败血症”,病情进展极快,致死率高。
这种风险在术后早期最高,但多年后仍高于常人。

血液成分也会受到影响。 脾脏是红细胞的“质检站”,负责回收衰老、变形的红细胞。
切除后,这部分工作会由肝脏和骨髓代替,但效率不如脾脏。
血涂片检查中常可见到形态异常的红细胞比例升高。
脾脏还储存部分血小板,切除后血小板短期内会显著升高,这种状态被称为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虽然多数情况下会逐渐恢复,但在一部分人群中,血小板长期偏高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尤其是合并动脉硬化、吸烟、高血脂的人群,发生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代谢调节方面,脾脏的缺失会让体内炎症水平出现微妙变化。

研究发现,脾切除患者血液中的某些炎症标志物长期处于轻度升高状态,这与免疫调节失衡和细胞因子分泌模式的改变有关。
这种慢性低度炎症虽然短期内不引起明显症状,但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间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意大利一项涵盖2000多例脾切除患者的队列分析显示,术后十年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略高于匹配的普通人群。
肝脏的负担也会增加。
切除脾脏后,部分原本由脾脏处理的老化红细胞和免疫复合物会直接进入肝脏,使得肝脏的吞噬细胞工作量增加。

长年累积,这种额外负荷在部分人群中可能导致轻度肝功能指标异常,尤其是在伴随脂肪肝或病毒性肝炎时更易显现。
虽然肝脏代偿能力很强,但在多重打击下,这个变化不容忽视。
除了生理上的影响,生活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
脾切除者对感染更为敏感,这意味着一些在健康人看来不算严重的疾病,对他们可能是威胁生命的风险。
轻度的呼吸道感染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会迅速加重。
出行到传染病高发地区、接触生食或水源不洁环境,都需要额外谨慎。

部分国家的临床指南建议脾切除者终身保持一定的预防性措施,包括定期接种针对荚膜菌的疫苗,并在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时尽早使用抗生素。
但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失去脾脏并不等于免疫系统失效。
身体还有骨髓、淋巴结、肝脏等免疫器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担脾脏的工作。
很多脾切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频繁生病,这取决于个人的基础健康状况、生活习惯以及是否采取预防措施。
与其陷入过度担忧,不如在日常中建立一套稳定的健康管理方式, 比如规律体检、科学饮食、保持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这些基础因素对维持免疫功能的意义不比任何单一干预差。

临床上还发现,儿童在脾切除后比成年人面临的感染风险更高,这是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
而成年人如果在手术前健康状况较好,术后适应能力往往较强。
这也提示了一个重要观点:脾脏功能是否缺失对健康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单一变量,而是与年龄、基础疾病、生活环境和后续管理密切相关。
有一些观点认为,脾切除后血小板升高的风险只存在于短期内,但多项随访研究发现,
部分人群的血小板水平多年后仍然高于平均值,这类患者需要长期监测血栓风险,并结合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这种管理策略体现了术后健康维护的核心:长期关注,而不是只在术后几个月内防范。
还有人担心脾切除会显著缩短寿命, 但从大量流行病学数据来看,如果术后管理得当,感染预防和血栓防控到位,寿命可以接近普通人。
真正拉开差距的往往不是脾脏缺失本身,而是随之而来的并发症和管理缺陷。
忽视疫苗接种、对发热不重视、缺乏血液监测,这些才是风险放大的关键原因。
那么,对于已经切除脾脏的人,应该怎样安排一套既能降低感染风险,又不至于影响生活质量的长期管理方案?
答案是,将感染防控、血栓监测、代谢评估和生活习惯管理结合起来。

感染防控方面,应在手术后尽早完成肺炎链球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疫苗的全程接种,并根据免疫学建议定期加强针。
血栓监测方面,在术后半年内每月复查血常规,之后根据血小板水平调整频率,高风险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或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代谢评估包括每年一次肝功能和血脂检查,及时处理异常指标。
生活习惯上,应减少感染暴露的机会,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并避免长期久坐或脱水状态,以降低血栓风险。
这种管理策略既不让人陷入过度医疗,也能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让缺失脾脏的身体在长期中保持稳定状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刘羽茜,刘悦,孙宇衡,等.基于脾脏象理论探讨脾与线粒体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6):1362-1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