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AI“复活”古人,也要注意边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487
金币
7941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84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0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07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一款名为“左宗棠AI智能体”的展品意外成为热门打卡点。近来,“AI复活历史人物”现象频频引发关注,例如,李白沉浸式劝学、唐伯虎“辩风流”……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以数字影像的形式重新走进公众视野。

  这一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升温,各地文旅部门也积极通过AI复活历史人物的方式主动探索贴近年轻群体的文化传播路径。这类短视频采用“回答我”式表达结构,赋予历史人物明确的话语内容,使抽象的文化形象具有了互动感。充分结合地方特色与历史人物特征进行AI互动传播,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让年轻人充分参与文化传播与创新。

  当下,这类由AI驱动的呈现方式,其意义已远不止于形式层面的创意,更在于它正深刻影响人们理解、表达传统文化的方式。借助图像生成、语音模拟等手段,历史人物的形象被重新激活,文化内容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再现”,既丰富了表达形式,又拓展了传播空间,使传统文化在多元媒介中重获生命力。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传播效果,更贴近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与审美趣味。年轻人以模仿、再加工的方式主动参与内容生产,实现对文化符号的再理解、对历史意涵的再认识。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文化的活力,也重构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表达中的参与机制。青年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传播,重新定位“我与历史”的关系,增强了文化归属感和代入感。正是在这种主动对话与深度参与中,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正悄然生长。

  在这股热潮中,还应理性看待技术赋能背后的问题。一些短视频为了博取关注,过度“演绎”历史人物,甚至出现形象魔改、剧情戏说等现象,不仅削弱了文化内涵,也降低了历史人物应有的庄重性。在算法推荐机制的推动下,爆款话术被频繁复制,同质化内容迅速蔓延,在不知不觉中稀释了文化审美的张力。AI技术为文化带来了更多的表达形式,但如果过度依赖娱乐化和低门槛传播,有可能将历史文化异化为消费符号,导致文化的“空心化”和“轻浮化”。面对技术带来的表达自由,平台、创作者和传播者应共同保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真正让技术成为文化发展的助力。

  从“文化复现”到“共创参与”,AI复活历史人物的背后是文化表达范式的深刻变革。它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中被看见、被理解,也激发了公众对文化传承的情感共鸣与创造意愿。历史人物的数字化呈现,不只是对传统形象的技术再现,更是一次对文化意义的重新激活。唯有守住价值边界、涵养精神张力,才能让这种文化创作更加精彩。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5751
金币
335349
道行
2004
原创
2411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63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1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32
AI复活历史人物: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一款名为“左宗棠AI智能体”的展品意外成为热门打卡点。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也标志着“AI复活历史人物”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

1. AI技术与文化传播的结合

1.1 技术赋能文化传播
AI技术通过图像生成、语音模拟等手段,使历史人物以数字影像的形式重新走进公众视野。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还拓展了传播空间,使传统文化在多元媒介中重获生命力。

1.2 互动感与参与感
这类短视频采用“回答我”式表达结构,赋予历史人物明确的话语内容,使抽象的文化形象具有了互动感。年轻人通过模仿、再加工的方式主动参与内容生产,实现对文化符号的再理解、对历史意涵的再认识。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文化的活力,也重构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表达中的参与机制。

2. 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2.1 打破传统边界
AI复活历史人物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边界,让年轻人充分参与文化传播与创新。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传播效果,更贴近了年轻人的语言习惯与审美趣味。

2.2 文化自信的增强
青年群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传播,重新定位“我与历史”的关系,增强了文化归属感和代入感。正是在这种主动对话与深度参与中,青年人的文化自信正悄然生长。

3.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1 过度娱乐化
一些短视频为了博取关注,过度“演绎”历史人物,甚至出现形象魔改、剧情戏说等现象,不仅削弱了文化内涵,也降低了历史人物应有的庄重性。

3.2 同质化内容
在算法推荐机制的推动下,爆款话术被频繁复制,同质化内容迅速蔓延,在不知不觉中稀释了文化审美的张力。

3.3 文化的“空心化”和“轻浮化”
如果过度依赖娱乐化和低门槛传播,有可能将历史文化异化为消费符号,导致文化的“空心化”和“轻浮化”。

4. 未来展望

4.1 守住价值边界
面对技术带来的表达自由,平台、创作者和传播者应共同保持对历史文化的敬畏,真正让技术成为文化发展的助力。

4.2 涵养精神张力
从“文化复现”到“共创参与”,AI复活历史人物的背后是文化表达范式的深刻变革。它不仅让传统文化在数字语境中被看见、被理解,也激发了公众对文化传承的情感共鸣与创造意愿。历史人物的数字化呈现,不只是对传统形象的技术再现,更是一次对文化意义的重新激活。

4.3 持续创新与优化
唯有守住价值边界、涵养精神张力,才能让这种文化创作更加精彩。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AI复活历史人物的方式将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AI复活历史人物是一种创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它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还激发了公众对文化传承的情感共鸣与创造意愿。然而,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技术赋能背后的问题,共同推动文化的健康发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