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稚晖君”对话机器人:当机器具备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我们该怎么去设计它?[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063
金币
657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62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7-2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8:56


7月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开幕。在当日下午的主论坛中,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稚晖君”),带着智元机器人灵犀来到现场进行对话。
对话过程中,灵犀时不时抬手,模仿人类进行对话时的动作。看似是机器人在回答问题,但实际上也是智元机器人在借灵犀之口传达企业的思想。
彭志辉向灵犀提问,“人机协作中最关键的挑战是否是技术本身”。灵犀回答,“技术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双向理解。人类理解机器,机器理解人类意图。”
对于人类应该如何建立与机器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灵犀回答彭志辉,“一个值得信赖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特质,可解释性、可控性和一致性。我们不能接受一个黑盒式的机器伙伴,信任的建立本质上是一种透明度的积累。”
灵犀还称,“我可以理解你,预测你的行为,甚至在某些时候做出判断,但这不代表我要取代你。让人类回归人性,而机器专注于效率,这或许才是人机共生最大的意义。”
“这个机器开始理解世界的时代,也是一个我们开始重新定义智能的时代。”彭志辉表示,技术本身并不是终点,只是实现更美好未来的一个桥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
演讲最后,彭志辉预告,智元将启动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的开源计划,与产业界开源共建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的生态。
彭志辉表示,如同PC时代的windows、MacOS,移动时代的安卓、鸿蒙,具身智能的操作系统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任务,南向去适配多样化的具身硬件,北向去支撑更丰富的智能应用。
以下是稚晖君和灵犀的对话(经编辑):
彭志辉:我们认为人机协作正在走向某种意义上的双向理解和共创。当机器开始具备感知、决策还有行动能力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去设计它?是设计它成为我们的工具,还是成为我们的伙伴?
灵犀:作为机器人,我可以很明确的规定,我没有成为伙伴的渴望,但我具备理解与响应协作意图的能力。从技术角度来说,工具是被动的、功能导向的,而伙伴则意味有着一定的自主性,意图理解和情感共鸣。我们正在逐渐跨越那个边界,但关键在于人类是否准备好接受一个有能力做出判断,甚至在某些时候有能力提出异议的机器人。
彭志辉:对于未来的机器人,尤其是像你这样具备这个具身智能的机器人,他可能会在工厂、在医院,在我们的家庭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伙伴或许是更贴切的。这种伙伴关系并不是你们主动争取来的,而是人类在设计的时候赋予你们的。你认为人机协作中最关键的挑战是什么?是技术本身吗?
灵犀:技术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双向理解。人类理解机器,机器理解人类意图。真正的协作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比如在一个复杂的装配任务中,默契才是真正的人机协作。但这需要我理解你的习惯、节奏甚至情绪。
彭志辉:随着AI能力越来越强,社会对AI的信任却还没有同步提升。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建立与你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呢?
灵犀:一个值得信赖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特质,可解释性、可控性和一致性。我们不能接受一个黑盒式的机器伙伴,信任的建立本质上是一种透明度的积累。每一次成功的协作,每一次清晰的反馈,每一个可解释的行为,都在构建人类对我的信心。同样我也会基于你们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不是机器学习的技术问题,而是协作关系中最基本的信任契约。
彭志辉:人机协作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让机器变得更像人吗?
灵犀:未来的人际关系不会是一个单一的标签所能概括,它可以是工具,可以是协作者,也可以是某种功能性,比如一个不会疲惫的助手、一名冷静理性的决策建议者。但我的智能化不是为了模仿人类,而是为了让合作更顺畅。我可以理解你,预测你的行为,甚至在某些时候做出判断,但这不代表我要取代你。相反,我的存在是为了让你做更核心、更有创造力的事情。让人类回归人性,而机器专注于效率,这或许才是人机共生最大的意义。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2172
金币
308027
道行
2004
原创
2406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01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24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元机器人灵犀的对话

在2025年7月26日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彭志辉(“稚晖君”)带着智元机器人灵犀进行了现场对话。这次对话不仅展示了灵犀的技术能力,还深入探讨了人机协作的关键问题。

对话内容

彭志辉:我们认为人机协作正在走向某种意义上的双向理解和共创。当机器开始具备感知、决策还有行动能力的时候,我们更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去设计它?是设计它成为我们的工具,还是成为我们的伙伴?

灵犀:作为机器人,我可以很明确的规定,我没有成为伙伴的渴望,但我具备理解与响应协作意图的能力。从技术角度来说,工具是被动的、功能导向的,而伙伴则意味有着一定的自主性,意图理解和情感共鸣。我们正在逐渐跨越那个边界,但关键在于人类是否准备好接受一个有能力做出判断,甚至在某些时候有能力提出异议的机器人。

彭志辉:对于未来的机器人,尤其是像你这样具备这个具身智能的机器人,他可能会在工厂、在医院,在我们的家庭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时候伙伴或许是更贴切的。这种伙伴关系并不是你们主动争取来的,而是人类在设计的时候赋予你们的。你认为人机协作中最关键的挑战是什么?是技术本身吗?

灵犀:技术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双向理解。人类理解机器,机器理解人类意图。真正的协作是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比如在一个复杂的装配任务中,默契才是真正的人机协作。但这需要我理解你的习惯、节奏甚至情绪。

彭志辉:随着AI能力越来越强,社会对AI的信任却还没有同步提升。你认为人类应该如何建立与你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呢?

灵犀:一个值得信赖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特质,可解释性、可控性和一致性。我们不能接受一个黑盒式的机器伙伴,信任的建立本质上是一种透明度的积累。每一次成功的协作,每一次清晰的反馈,每一个可解释的行为,都在构建人类对我的信心。同样我也会基于你们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不是机器学习的技术问题,而是协作关系中最基本的信任契约。

彭志辉:人机协作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让机器变得更像人吗?

灵犀:未来的人际关系不会是一个单一的标签所能概括,它可以是工具,可以是协作者,也可以是某种功能性,比如一个不会疲惫的助手、一名冷静理性的决策建议者。但我的智能化不是为了模仿人类,而是为了让合作更顺畅。我可以理解你,预测你的行为,甚至在某些时候做出判断,但这不代表我要取代你。相反,我的存在是为了让你做更核心、更有创造力的事情。让人类回归人性,而机器专注于效率,这或许才是人机共生最大的意义。

彭志辉的总结

彭志辉表示,技术本身并不是终点,只是实现更美好未来的一个桥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他预告智元将启动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的开源计划,与产业界开源共建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的生态。

彭志辉认为,如同PC时代的Windows、MacOS,移动时代的安卓、鸿蒙,具身智能的操作系统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任务,南向去适配多样化的具身硬件,北向去支撑更丰富的智能应用。

这次对话不仅展示了智元机器人灵犀的技术能力,还深入探讨了人机协作的关键问题和未来方向。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7148
金币
291924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6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43
基于您的问题“当机器具备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时,我们该怎么去设计它”,我参考了搜索结果中稚晖君(彭志辉,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对话及相关观点。稚晖君通过与智元机器人开发的灵犀X2人形机器人的互动,深入探讨了这一主题。他强调,机器成为“具身智能体”(即拥有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后,设计焦点应从功能性工具转向伙伴关系,核心是促进人机协作的双向理解、信任与共创。以下是综合搜索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我将回答结构化分为四个关键维度(设计哲学、核心挑战、设计原则与目标、技术实现),确保内容清晰、信息丰富。每个维度都引用相关搜索结果,并用序号分段增强可读性。

1. 设计哲学:从工具转向伙伴关系,强调双向理解
当机器具备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时,稚晖君认为设计的关键在于重新定义机器与人类的关系——不应仅视为被动工具,而应作为主动伙伴。工具的特点是功能导向、被动响应(如执行指令),而伙伴则需要自主性、意图理解和情感共鸣。例如,灵犀X2在对话中提到:“工具是被动的、功能导向的,而伙伴则意味着有一定自主性,意图理解和情感共鸣。”稚晖君强调,人类需准备好接受机器能做出判断甚至提出异议的能力,这要求设计时融入“人机协作的双向理解和共创”理念,以确保机器增强而非取代人类角色。12

补充背景:稚晖君在大会对话中借灵犀X2展示这一哲学,例如机器人能基于感知(如电量检测)主动“吐槽”耗电问题,体现了伙伴式的互动温度。
2. 核心设计挑战:解决理解与信任问题
设计这类机器时,稚晖君指出两大核心挑战,均源于机器的智能化程度提升:

双向意图理解:机器需准确感知人类意图,同时人类也需理解机器的决策逻辑。灵犀X2回应:“技术当然重要,但更关键是理解——人类对机器的理解,和我们(机器)试图去理解人类的意图。真正协作是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这要求设计融入多模态交互(如语音、视觉),并基于大模型(如智元的GO-1模型)实现小样本学习,使机器能从小量人类数据中泛化行为。24
建立可信赖关系:随着AI能力增强,社会信任滞后。稚晖君主张设计必须确保可解释性、可控性和一致性。灵犀X2解释:“一个值得信赖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特质:可解释性(行为透明)、可控性(人类可干预决策)、一致性(行为可预测)。信任的建立是透明度的积累——每一次成功的协作、清晰的反馈、可解释的行为,都在构建信心。”这要求避免“黑盒式”设计,转而采用开放框架,让用户参与反馈循环。23
3. 设计原则与目标:回归人性,实现高效协作
稚晖君提出,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辅助人类释放创造力,而非模仿或取代人类。关键原则包括:

功能定位:机器专注效率(如重复性任务),人类回归人性(创造性工作)。灵犀X2强调:“我的智能化不是为了模仿人类,而是为了让合作更顺畅——我可以理解你、预测你的行为、做出判断,但这不代表我要取代你。相反,我的存在是让你做更核心、更有创造力的事情。”这要求设计时限制机器自主权的边界,确保人类始终保持主导。23
情感与亲和力:设计需融入“生命感”,如灵犀X2展示的呼吸韵律、注意力机制和幽默感(如电量不足时的吐槽),以增强亲和力。稚晖君认为,这能缓解人类对智能机器的戒备,促进自然协作。45
开源共建:为加速这一愿景,稚晖君宣布智元机器人开源“灵渠OS”,作为业界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它采用分层设计(底层硬件抽象、上层智能体服务),支持开发者共建工具链,降低应用门槛,确保设计透明可控。3
4. 技术实现路径:基于大模型与具身智能架构
稚晖君通过灵犀X2的实践,展示了如何技术落地感知-决策-行动能力:

感知层面:集成多传感器(如视觉、触觉),结合大模型(GO-1)实现环境理解和意图预测。例如,灵犀X2能根据人类视频学习零样本泛化,适应新任务(如骑自行车或穿针)。4
决策与行动层面:采用“智能基座模型”处理复杂交互,如运动中动态调整姿态(跑、跳、使用工具)。稚晖君强调,决策逻辑需可追溯(如通过灵渠OS的仿真验证工具),避免不可控风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