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简介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2。这种疾病的名字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意为“变得扭曲”,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严重关节痛而弯腰的样子7。
症状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患者通常会出现突发高烧、明显关节疼痛(尤其是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皮疹等症状。发热期一般持续1至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的第2至5天,常见于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数天后消退,可能伴有脱屑。极少数情况下,该病会导致出血、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3。
防护建议
1. 不去疫情严重的地方
非必要不要前往疫情严重的地区,如广东的顺德区以及国外的119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已有本土病例报告,尤其是美洲、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东南亚地区的疫情也相当活跃,应尽量避免前往2。
2. 不穿深色衣物
在户外活动时,应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避免吸引蚊虫。同时,不要穿潮湿闷热的衣物,保持身体干爽,以防皮肤问题和不适2。
3. 做好防护措施
家庭防护
使用蚊帐:家中特别是儿童睡觉时使用蚊帐,可以有效防止蚊虫叮咬。
清理家庭周边环境:定期清理家中的杂草、花盆托盘、空调外机托盘等积水容器,防止蚊虫滋生。
关注身体健康状况:如果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避免延误治疗2。
个人防护
穿着防护衣物:尽量避免在蚊子活跃的时间段(上午7~9时、傍晚4~6时)出门;外出时选择浅色长袖衣裤和袜子,减少皮肤暴露。
正确使用驱蚊剂: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使用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产品。儿童、孕妇应选择专用产品。
完善居家防蚊:安装纱窗纱门,进出及时关门,阻挡蚊子入室。睡觉时挂好蚊帐,安全使用电蚊拍或灭蚊灯3。
总结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为了有效预防该病,建议避免前往疫情严重地区,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及时清理积水容器。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