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同济教授创办科创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北斗七星”标杆 [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1498
金币
145202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2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48


位于徐汇区的上海“模速空间”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青年教授范凌,正在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北斗七星”的七家标杆企业之一,它的名字叫“特赞科技”。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我国在应用场景和数据资源丰富性上具有优势,让我更坚定‘以用促研’的思路。”范凌表示,既要奋力完成“从0到1”的原创性技术突破,也要实现“从1到N”的创新应用落地。“未来,我将继续扎根上海,面向世界,勇攀科技研发与应用的前沿。”
2022年,模速空间“跑”出一个全球领先的“内容+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特赞科技,在范凌教授的带领下,致力于构建企业级的创意内容数字新基建,围绕企业内容资产的生命周期,打造了连接企业内外内容管理、积累、生产、分析的数字化平台,提升品牌内容资产的生产与流转效率,助力品牌以内容驱动增长,赋能品牌数字化转型。目前,特赞科技已完成D1轮融资,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
“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把科技带到创意领域里,就像特赞的英文名叫Tezign,即Tech+Design,是技术和设计的结合。正是这样的创业初心,希望在人工智能时代,让更多的设计师、创意人或者更广义的创作者,与人工智能技术共生、共荣、共创,助力上海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全球标杆。”范凌说。
“希望AI的浪潮最终能惠及每一位普通人。”短短几年,特赞科技在人工智能赛道上成绩斐然,深度依托区域产业集聚优势,持续推进“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在内容数据集、知识图谱、智能生成、搜索检测等AIGC内容科技领域取得很大突破,其核心技术累计申请了160余项生成式AI发明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并完成5项算法备案;支持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内容数智化变革,包括为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里巴巴、联合利华等组织和企业提供服务;内容生态已聚集10万+内容创作者,生产了15万+内容资产,每年专有AIGC模型调用100万+次,积累10亿+企业AIGC的数据集规模.......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8年前,同济大学与特赞科技联合成立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是国内高校首个设计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实验室。实验室涵盖了设计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数字人文、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共计30余名师生。
范凌团队以“人工智能+”为引擎,为学科注入新动能,经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团队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体系,开发了30多个课程模块,把人工智能技术放到教学场景中,助力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23年起,团队已与20余所高校的设计学科开展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并出版4本相关教材。
“同济给了我们许多干事业的平台和机会。”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实验室聚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创意领域的的应用研究,积极与国内外科技企业合作,努力实现产、学、研、创的转化,将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成为科教融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高地。目前,实验室已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高度认可的软件、算法、数据集和行业模型,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人才与科创企业整合,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也为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供同济方案,为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同济力量。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1498
金币
145202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7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2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1:50
同济教授创办科创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北斗七星”标杆
特赞科技: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
位于徐汇区上海模速空间内,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青年教授范凌创办的特赞科技,是人工智能“北斗七星”的七家标杆企业之一。2022 年,特赞科技成为全球领先的“内容 + 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该企业致力于构建企业级的创意内容数字新基建,围绕企业内容资产的生命周期,打造了连接企业内外内容管理、积累、生产、分析的数字化平台,有效提升了品牌内容资产的生产与流转效率,助力品牌以内容驱动增长,赋能品牌数字化转型。目前,特赞科技已完成 D1 轮融资,成为估值超过 10 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

技术创新与业务成果
短短几年,特赞科技在人工智能赛道成绩斐然。其深度依托区域产业集聚优势,持续推进“内容 +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在内容数据集、知识图谱、智能生成、搜索检测等 AIGC 内容科技领域取得很大突破,核心技术累计申请了 160 余项生成式 AI 发明专利、40 余项软件著作权,并完成 5 项算法备案。在业务方面,支持 200 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内容数智化变革,服务对象包括国际奥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里巴巴、联合利华等组织和企业。其内容生态已聚集 10 万 + 内容创作者,生产了 15 万 + 内容资产,每年专有 AIGC 模型调用 100 万 + 次,积累 10 亿 + 企业 AIGC 的数据集规模。

创业初心与愿景
范凌教授表示,自己一直想把科技带到创意领域,特赞的英文名叫 Tezign,即 Tech + Design,是技术和设计的结合。他希望在人工智能时代,让更多的设计师、创意人或者更广义的创作者,与人工智能技术共生、共荣、共创,助力上海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全球标杆,也希望 AI 的浪潮最终能惠及每一位普通人。

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
8 年前,同济大学与特赞科技联合成立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这是国内高校首个设计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实验室。实验室涵盖了设计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文、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来自相关领域的青年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共计 30 余名师生。团队以人工智能 + 为引擎,为学科注入新动能,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体系,开发了 30 多个课程模块,把人工智能技术放到教学场景中,助力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023 年起,团队已与 20 余所高校的设计学科开展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并出版 4 本相关教材。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实验室聚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创意领域的应用研究,积极与国内外科技企业合作,努力实现产、学、研、创的转化,将其打造成为科教融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高地。目前,实验室已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高度认可的软件、算法、数据集和行业模型,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高校与科创企业合作的意义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人才与科创企业整合,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也为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供同济方案,为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同济力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8519
金币
117913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44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8:01
  这段描述详细地介绍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青年教授范凌在上海“模速空间”内创办的科创企业“特赞科技”。特赞科技是人工智能“北斗七星”标杆企业之一,专注于“内容+人工智能”领域,致力于构建企业级的创意内容数字新基建。在范凌教授的带领下,特赞科技通过连接企业内外的内容管理、积累、生产、分析,提升品牌内容资产的生产与流转效率,助力品牌以内容驱动增长,并赋能品牌数字化转型。

  特赞科技已完成D1轮融资,成为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独角兽企业。范凌教授的愿景是将科技带入创意领域,让设计师、创意人和创作者与人工智能技术共生、共荣、共创,助力上海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全球标杆。

  特赞科技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依托区域产业集聚优势,持续推进“内容+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在内容数据集、知识图谱、智能生成、搜索检测等AIGC内容科技领域取得很大突破,累计申请了160余项生成式AI发明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并完成5项算法备案。特赞科技支持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现内容数智化变革,并已聚集10万+内容创作者,生产了15万+内容资产。

  同济大学与特赞科技联合成立了同济大学设计人工智能实验室,是国内高校首个设计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的实验室。范凌团队以“人工智能+”为引擎,为学科注入新动能,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体系,开发了30多个课程模块,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团队已与20余所高校的设计学科开展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并出版4本相关教材。

  依托同济大学学科优势,实验室聚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在创意领域的应用研究,积极与国内外科技企业合作,努力实现产、学、研、创的转化。实验室已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高度认可的软件、算法、数据集和行业模型,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人才与科创企业整合,打造数智融合驱动下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范式,也为纵深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提供同济方案,为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同济力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