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荣耀与人品的启示
荣耀易逝
在《红楼梦》里,荣耀如同过眼云烟,不会长久留存。像贾府的焦大,曾立下把主子从死人堆里背出来活命的大功,那是何等的荣耀。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往昔的荣耀逐渐褪色。他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一味吃酒,吃醉了就骂人,最终落得被人厌弃的结局。即使有再大的功劳,荣耀也会随着时间过去,无法成为永久立足的资本。
又如贾府乳母,哺育贾府后代虽是本职工作,但即便算做功劳,也并非能带来永恒荣耀的事。如果她们凭借这一点所谓的功劳向主子要东要西、作威作福,最终也不会得到好的待遇。
人品是立足之本
赵嬷嬷的例子
赵嬷嬷是能认清现实、有着良好人品的典型。她明白自己的工作完成后,即便做得再好也都是过去式了。她从不倚老卖老,更没有靠着哺乳的功劳作威作福、目中无人。琏凤夫妇把她当成自家老人对待,忙着让酒,还让她上炕坐,但她知道自己的身份,执意不肯上炕,而是坐在炕沿下的小杌子上,这体现了她的知礼守分。
她让贾琏给两个儿子安排工作时,也没有觉得理所当然,在凤姐面前还护着贾琏,嘴上怪罪实则心疼。她深知只有自己的奶儿子好了,她才会好,这种顾全大局、不自私的人品,让她得到了凤姐真心实意的对待。
人品在现实中的意义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好的人品是人立于世间的根本,是一生的通行证。在现实生活中,如故事里的两位鞋匠,第一位鞋匠为了多赚钱,用四颗钉子补鞋底让客人二次消费,最终因贪心失去了顾客和生意;而第二位鞋匠多钉一颗钉子补好鞋底,虽多付出一点成本,但节约了顾客的时间和金钱,自己也安心,生意越来越好。
还有秦穆公,他喜爱骏马,当得知岐山脚下的300名老百姓抓了他走失的骏马后,选择赦免他们。后来在危急时刻,这些百姓组成军队帮助秦军反败为胜。这体现了秦穆公宽以待人、厚德载物的人品,为他赢得了他人的支持和回报。
总之,《红楼梦》传达出所有的荣耀都会过去,而良好的人品才是一个人能在社会中长久立足、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的关键,就像文中所说“人品才是永久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