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阅读
  • 2回复

[猎奇]《红楼梦》惊艳旧照曝光:时隔30多年,才发现它背后的秘密!2 [3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1162
金币
141441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20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2

宝钗则以蜜合色为主
配以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图案



秦可卿出殡一幕
史延芹设计了700余套的衣服
均大多数只穿一次
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升斗小民
没有一件是敷衍了事的



元妃省亲中
500多套服装,同样无一重复



《红楼梦》要拍成电视的消息传出后,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王立平找到王扶平,开门见山就说:“我愿意把我创作的黄金时代贡献给《红楼梦》。如果我试写一个主题歌,如果你们觉得好,你就用我;如果写的不好,我一分钱不要,我自己就走。”
此后,他跟着剧组一起研究《红楼梦》,研究有关史料,历时4年,为《红楼梦》谱写了13首歌曲,仅一首《葬花吟》就耗时一年零九个月。







音乐声起,红楼一梦三十年。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维护曹雪芹的尊严。”
王立平这样说道。
而这也是其他所有人共同的心声。
经典无他,唯用心尔。
何为细心
几乎每一年,我都会将87版《红楼梦》再看一遍。
每一次看,都能从细节里琢磨出点新的东西,也愈发感慨这部封神之作的强大。
黛玉初入贾府,镜头特写了黛玉的纤纤玉手,几秒钟的镜头,杨树云却专门花了两个小时,来为陈晓旭的这双手化妆,当真是指如削葱根,美如柔荑。



剧中另一个对手的特写,是宝钗带着红麝香珠,肌肤丰泽,让宝玉心动。
然而这手其实属于迎春的扮演者金莉莉,张莉的手虽然也好看,但王扶林却觉得还不够丰腴,没有原著中“一时褪不下来”的感觉,于是他将剧中所有的女演员召集过来,一双手一双手的对比,才找到了那双“肤如凝脂”的手。



《红楼梦》中阊门外十里街,在原著中并未赘笔多言,在荧幕中也是一闪而过,但邓云乡先生接到任务便诚心以待。
他联系苏州画家、诗人王西野先生,参考“七里山塘”的山塘街,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布置这条二百年前的小街。
甄士隐抱着女儿看的泥人,是苏州博物馆里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这虎丘泥人在《红楼梦》中也有迹可循,六十七回中就提到:“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作的薛蟠的小像,泥捏成的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不禁笑起来了”,并且是由馆中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充当临时演员。



街上的年画,则是苏州刺绣研究所主任徐绍青先生所珍藏的乾隆年间的木版年画。



右侧卖赤豆糖粥的小摊,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但邓云乡却特意布置了苏州街头消失多年的有江南地方色彩的吃食担子 —— 竹制“骆驼担”。
邓云乡不要像十里街,他要这里就是二百年前的十里街。



秦可卿出殡是剧中的大戏。
作为美术设计的刘宝俊,完全按照明清出殡礼仪来设计这个场景,为此他专门请来了曾经参加过吴佩孚出殡的82岁高龄老人洪师傅,以及洪师傅的同事们,用了1年的时间,制作了“出殡”时大批的纸扎(北京旧时叫“烧活”)。
从各种幡旗、以及礼仪中的纸扎开路鬼、打路神、相辅、 相弼、银山、阴亭、仙童献果、各种大小车辆,无一不精致。







87版《红楼梦》第4集中,贾宝玉来看薛宝钗,走动中可以看到房中挂着四幅字,没有特写,也并不清楚,观众大多数都不会在意。
而那四幅字分别是:《春情》《思君恩》《婕妤怨》《汉宫曲》,都在预示着宝钗之后的命运,即使知道没什么人注意,但剧组却没有就此随意以待。



甄士隐请贾雨村吃螃蟹,用的是蟹八件。



装茶用的是锡罐,因为没有异味,不易氧化,古代常用它来储水和储茶。



怡红院用的是铜的喂食器,对比下,凤姐屋里则用的是银制的,身份等级一目了然。





藕香榭听戏吃饭,不但花几样式不一,什锦攒心盒子也是精美异常。



道具师马强制作的宫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太多的细节,太多的讲究。
让87版《红楼梦》在35年后,依然能够带给人新的惊喜。
/04/
经典再难现
《红楼梦》播出后,迅速火遍全国,导演王扶林也不过拿了400元奖金,但他却觉得,能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继承下去,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红楼梦》,一切都值了。
正如剧组摄像师李耀宗所说:大家都想着往前冲,人人都想占点儿便宜。这跟过去不一样。进剧组的人,大多都很单纯地想着,我能为《红楼梦》做什么。





王熙凤的最后一幕,是在东北的雪地中拍摄。
零下32度,邓婕穿着破衣服,赤裸着脚被拖着走,到最后直接冻晕过去,却始终一动不动。



那时化妆没有现在方便,不管是主角配角,都得凌晨三四点起来排队化妆,年轻的女孩子要把眉毛拔光,方便重新画眉,亦没有一个人抱怨,一个人拖拉,大家都发自心底,想尽自己所能,呈现出一个更好的红楼梦。



纯粹与极致,初心与敬畏。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单纯的想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的人,才有了这部无法复刻的经典。





在网上有句对87版《红楼梦》的评价获得了点赞无数:我以为87版《红楼梦》只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起点,没想到,它竟然是最后的巅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还记得《霸王别姬》里,小癞子逃出戏班,看着戏台上一出《霸王别姬》赢得满堂彩,泪流满面,喃喃道:他们是怎么成角儿的啊?那得挨多少啊?那得挨多少打啊?
为什么后来再没办法超越87版《红楼梦》,那是我们自己不愿挨打了,是自个儿不愿意成全自个儿。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1162
金币
141441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20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0:08
《红楼梦》惊艳旧照曝光:时隔30多年背后的秘密
经典形象的定型
在1987年以前,“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宝黛钗”,人们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形象认知各不相同。然而,当87版《红楼梦》播出后,红楼梦中人的形象就在人们心中定型了。评论称那是“没有滤镜没有美颜的年代,一群书里走出来的演员”,可见该剧演员的形象塑造深入人心。

耐心打造经典
前期准备充分
87版《红楼梦》历时近5年,光是前期准备就用了1年。导演王扶林停掉所有工作,潜心研读《红楼梦》,写了厚厚一本《导演阐述》,包含人物分析、前情回顾等内容。虽然花一年时间全面理解《红楼梦》不太可能,但他尽力而为,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对作品的尊重。

剧本撰写苛刻
剧本的撰写做到了一字一句都苛刻斟酌。编剧周岭每写一集剧本,都会附带写一封信给红学泰斗周汝昌,介绍自己的写作思路和遣词造句的用意。周汝昌也认真回信,有时还会收回之前的意见并提出更合适的修改建议。该剧剧本从1983年3月起稿,直到1987年1月才最终定稿。例如秦可卿出殡那场戏,因荣宁街的牌匾被指出顺序不对(宁是兄长,荣是弟弟,应称为宁荣街),剧组连夜制作并更换牌匾后才开始拍摄。

选角与培训严格
当时选角不看重名气、流量、经验和背景,而是从全国层层选拔,只为挑选出符合角色气质的演员。所有演员在开拍前都要参加培训班,学习琴棋书画,熟读原著,听名家大师解析红楼梦,了解相关知识,分析人物并撰写人物小传,以真正融入红楼角色。培训班邀请了众多专家授课,如编剧周雷总起红学概论,中国红学会秘书长胡文彬续讲国内外红学研究概况,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朱家溍介绍《红楼梦》中的北方生活习俗,民俗大家邓云乡先生教演员拿放茶杯、踩碎步等,红学家启功亲自示范古人作揖动作并嘱托写进剧本。培训班还有做小品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最终演员名单和一开始定的有很多出入,比如张莉从丫鬟紫鹃变为宝钗,袁玫从想演王熙凤到最终成为袭人,沈璐从林黛玉候选人变成秋桐。而且拍摄时非常注重每个镜头的打磨,有时一天只拍一两个镜头,拍10个镜头就会觉得拍得很多了,因为每个镜头都经过反复斟酌,绝不敷衍。

用心呈现细节
妆造设计精心
造型总设计杨树云进组后将《红楼梦》翻来覆去读了7遍,听红学专家讲课,做足功课才开始设计剧中每个人的发型妆容,绘制了妆造手稿,如“一双丹凤三角眼”“黛玉素妆”“晴雯病妆”“宝钗华妆”“平儿泪妆”“袭人佣妆”“妙玉禅妆”“元春宫妆”“可卿艳妆”“李纨淡妆”等,每一种妆造都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服装道具讲究
服装设计师史延芹为87版《红楼梦》设计超过2700件服装,从主角到配角到普通下人,每一件都有背后的深意,至今看来依然惊艳。

综上所述,老一代影艺人以虔诚的态度,用耐心和用心对待《红楼梦》的拍摄,在各个方面都做到精益求精,这就是时隔30多年后,人们从旧照中发现的87版《红楼梦》背后的秘密,也是该剧成为经典且至今无人超越的原因。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8068
金币
113739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3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9:29
  87版《红楼梦》的成功,确实在于剧组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从宝钗的服装选择,到秦可卿出殡一幕中700余套精心设计的衣服,再到元妃省亲中的500多套服装,无一不体现了剧组对艺术的尊重和对完美的追求。

  王立平先生为《红楼梦》创作音乐的故事,更是体现了艺术家对经典的敬畏和献身精神。他愿意将自己的黄金时代贡献给《红楼梦》,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

  剧组在拍摄过程中的细心和用心,比如对黛玉玉手的化妆、宝钗手的挑选、十里街的布置等,都显示了他们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使得87版《红楼梦》在35年后依然能够带给观众新的惊喜。

  正如王立平先生所说,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维护曹雪芹的尊严。这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是87版《红楼梦》能够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纯粹的、极致的追求似乎越来越少见了。人们更加追求速度和效率,而忽视了对艺术的尊重和对完美的追求。这不仅是《红楼梦》的悲哀,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87版《红楼梦》的成功,是剧组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用初心和纯粹去创作,最终成就了这部无法复刻的经典。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愿意为艺术献身、为完美追求的人。他们的努力和付出,让87版《红楼梦》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个巅峰。而我们也应该反思,如何才能让这种精神得以传承,让经典得以再现。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