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波及范围最广,影响人数最多的一场战斗。这场战争波及了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0亿以上的人民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这场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不过这场战争,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原子弹更是成为二战末期一锤定音的武器。二战末期的日本,依旧拥有近百艘潜艇,2000多艘快船,200万陆军以及自己引以为傲的神风敢死队,当时的日本也准备开启“一亿玉碎”计划,同其他国家决战本土。

然而在两枚原子弹分别砸向广岛、长崎后,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因此有人表示,如果没有这两枚原子弹,盟军想要取得二战的胜利,恐怕还需要付出更加巨大的代价。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时苏联甚至就针对日本准备了一个灭国计划,比原子弹更令人谈之色变,若是这项计划成功实施,恐怕日本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苏联秘密成立了雄鹰飞行中队,专门驾驶苏联自己设计的PE-8型远程战略轰炸机。这些飞行员每天的任务就是练习载重飞行和高空投弹,此次训练也是为了执行一项绝密任务,将苏联研发的威力近似于小型核弹的航空炸弹远程投掷到日本富士山上。

众所周知,日本富士山属于一个非常危险的活火山,既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最高的山峰,因此一旦受到大规模的冲击,必然会导致彻底爆发。经过苏联科学家计算,完成这次任务需要500枚炸弹,只需要连续空投必定会将富士山引爆。
如果当时的计划顺利进行,火山喷发也会引起大规模的地震、海啸,这种通过人为制造天灾的方式,其杀伤力远远大于两颗原子弹。届时日本想要回到原始时代恐怕都很难,因为当时苏联相关专家已经算好,一旦计划成功实施,日本将直接沉入太平洋,完全没有投降的机会。

计划非常完美,但正在准备实施的时候,美国抢先一步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原子弹,让日本提前投降,苏联的计划自然不再实施。1991年苏联解体公开的一批绝密文件中,就有引爆富士山计划。如果在二战末期,苏联提前实施了这项计划,历史或将改写。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红色社会主义政权——苏俄。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面对西方国家的包围,苏联创造了一个奇迹——快速工业化。具体说来,欧洲国家花了数百年时间才完成工业化,而苏联仅用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欧洲数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苏联仅用10年就让自己的工业产值超过欧洲所有国家。
那么,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到底是如何在10年时间里完成快速工业化积累呢?

上图_ 苏联的农业
第一,农业政策的调整——斯大林逐渐推行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农业基础。
农业集体化政策实施之前,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继续沿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新经济政策的影响下,苏联农村经济模式普遍为相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农民可以把农产品送到集市上做自由交易,私人资本也可以进入农村市场。
但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又碰到新的情况:虽然西方国家对苏维埃的武装进攻被红军打退了,但苏联的重工业布局几乎为零。由于沙皇俄国是一个工业比西方落后很多的国家,日军又在日俄战争中把俄军打得惨败而归。为了避免下一场反侵略战争中,苏联军队重蹈日俄战争期间沙俄军队的覆辙,斯大林就把列宁设想的“国家工业化”提上了议事日程。

上图_ 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列宁曾提出“俄国全国要实现电气化”,苏维埃俄国在建国初期的任务主要是打退敌人进攻和恢复经济,因此列宁并没有铺开全国范围工业化建设,也没有在农村搞农业集体化。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为苏联新一代领导人。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又进行了几年新经济政策。随着苏联经济摆脱一战阴影,斯大林就在1927年启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为国家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建设铺平道路。
经过苏联民众的艰苦努力,苏联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建设。农村集体化对重工业发展意义巨大:
首先,农业集体化为农业机械化铺平道路,而农业机械化节约人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约出的农村人力就能进入工厂,成为产业工人,壮大工人队伍。
其次,农业集体化有利于余粮征集,余粮不仅保证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还能为国家增收外汇。当然,苏联重工业生产出的农业机械也可以投入农村,实现农村粮食产量的提升。这就是“农村支援工业,工业反哺农业。”

上图_ 乌克兰大饥荒 1932年—1933年
虽然说农业集体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偏“左”的情况,比如强迫农民加入合作社等情况,导致苏联国内的“乌克兰饥荒危机”。但苏联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农业保障,让苏联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工业强国。当然,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一些错误做法也值得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汲取其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第二,改善外交环境,实现国外技术引进,快速提升国家工业化。
苏联利用农业集体化为国家发展工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苏联国内的工业技术积累,尤其是关键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快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打破意识形态的对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良好的外交环境。比如,在1933年,斯大林和美国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

上图_ 苏联汽车生产线
随着和西方国家恢复正常外交关系,苏联积极从美国引进关键技术。苏联当局甚至成立跨国合资公司,引入外资,实现关键技术的引入。
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苏联汽车工业的崛起。1929年,苏联当局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签下价值1300万美元的合同,其中就包括福特公司帮助苏联建立高尔基汽车厂。福特公司不仅建立了汽车厂,更把美国汽车产业链的整个体系原模原样的“复制”到苏联。
苏联还在全国其他地区上马了数十家汽车制造厂。这数十家汽车制造厂的设备和技术大都由美国提供。美国还帮助苏联培训了汽车工业的工程师。

上图_ 第聂伯河水电站1939年建成,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下游
另外,苏联还依靠外国技术援助建立起化学工业、农机拖拉机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造船业、半导体电子产业、坦克装甲车工业,苏联的第聂伯河大坝就是美国人帮助修建的。
美国帮助苏联修建的高尔基汽车厂在二战期间起了很大作用,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红军的炮兵官兵驾驶着高尔基汽车厂生产的军车搭载喀秋莎火箭炮奔赴前线,帮助苏军打赢了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在1945年4月16日的柏林战役中,苏军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和数万门其他火炮一次性发射120多万发炮弹,正式敲响了德国法西斯灭亡的丧钟。

上图_ 柏林战役,苏联红军使用喀秋莎火箭炮
第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工业化建设,没有高素质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科学家是行不通的。为了给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苏联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就投入巨资提高国民教育质量。1918年1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实施学校内的信仰自由,摆脱宗教对学校的影响。1918年5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实施男女合校。女性和男性一起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1918年秋冬季,苏维埃政府实施免费的九年制统一劳动学校,以最快的速度消灭文盲,教授民众最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升民众文化水平。苏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还开设劳动课,让教育不脱离生产实践。(苏联学校每周有10个课时的劳动课,占一周课时的1/3。)1920年年底,苏联又把九年制学校改为七年制学校,在七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增加职业学校,培养职业人才。

上图_ 苏联青年男女
1930年之后,苏联进入快速工业化时期。为了积累工业化建设所需的人才,苏联于1930年开始实施更加普遍的全民义务教育,加大高等院校的数量。1930年,苏联全国有190多个高校。1940年到1941年,苏联全国有810多所高校。
学校数量的增加带来了教师数量的紧缺这一问题,苏联政府开设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培养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的师范专科学校和本科师范学院,为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培养了师范生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民众在国内都享受着极其充分的免费教育,上学是不用掏钱的。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苏联教育制度的发展,尤其是高等院校数量的快速扩张,为苏联工业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人才、工人和科学家,再加上美国帮助苏联培养的技术人才,苏联民众的普遍文化水平有了飞跃式提升,这些人才毕业后报效国家,让苏联在10年内快速成长为超越欧洲的工业化强国。

上图_ 苏联的几个大型项目
第四,提高工人阶级的福利体系。
苏联工人阶级享受着免费教育、租金极低的住房、免费医疗、全额养老金等高福利体系,苏联政府给苏联工人阶级提供的免费高福利彻底解决了工人的后顾之忧,工人不用担心被工厂开除,因为工人就是工厂的主人。这种高福利体系直至二战以后才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厂一步步实施起来。
第五,苏联开展劳动竞赛。
比如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斯大林本人对斯达汉诺夫运动予以高度评价:“斯达汉诺夫运动的意义就在于:这一运动打破了不高的旧的技术定额,而且往往超过了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这样就使我国在实际上有可能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有可能把我国变成最富裕的国家。”
正是以上5点原因,让苏联仅用了10年——2个5年计划,其工业产值超过了欧洲,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工业化强国,而“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建设道路,也给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建设本国带来深远影响。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点下方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