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2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0358
金币
57552
道行
1977
原创
2368
奖券
2519
斑龄
32
道券
90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00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0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2:59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5-04-03) —
  摘要:销量狂欢与安全赤字(欢迎关注杠杆游戏)

  


  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

  这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据公开报道,3月29日晚间,3名年轻人从湖北自驾小米SU7标准版前往安徽参加考试,于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致车辆燃烧,事故造成3人身亡。

  4月1日下午,小米汽车首次公开回应,并披露车辆行驶时的相关数据和状态,引发激烈讨论;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4月1日晚间,小米汽车针对相关疑虑,以《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再度进行回应,详情点击: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还是4月1日晚间,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微博首度发声,对事故中逝去的三位年轻女孩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并透露事故调查经过和目前进展。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对于小米方面的一系列回应,遇难者家属并不认可,认为是“避重就轻”、“虚伪”,称到3月31日下午和现场的交警沟通,小米所谓的专项小组,也没有跟现场的交警沟通过……

  目前事故造成的原因等,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披露。

  现阶段舆论焦点集中在三大方面:其一,为何车辆在碰撞后迅速爆燃?其二,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缺陷?其三,车门为何无法正常开启?

  这些问题直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痛点与企业伦理底线。作为一名旁观者,杠杆游戏也有一些疑惑。

  1、小米神话级营销背后

  小米的营销手法有多高明不用多说,这从其创始人雷军被称作“雷布斯”就可见一斑。

  这一套手法用到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上并无大碍,因为这些生活用品对安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如果用到汽车上呢?可供商榷的地方似乎很多。

  


  图表来源|界面新闻(特此感谢)

  从细节看,小米在SU7发布会上反复强调“媲美百万豪车的体验”“重新定义智能驾驶”,却在用户手册中以小字注明“NOA仅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这种“高调宣传、低调免责”的策略,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此次高速事故中暴露的SU7电子门锁失效、电池起火等问题,与营销中营造的“安全性”形成强烈反差。

  而事故车辆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未能有效识别施工改道路况,且AEB功能对锥桶等障碍物无响应,进一步凸显技术落地与宣传之间的鸿沟。

  在杠杆游戏印象里,小米汽车在宣传中经常强调“三电机系统”“1.98秒零百加速”“全球最速四门车”等性能参数,甚至将SU7 Ultra的预售价从81.49万元“怒降”至52.99万元,制造“技术普惠”的叙事。

  此外,小米依托“米粉社区”构建用户黏性。在社交媒体上,杠杆游戏看到有一些SU7车主炫耀“脱手驾驶”“夜间极限巡航”,甚至修改系统参数解除限速。

  小米虽发起“安全驾驶挑战”,但似乎未从产品端限制危险操作(如允许关闭部分安全提示),实质上纵容了风险行为。

  雷军演示弹射加速至200km/h的视频足够吸引眼球,却也淡化了对安全边界的严肃讨论,导致技术讨论被娱乐化。

  当然这其中部分花式营销,并非小米一家独创。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普遍存在“技术跃进”和过度营销倾向。只是小米足够抢眼,也更容易被舆论反噬。

  过度“炫技”背后的安全陷阱,必须引起重视。

  2、销量狂欢与安全赤字

  此次事故,还暴露出小米速度与质量的矛盾,也值得同行警惕。

  小米2024年财报显示,其汽车业务收入328亿元,占总营收约9%,毛利率18.5%,亏损62亿元,雷军将亏损归因于“早期重投入”,确实行业现状如此,也没什么可说的。

  


  年报披露,小米汽车2024年交付13.69万辆,其中第四季度交付69,697辆,环比增长75.2%,并计划2025年交付35万辆,这一速度对新晋车企来说,速度足够快了。

  年报里小米称,始终坚持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智能底盘等智能电动车领域持续深耕,智能驾驶、硬件等方面各种创新,听起来很牛。不过杠杆游戏似乎并没有看到关于汽车安全性方面的技术探讨和相关研究成果。

  


  汽车的安全性不是小事,不能被弱化。而且这不是小米汽车一家的行为,和整个行业生态都有关系,所以小米此次事件也给其他同行敲响警钟。

  在杠杆游戏看来。对于智能汽车,车企应建立“用户全生命周期关怀”体系。在销售环节,强化智能驾驶系统的风险告知义务,通过模拟体验设备让用户理解系统局限性;

  使用环节,建立“驾驶行为健康档案”,通过AI分析用户习惯并提供个性化安全建议;

  售后服务方面,按照“1城1中心”标准快速布局,确保24小时救援响应;

  针对事故处理,建立“家属应急沟通机制”,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启动专项小组,48小时内与家属会面。

  还有一点是,如今“智驾”遍地的时代,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自动驾驶的定义似乎仍停留在2018年版本,对L2级以上自动驾驶的事故责任划分缺乏明确规范。

  这种滞后性某种程度上也导致车企在技术推广时缺乏约束。例如,小米SU7宣传中使用“接近无人驾驶”或类似表述,容易误导消费者对技术能力的认知。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2024年报告显示,欧盟已出台《自动驾驶功能安全规范》,要求自2026年起所有新车必须安装黑匣子式EDR(事件数据记录仪),要求车企对极端场景下的系统失效风险进行专项披露。

  智能汽车的未来,不在于更快的加速、更长的续航,而在于如何构建一个让公众“敢用、愿用、信任用”的技术生态。

  这场悲剧提醒我们:任何技术进步若不能以生命为底线,终将沦为一场危险的游戏。

  小米若想真正“站稳脚跟”,或许该从财报上的亏损数字中拨出一部分,填补那份相对被忽视的“安全赤字”。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摘要:销量狂欢与安全赤字(欢迎关注杠杆游戏)

  


  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

  这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据公开报道,3月29日晚间,3名年轻人从湖北自驾小米SU7标准版前往安徽参加考试,于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致车辆燃烧,事故造成3人身亡。

  4月1日下午,小米汽车首次公开回应,并披露车辆行驶时的相关数据和状态,引发激烈讨论;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4月1日晚间,小米汽车针对相关疑虑,以《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再度进行回应,详情点击: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还是4月1日晚间,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微博首度发声,对事故中逝去的三位年轻女孩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并透露事故调查经过和目前进展。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对于小米方面的一系列回应,遇难者家属并不认可,认为是“避重就轻”、“虚伪”,称到3月31日下午和现场的交警沟通,小米所谓的专项小组,也没有跟现场的交警沟通过……

  目前事故造成的原因等,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披露。

  现阶段舆论焦点集中在三大方面:其一,为何车辆在碰撞后迅速爆燃?其二,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缺陷?其三,车门为何无法正常开启?

  这些问题直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痛点与企业伦理底线。作为一名旁观者,杠杆游戏也有一些疑惑。

  1、小米神话级营销背后

  小米的营销手法有多高明不用多说,这从其创始人雷军被称作“雷布斯”就可见一斑。

  这一套手法用到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上并无大碍,因为这些生活用品对安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如果用到汽车上呢?可供商榷的地方似乎很多。

  


  图表来源|界面新闻(特此感谢)

  从细节看,小米在SU7发布会上反复强调“媲美百万豪车的体验”“重新定义智能驾驶”,却在用户手册中以小字注明“NOA仅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这种“高调宣传、低调免责”的策略,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此次高速事故中暴露的SU7电子门锁失效、电池起火等问题,与营销中营造的“安全性”形成强烈反差。

  而事故车辆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未能有效识别施工改道路况,且AEB功能对锥桶等障碍物无响应,进一步凸显技术落地与宣传之间的鸿沟。

  在杠杆游戏印象里,小米汽车在宣传中经常强调“三电机系统”“1.98秒零百加速”“全球最速四门车”等性能参数,甚至将SU7 Ultra的预售价从81.49万元“怒降”至52.99万元,制造“技术普惠”的叙事。

  此外,小米依托“米粉社区”构建用户黏性。在社交媒体上,杠杆游戏看到有一些SU7车主炫耀“脱手驾驶”“夜间极限巡航”,甚至修改系统参数解除限速。

  小米虽发起“安全驾驶挑战”,但似乎未从产品端限制危险操作(如允许关闭部分安全提示),实质上纵容了风险行为。

  雷军演示弹射加速至200km/h的视频足够吸引眼球,却也淡化了对安全边界的严肃讨论,导致技术讨论被娱乐化。

  当然这其中部分花式营销,并非小米一家独创。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普遍存在“技术跃进”和过度营销倾向。只是小米足够抢眼,也更容易被舆论反噬。

  过度“炫技”背后的安全陷阱,必须引起重视。

  2、销量狂欢与安全赤字

  此次事故,还暴露出小米速度与质量的矛盾,也值得同行警惕。

  小米2024年财报显示,其汽车业务收入328亿元,占总营收约9%,毛利率18.5%,亏损62亿元,雷军将亏损归因于“早期重投入”,确实行业现状如此,也没什么可说的。

  


  年报披露,小米汽车2024年交付13.69万辆,其中第四季度交付69,697辆,环比增长75.2%,并计划2025年交付35万辆,这一速度对新晋车企来说,速度足够快了。

  年报里小米称,始终坚持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智能底盘等智能电动车领域持续深耕,智能驾驶、硬件等方面各种创新,听起来很牛。不过杠杆游戏似乎并没有看到关于汽车安全性方面的技术探讨和相关研究成果。

  


  汽车的安全性不是小事,不能被弱化。而且这不是小米汽车一家的行为,和整个行业生态都有关系,所以小米此次事件也给其他同行敲响警钟。

  在杠杆游戏看来。对于智能汽车,车企应建立“用户全生命周期关怀”体系。在销售环节,强化智能驾驶系统的风险告知义务,通过模拟体验设备让用户理解系统局限性;

  使用环节,建立“驾驶行为健康档案”,通过AI分析用户习惯并提供个性化安全建议;

  售后服务方面,按照“1城1中心”标准快速布局,确保24小时救援响应;

  针对事故处理,建立“家属应急沟通机制”,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启动专项小组,48小时内与家属会面。

  还有一点是,如今“智驾”遍地的时代,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自动驾驶的定义似乎仍停留在2018年版本,对L2级以上自动驾驶的事故责任划分缺乏明确规范。

  这种滞后性某种程度上也导致车企在技术推广时缺乏约束。例如,小米SU7宣传中使用“接近无人驾驶”或类似表述,容易误导消费者对技术能力的认知。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2024年报告显示,欧盟已出台《自动驾驶功能安全规范》,要求自2026年起所有新车必须安装黑匣子式EDR(事件数据记录仪),要求车企对极端场景下的系统失效风险进行专项披露。

  智能汽车的未来,不在于更快的加速、更长的续航,而在于如何构建一个让公众“敢用、愿用、信任用”的技术生态。

  这场悲剧提醒我们:任何技术进步若不能以生命为底线,终将沦为一场危险的游戏。

  小米若想真正“站稳脚跟”,或许该从财报上的亏损数字中拨出一部分,填补那份相对被忽视的“安全赤字”。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0358
金币
57552
道行
1977
原创
2368
奖券
2519
斑龄
32
道券
90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00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0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2:59
根据上文提供的摘要内容,以下是对文章《销量狂欢与安全赤字》的要点总结:

1. 事故概述:
   - 3月29日晚间,3名年轻人驾驶小米SU7标准版汽车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碰撞事故,导致车辆燃烧,3人身亡。

2. 小米汽车的回应:
   - 4月1日下午,小米汽车首次公开回应事故,并披露了车辆行驶时的相关数据和状态。
   - 4月1日晚间,小米汽车发布了《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进一步回应公众疑虑。
   - 雷军也在4月1日晚间通过微博对事故中逝去的生命表示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同时透露了事故调查的进展。

3. 遇难者家属的态度:
   - 遇难者家属对小米的回应表示不认可,认为小米在回避问题的核心,表现出虚伪。

4. 舆论焦点:
   - 车辆碰撞后迅速爆燃的原因。
   - 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缺陷。
   - 车门为何无法正常开启。

5. 小米营销手法的质疑:
   - 小米在营销中强调高性能和智能驾驶,但在用户手册中低调声明NOA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 事故暴露了小米SU7电子门锁失效、电池起火等问题,与营销中的安全性宣传形成对比。

6. 销量与安全矛盾:
   - 小米汽车2024年交付13.69万辆,计划2025年交付35万辆,显示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 但快速增长的同时,安全性问题被忽视。

7. 行业警示与建议:
   - 车企应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用户关怀体系,强化风险告知义务,建立驾驶行为健康档案,并提供个性化安全建议。
   - 需要更新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自动驾驶的定义和责任划分提供更明确的规范。

文章强调了技术进步应以生命安全为底线,任何忽视安全性的技术进步都可能带来危险。同时,小米汽车的事件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行业关注安全问题。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5832
金币
96202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4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34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0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5:59
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小米汽车的神话
营销与市场影响力
小米的营销手法十分高明,其创始人雷军被称作雷布斯。小米汽车自2024年首款车型SU7系列发布以来,凭借智能生态 + 极致性价比的招牌迅速出圈。SU7 Ultra以81.49万元预售价开启盲订后,仅10分钟便斩获3680台订单。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系累计订单突破26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

销售业绩与增长态势
小米汽车在销售方面成绩斐然。2024年小米汽车交付13.69万辆,其中第四季度交付69,697辆,环比增长75.2%。到2025年3月18日,雷军发布微博称小米交付了第20万辆小米汽车,不到一年时间就刷新了新能源汽车的交付纪录。2024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328亿元,占总营收约9%,毛利率18.5%,单季亏损也在逐渐收窄,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技术宣传亮点
在宣传中,小米汽车强调诸多技术亮点,如三电机系统1.98秒零百加速全球最速四门车等性能参数,还宣称媲美百万豪车的体验,重新定义智能驾驶。小米SU7 Ultra的预售价从81.49万元降至52.99万元,制造了技术普惠的叙事,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小米汽车面临的陷阱
高速事故引发的质疑
2025年3月29日晚间,3名年轻人自驾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致车辆燃烧,造成3人身亡。这起事故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舆论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车辆在碰撞后迅速爆燃的原因;二是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缺陷;事故车辆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未能有效识别施工改道路况,且AEB功能对锥桶等障碍物无响应;三是车门为何无法正常开启,暴露出SU7电子门锁失效的问题。这些问题与营销中营造的安全性形成强烈反差。

营销与实际的差距
小米在SU7发布会上反复强调媲美百万豪车的体验,重新定义智能驾驶,但却在用户手册中以小字注明NOA仅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这种高调宣传、低调免责的策略,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同时,雷军演示弹射加速至200km/h的视频虽吸引眼球,但淡化了对安全边界的严肃讨论,导致技术讨论被娱乐化。此外,小米虽发起安全驾驶挑战,但未从产品端限制危险操作,如允许关闭部分安全提示,实质上纵容了风险行为。

速度与质量的矛盾
小米汽车发展速度极快,计划2025年交付35万辆。然而此次事故暴露出小米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可能忽视了质量和安全问题。汽车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不能被弱化。这一事件不仅对小米汽车自身产生影响,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车企在追求发展速度时,要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

行业启示与建议
建立用户全生命周期关怀体系
对于智能汽车,车企应建立涵盖销售、使用、售后等环节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关怀体系。在销售环节,强化智能驾驶系统的风险告知义务,让消费者清楚了解产品的性能和潜在风险。

加强技术研发与安全保障
车企要注重技术的实际落地和安全性能的提升,避免过度营销与实际技术水平不符。应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车辆在各种复杂路况下的安全性。

遵循行业规范与标准
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不断完善。车企应积极遵循这些规范和标准,如欧盟出台的《自动驾驶功能安全规范》,要求自2026年起所有新车必须安装黑匣子式EDR(事件数据记录仪),并对极端场景下的系统失效风险进行专项披露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