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小米汽车的神话
营销与市场影响力
小米的营销手法十分高明,其创始人雷军被称作雷布斯。小米汽车自2024年首款车型SU7系列发布以来,凭借智能生态 + 极致性价比的招牌迅速出圈。SU7 Ultra以81.49万元预售价开启盲订后,仅10分钟便斩获3680台订单。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系累计订单突破26万,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品牌影响力。
销售业绩与增长态势
小米汽车在销售方面成绩斐然。2024年小米汽车交付13.69万辆,其中第四季度交付69,697辆,环比增长75.2%。到2025年3月18日,雷军发布微博称小米交付了第20万辆小米汽车,不到一年时间就刷新了新能源汽车的交付纪录。2024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328亿元,占总营收约9%,毛利率18.5%,单季亏损也在逐渐收窄,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技术宣传亮点
在宣传中,小米汽车强调诸多技术亮点,如三电机系统1.98秒零百加速全球最速四门车等性能参数,还宣称媲美百万豪车的体验,重新定义智能驾驶。小米SU7 Ultra的预售价从81.49万元降至52.99万元,制造了技术普惠的叙事,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小米汽车面临的陷阱
高速事故引发的质疑
2025年3月29日晚间,3名年轻人自驾小米SU7标准版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致车辆燃烧,造成3人身亡。这起事故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舆论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车辆在碰撞后迅速爆燃的原因;二是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缺陷;事故车辆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未能有效识别施工改道路况,且AEB功能对锥桶等障碍物无响应;三是车门为何无法正常开启,暴露出SU7电子门锁失效的问题。这些问题与营销中营造的安全性形成强烈反差。
营销与实际的差距
小米在SU7发布会上反复强调媲美百万豪车的体验,重新定义智能驾驶,但却在用户手册中以小字注明NOA仅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这种高调宣传、低调免责的策略,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误导。同时,雷军演示弹射加速至200km/h的视频虽吸引眼球,但淡化了对安全边界的严肃讨论,导致技术讨论被娱乐化。此外,小米虽发起安全驾驶挑战,但未从产品端限制危险操作,如允许关闭部分安全提示,实质上纵容了风险行为。
速度与质量的矛盾
小米汽车发展速度极快,计划2025年交付35万辆。然而此次事故暴露出小米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可能忽视了质量和安全问题。汽车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不能被弱化。这一事件不仅对小米汽车自身产生影响,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车企在追求发展速度时,要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
行业启示与建议
建立用户全生命周期关怀体系
对于智能汽车,车企应建立涵盖销售、使用、售后等环节的用户全生命周期关怀体系。在销售环节,强化智能驾驶系统的风险告知义务,让消费者清楚了解产品的性能和潜在风险。
加强技术研发与安全保障
车企要注重技术的实际落地和安全性能的提升,避免过度营销与实际技术水平不符。应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车辆在各种复杂路况下的安全性。
遵循行业规范与标准
随着智能汽车的发展,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不断完善。车企应积极遵循这些规范和标准,如欧盟出台的《自动驾驶功能安全规范》,要求自2026年起所有新车必须安装黑匣子式EDR(事件数据记录仪),并对极端场景下的系统失效风险进行专项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