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1阅读
  • 3回复

[攻略]桐城派故里,比江南更文气的皖中小城[7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0044
金币
54864
道行
1977
原创
2368
奖券
2519
斑龄
32
道券
90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9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40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
这是对安徽桐城市地理风貌的描述,说它头顶天柱脚踏长江背靠龙眠河,山河形胜,水陆交汇,是皖西南版图上的承东启西的要冲之地。

西周时这里有个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设桐城县,距今有长达1200多年的建城史。

作为安徽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桐城最响亮的标签之一就是桐城派了。
所谓“桐城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绝非是文人相轻的戏谑。

作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主宰文坛200多年,堪称文学界的百年老字号,当年京城里的文化沙龙,要是没几个桐城派门人,估计都上不了台面。

桐城三祖
这座被油桐树包裹的古城活像只千年老龟,龟壳上的纹路是那些弯弯绕绕的街巷。
所谓“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了,在这些鸡肠小道里,藏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听说过的六尺巷。

这条水泥巷子不过六尺宽,夹在任何一个城市的市井烟火里,都毫不起眼,说白了,这就是一条普通巷子。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但是故事比巷子宽很多,也讲的好。
清朝那会儿,大学士张英的一句“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硬是把张吴两家争地皮的官司,变成了六尺巷的谦让。

从六尺巷出来沿着老街道往北溜达,就能到桐城主要景点扎堆的北大街附近,必去的像是桐城文庙,桐城文化博物馆,左忠毅公祠,方以智故居等等。

这些逛完了再往东走就是2008年重建的东作门了,城外便是龙眠河了。
桐城作为古城,有城墙并不稀奇,当地县志记载宋元时期就有土城,明万历三年(1575年)建了周长3公里的砖城,“东作门”就是当时开的6座城门之一。

民国时的东作门
江湖上总说“铁打桐城”,可再硬的铁也经不住三样东西:刀兵、炸药,以及某些主政者签发的红头文件。

桐城旧时城墙
民国二十八年(1939)因避日寇空袭,县长罗成钧下令拆城。
于是阵阵轰鸣声里,十二米高的城墙像被抽去脊梁的老龙,化为如今宽敞平坦的环城马路。

事烦时窄,多余的话就不说了,就挑几处地方唠唠,剩下等你自己去了再慢慢感受吧。
左忠毅公祠(省保)
门票:免费
地址:桐城中学南门东侧约90米
桐城中学后面的小巷子里,藏着左光斗的祠堂,我在扬州时拜访过他的学生史可法,如今到了桐城,自然也要去叨扰一下他。

扬州 史可法墓祠

桐城 左光斗祠
左忠毅公即左光斗,“忠毅”是他的谥号,出自桐城五大望族的左氏。
明朝晚期重臣,水利专家,也是东林六君子之一,天启年间跟魏忠贤对着干,结果被整得筋骨尽碎,是历史上有名的硬骨头。

史可法冒险探监, 见恩师“膝下筋骨尽脱”,泣不成声,却被左光斗厉声斥退,《左忠毅公逸事》里方苞写他“肺肝铁石”,是十足的硬骨头。

祠堂始建于崇祯年间,在这三进院落里,唯中进大殿梁架如旧。
早先前进门楼被毁,现已修复一新,屋子里陈列了一些有关左光斗的资料,它们早已成了桐城文脉的一部分。


桐城文庙(国七)
门票:免费
地址:龙眠中路2号(市府广场北侧)
桐城作为桐城派的起源地,在江湖上有着“文都”的盛誉,那么见证了桐城文派风雨兴衰的文庙自然是要来看看的。

元朝延佑年间那会儿,蒙古人刚学会用毛笔写字,桐城人就在东门外把文庙建起来了,后来元末战火一烧,把木头和书本毁了精光。


再后来蒙古人被赶跑了,明洪武初年(1368年),桐城文庙便开始重建。
这次官老爷倒是精明,把文庙直接建在市中心广场,明清两代五百年修修补补了19次,可见当地人对于教育的重视。


作为几百年来的文教中心,文庙的地理位置自然也是极好的,面临着市民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

穿过四柱三门石坊式的棂星门,就能看到半月形的泮池了,这是古代官学的象征。
泮池上架有泮桥,据说当年的“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以及桐城派的诸位大佬成名前都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过孔,这算是“状元桥”含金量最高一回了。

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
开放时间:09:00-17:00
地址:龙眠中路2号(文庙旁边)
文庙旁边就是桐城文化博物馆,虽然冠以“桐城文化”之名,其实就是当地的市博,面积不是很大,逛仔细点一个小时也够了。


因为是国家三级博物馆嘛,太过宝贝的文物并不算多,7件一级文物,41件二级文物。
像是春秋青铜兽耳尊(镇馆之宝)北宋青白瓷博山香薰、南宋白釉瓜棱提梁壶等,都值得一看。



春秋青铜兽耳尊(镇馆之宝)
毕竟馆名叫桐城文化博物馆嘛,重点还是“桐城文化”。
所以馆里展出的桐城明清名人书画,包括方以智,方苞,姚鼐,张英等等才是真正的特色。


对了,这里的张英,方苞,姚鼐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前者是六尺巷的缔造者,后两位都是桐城派的祖师爷。
那么方以智是谁?很多人不太清楚。
一言以蔽之:方苞的族叔祖,明末四公子之一,一位博学多才的斜杠青年,跨界大佬。

他白天给乡亲父老把脉开药方,晚上研究月亮星星咋转悠,闲下来还能和和尚老道聊哲学。
截至他60岁去世时为止,最终写了100多本书,400多万字。
内容涉及文史哲,政史地,医药,物理,堪称“大明人形百科全书”,之前安徽博物院搞过他个人的特展,不知道有没有朋友去过。

《松柏图》明/方以智
目前桐城寺巷就有方以智的故居,三进院子,木头架子撑起八开间。
这原本是他祖父方大镇(明大理寺少卿)的“延尉第”,后来孙子方正瑗可能活的太舒服了,就把这间老宅子改为“潇洒园”,现在被修葺的一新了。


其实他们老方家,族谱随便翻开一页,不是官员就是大儒,比武侠小说里的武林世家还猛。
关于这一点,钱理群先生老早就说过,“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以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二文化名门。

张廷玉墓(国七)
门票:10元
地址:桐城015县道龙眠山南麓
之前在六尺巷那里提过张英,现在来去他儿子张廷玉的埋骨之地看看。
张廷玉出身桐城张氏望族,老爸张英,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以“六尺巷”典故传世。

而张廷玉本人历仕康雍乾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执掌中枢二十余载。
是正儿八经的文臣之首,雍正帝临终前特赐他“配享太庙”——满清三百年汉臣独一份的殊荣。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张廷玉在桐城老家逝世,就葬在县城西北龙眠山麓。
如果从桐城市区驱车前往,需开一段盘山公路,步行穿过数重竹海,才能够望见他的“文和园”。


墓园占地七千多个平方,依着山势分为三进,由享堂,几十级神道石阶,石像生,墓冢等组成,
能修成这么大规模,得感谢先帝遗诏,不然以乾隆的小心眼还不一定能干出啥事。



遗憾的是,这里在特殊时期被炸过,石刻人仰马翻,拜台成为废墟,享堂化为瓦砾。
甚至张廷玉本人尸骨都被拖出来过,除了几件文房用品,并没有所谓“值钱”的宝贝。


张廷玉墓不远,就是毁的更彻底的张英夫妇墓了,文臣武将被炸的身首异处。
蹲着的石虎石羊被炸的的面目全非,后来政府用稀碎的零部件凑建了一块石牌坊,令人唏嘘不已。


在桐城能吃什么?
桐城的老巷子,石板路硌脚,香气勾着胃囊。
大关水碗的蒸汽混着山圆粉子烧肉的油香,路边的小摊上摆着丰糕,米饺和蒿子粑粑,它们这应该算是桐城美食里最经典的味道了吧。

孔城米饺
营业时间:07:00-21:00
地址:文城西路39号
就在六尺巷附近,去的时候还有人排队,这绝对算是桐城的特色小吃了。
大米和糯米舂碎过筛做饺皮,鲜肉作馅料,合肥也有一种三河米饺,不过那是油炸,这里是直接蒸熟。


合肥 三河米饺
远远望去就像一屉包子,但仔细看又有晶莹剔透的感觉。
出锅后老板还会给你淋上料汁,咬下去是一种软软糯糯的口感,细细咀嚼米香四溢,加上纯粹的肉香,确实好吃。


红辣椒饭团
营业时间:白天
地址:清风菜市场A栋
老板说桐中学子基本上都吃过他家的饭团,甚至很多人都是从小学开始吃到上大学,属于是当地的老店了。

我吃过很多地方的饭团,印象深刻的有加肉汤脆油条的温州糯米饭团,加脆哨折耳根的贵州糯米饭团。

温州糯米饭

贵州糯米饭
桐城饭团虽没有成体系的有名,但这家确是我见过配料比较豪横的饭团店了,牛肉,酱肉,里脊,大香肠,鸡蛋等等,还有诸如土豆丝,豆腐干之类的配菜。


我在旁边等了半天,看着老板也舍得给料,最后还会在外面刷上一层辣油酱料,想必这就是点睛之笔了。

传名馆(公园路店)
营业时间:07:00-22:00
地址:公园路26号
我在安庆待过,知道安庆炒面有名,来了桐城就打算尝尝和市区的有啥区别,这是当地朋友推荐的一家老店,开在桐城中学南门的公园路上。

看了一眼菜单,一碗肉丝火腿肠炒面17元,价格算是很贵了。
另外和安庆市区的炒面相比,这儿汤汁不多,有些干巴,面条也是炒的零零碎碎的,味道尚可,结合价格,总体一般。


后来朋友又给我推荐了一家金神水饺,他家是湿炒面,价格便宜,味道还要更好一些。

大关水碗-非遗徽菜(西环路店)
营业时间:11:00营业
地址:文津路世纪名园B座一层商业楼
不知道有朋友跟我一样,第一次听到这名字,脑海里会浮现另外四个大字—洛阳水席,特点已经摆出来了,无非是“汤汤水水半汤半菜”。

大关是桐城的一个镇,水碗是当地特色,我查资料,又说是和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有关,我已经麻了,想必乾隆也麻了。

这家店是个做水碗的连锁店,分店开了不少,总店设在大关镇子上,我们时间有限,只得在市区挑了家分店试试。


人不多怕浪费,就点了两三种“水碗”:汆肉片,汆猪肝,汆鱼丸,加一个安庆特色肉烧山粉圆。
其实当菜上座,我就知道这大概是怎么个做法了,应该是猪肝,肉片,鱼丸汆熟,分别再浇上高汤,这对食材的新鲜程度要求较高,清清淡淡的,相当之健康了。



再就是这肉烧山粉圆,这是妥妥的安庆地方名菜了,“山粉”其实就是红薯粉,是将碾碎、洗桨、晾干后得到的白色淀粉。

再用这红薯淀粉手搓成“小圆子”烧猪肉,这样既能使软韧的山粉圆子吸收肉香,同时又能使猪肉不至于那么油腻,搭配米饭吃起来,确实不愧为安庆招牌菜。

最后分享一篇桐城文化博物馆里的前言,我很喜欢,尤其是最后一句“雪泥鸿爪,当可自珍;吉光片羽,敢为敬陈!”。
骈文多拽,但这里却透着老派文人的自矜与自抑,就像张英让六尺巷时说的“让他三尺又何妨”一样,始终都带着退半步的从容。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0044
金币
54864
道行
1977
原创
2368
奖券
2519
斑龄
32
道券
90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2974(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4-0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41
Re:桐城派故里,比江南更文气的皖中小城[71P]
  桐城印象:文脉悠长,美食诱人

  在安徽的版图上,桐城无疑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与文化气息的城市。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迹让人流连忘返。

  历史悠久的古城

  桐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设桐城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作为安徽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桐城最引人注目的标签便是桐城派。这个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主宰文坛200多年,其文学成就堪称文学界的百年老字号。

  桐城派与六尺巷

  桐城派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影响力,使得桐城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提到桐城,就不得不提六尺巷。这条看似普通的巷子,却因清朝大学士张英的一句“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而变得不再普通。张英的谦让精神,不仅化解了张吴两家的地皮之争,更成为了桐城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让美德的典范。

  文化遗迹与名人故居

  桐城的文化遗迹众多,其中左忠毅公祠、桐城文庙、桐城文化博物馆等更是不可错过。左忠毅公祠纪念的是明朝晚期重臣、水利专家左光斗,他的硬骨头精神和忠诚品质,至今仍激励着后人。桐城文庙作为桐城派的起源地,见证了桐城文派的风雨兴衰,是桐城文教中心的重要象征。而桐城文化博物馆则收藏了丰富的文物和书画,展示了桐城的历史文化和名人风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桐城还保留了许多名人的故居,如方以智故居、张廷玉墓等。这些故居不仅展示了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卓越成就,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美食之旅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桐城的美食也是一大亮点。在桐城的老巷子里,石板路硌脚,但香气却勾着胃囊。大关水碗的蒸汽混着山圆粉子烧肉的油香,让人垂涎欲滴。而孔城米饺、红辣椒饭团等特色小吃,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味蕾的享受,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桐城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地方风情。

  总结

  桐城,这座被油桐树包裹的古城,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更以丰富的美食和独特的饮食文化让人流连忘返。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古老的街巷中,感受历史的沧桑与变迁;也可以品尝地道的美食,享受味蕾的盛宴。无论你是文化爱好者还是美食家,桐城都将是一个让你难以忘怀的地方。

  “雪泥鸿爪,当可自珍;吉光片羽,敢为敬陈!”正如桐城文化博物馆里的前言所言,桐城的每一处遗迹、每一道美食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25601
金币
93910
道行
20019
原创
753
奖券
4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3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0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0:18
桐城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其城墙体系的演变体现了从防御工事到文化象征的转变,以下是基于史料和文献的综合梳理:

一、宋元时期的土城基础
早期建城史
桐城自唐至德二年(757年)设县后,城池建设已具雏形。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迁筑龙眠河西岸,建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2。宋元时期,城池规模逐渐扩大,但城墙仍为土筑结构,历经风雨侵蚀,至明代已濒临倾圮。

二、明代砖城的革新与东作门的兴建
砖城建设背景
明万历年间(1576年竣工),桐城知县陈于阶联合邑绅盛汝谦、吴一介等人,在土城基础上改建砖城。此举旨在应对桐城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防御需求,并顺应明朝“高筑墙”的国策。

城墙结构与规模

周长与高度:砖城周长6华里(约3公里),通高3丈6尺(约12米),雉堞1673垛,设6座城门(包括东作门),城门均建有城楼。
独特圆形设计:桐城砖城为全国罕见的正圆形城池,形似金龟,六门象征龟首、尾及四足,城内有溪渠、巷道如龟甲纹路,融合仿生象物理念与《周易》思想。
东作门的历史地位
东作门是明代砖城六门之一,其命名源自农耕文化(“东作”意为春耕),体现古代“重农”传统。城门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军事防御的关键节点。

三、城墙的防御功能与历史验证
实战防御案例
明末张献忠农民军曾六次围攻桐城,采用木牛凿城、火攻、云梯等战术,但因城墙坚固、守军顽强(如川兵窦成舍身守城),始终未能破城。此战例印证了砖城的军事价值。

建筑工艺与耐久性
城墙砖石结构严实,至近代仍需铁锤方能拆毁。1939年为抵御日军,城墙被主动拆除,现存遗址仅余局部。

四、桐城城墙的独特性与文化遗产
全国唯一的正圆形城池
张驭寰教授考证指出,桐城是全国唯一采用正圆形布局的古城,其设计兼顾地理环境(西北高东南低)与文化寓意(金龟永寿),极具研究价值。

历史与文脉的承载
城墙不仅是军事工程,更与桐城派文化、地方民俗紧密关联。例如,清代刘大櫆《窦祠记》记载的守城故事,成为桐城精神的重要象征。

总结
桐城城墙从唐宋土城到明代砖城的演变,展现了古代城市营建的智慧与地域特色。其圆形布局、防御功能及文化内涵,使其在中国古城史中占据独特地位。若需进一步探究细节,可参考地方县志及《窦祠记》
等文献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poli923

UID: 1382715

发帖
729
金币
67
道行
210
原创
16
奖券
17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633(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9-14
最后登录: 2025-04-03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7分钟前
大出文化人和辈出大文大人的地方呀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