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jybzxw |
2025-10-22 10:11 |
到济南旅行的游客,大多数只知道去趵突泉里喂胖锦鲤,大明湖畔找夏雨荷,却没留意脚下的土地是座低调的古建古迹之城。
截止到2022年,济南有各级文保单位941处,包括国保30处、省保171处、市保236处、区县级保护单位505处。
这些文物主要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1. 古遗址:以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命名地)、焦家遗址(大汶口文化中心性聚落)、大辛庄遗址(商代东方中心性遗址)、东平陵故城(“济南”名称之源)为代表,构成了从史前到商周、汉代的完整文明发展史。
2. 古墓葬:从汉代的济北王墓(双乳山汉墓)、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国最早石构祠室),到元代的张养浩墓,再到明代的德王墓地,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丧葬制度、礼仪规范和建筑技艺。
双乳山汉墓 3. 古建筑:涵盖了隋代的四门塔(中国现存最早石塔)、唐代始建的灵岩寺(宋代彩塑冠绝海内)、宋代始建的济南府学文庙以及平阴永济桥等,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高峰。
灵岩寺辟支塔 4. 石窟寺与石刻:以历城柳埠千佛崖造像(唐代佛教摩崖造像群)为核心,同时包括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汉代画像石刻,它们共同构成了济南地上石刻艺术的精华。
5. 近现代重要史迹:洪家楼天主教堂、万字会旧址、原齐鲁大学建筑群、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等,是济南自开商埠、走向近代化的缩影,记录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避免篇幅冗长,在这些国保遗迹里我挑几件唠唠。 (一)2000年前的石头房子 长清孝堂山藏着中国现存最早石祠(郭氏墓石祠),这栋建于东汉初年的石头屋子,堪称地面房屋建筑的活祖宗。
汉代石祠文献记载有很多,但大多早已没了,目前发现保存完整的也就只有这一处了,所以它能评上“国一”根本不稀奇。
石祠面阔4.14 米,进深2.5米,高2.64米,全石结构的两间屋子,单檐悬山样式。 该有的建筑构件倒都不缺,正当中立着根壮实的八角石柱,后山墙和柱子中间支着道横梁。
顶上石头刻得讲究,屋脊瓦片清晰可辨,连瓦当勾檐这些细节都没落下,细看柱子山墙和石台子,还留着些两千年前的简单纹路。
除本身建筑外,墙面上的汉画像更是重量级。 三面墙上画满了横线勾勒的场面—朝会、拜谒、出游、狩猎、百戏等汉代贵族墓葬常见题材,内外墙还刻有历代游客的到此一游,最早能到东汉永建四年(129年)。
坊间说这是东汉孝子郭巨的墓,行家听了直摇头。 看墓制规格,得是东汉前期的某个大官的,至少省部级起步,也有人说可能是汉代济北王里的某一位,不过也都是猜测而已。
(二)神通寺与中国第一石塔 四门塔蹲在济南历城区柳埠镇东北角,离镇子四公里。 青石砖块垒起来的四方塔,乍看毫无花哨,但却是中国现存唯一隋代石塔,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单层亭阁式佛塔。
四四方方的塔身上开着四个拱门,东南西北各走一个,每个门洞后头都供着整块大理石雕的佛像,塔顶内还有“隋大业七年造”(611年)的刻字。
早年日本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给这塔留了两页纸。 编者说它,“乃汉代制法之余波,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
1904年 德国人拍摄的四门塔 四门塔其实是神通寺的一部分,这寺子始于前秦皇始元年(351年)。 僧朗公禅师在此劈山建寺,初唤朗公寺,已有1600多年历史,从东晋到隋唐一直是山东的佛教中心之一。
隋文帝某日受神通点化,在开皇三年(583 年)大笔一挥改寺名为神通。 不过这名字也没镇住庙运,总是塌塌修修,修修塌塌,直到清代的火苗子掠过,还是留了片废墟。
1600年的兴衰沉浮,如今荒草萋萋间留下了众多国保古迹。 四门塔无疑是显眼的那座,此外还有龙虎塔、小宋塔,小唐塔、墓塔林、摩崖造像等等等等。
龙虎塔为石塔,平面呈方形,通高10.8米。 因塔身雕有龙虎而得名,塔身建造于盛唐,砖塔檐建于北宋,目前是第三批国保单位。
小宋塔为一方形3层石塔,整个塔身放在一石块上,通高4.17米。 台基南侧有“比丘福林于北宋绍圣五年为亡父母造塔”的题记,是神通寺宋唯一的宋塔。
墓塔林是金以后历代神通寺僧人的墓地,存有墓塔46座,墓碑15通。 以石塔为主,辅之砖塔,包括阙式、密檐式、楼阁式、经幢式四种样式,是全国六大塔林之一,堪称古塔博物馆。
(三)中国寺庙天花板 济南长清区有座灵岩寺,但大部分游客还堵在趵突泉前时,这里还能留着点清静。 东晋年间的底子,北魏翻新过,唐代最为风光,唐李吉甫在《十道图》中将它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江苏南京栖霞寺同称“四绝”。
当年玄奘在长安城译完经,还真来过这歇脚。 唐高宗李治往后的皇帝们,去泰山搞封禅大典前,十有八九会拐进来烧柱香,现在灵岩寺不仅是第二批国保单位,还跟着泰山进了世界遗产名录,咖位不小。
灵岩寺兜兜转转修了上千年,攒下了一大堆古迹古建。 从寺院到山巅,有殿宇36处,亭阁18座,唐宋元明清全都包圆了,其中最大的看点要数“三绝”,即辟支塔、墓塔林、宋明罗汉像。
辟支塔是灵岩寺的主要标志,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打下第一块砖。 宋朝人接手重修,前后折腾了六十三年才封顶,八角九层十二檐的身板戳在天地间,55米的高度立了快千年。
二绝是墓塔林,这里葬着历代住持高僧,从唐朝开始攒到现在,167座石塔配着81块碑,数量上仅次于少林寺,排全国第二。
塔群里有唐代一座,北宋六座,金代五座,剩下的多是元明清物件,最大的一座方形砖石墓塔葬的是唐天宝年间的灵岩寺住持慧崇禅寺。
千佛殿内的40尊彩塑罗汉像是为第三绝。 “天下罗汉两堂半”,半堂在苏州甪直保圣寺的九尊罗汉,一堂为苏州东山紫金庵的十六尊罗汉,这最后就是灵岩寺千佛殿内的40尊彩塑罗汉了。
这些塑像环列于殿内四周的壁坛上,泥胎裹着麻布,堆得齐腰高,大都完成于宋代,少量是明代的手艺。
搞艺术的人显然没按佛经教条来,有人拄拐杖讲道理,有人托腮盘算心事。 有披金戴银的贵气罗汉,也有衣衫褴褛的苦行款,梁启超1912年晃到这儿的时候,当场封了个“海内第一名塑”。
(四)被水灌满的王宫 山东地界出过六位明朝藩王,分别是齐王朱榑、鲁王朱檀、汉王朱高煦、德王朱见潾、衡王朱祐楎和泾王朱祐橓,三支绝了后,三支活到帝国末年。
封在济南这里的是德王朱见潾,生于1448年,一岁多就赶上土木堡巨变,成长期全在政治漩涡里打转。
成化三年(1467年)才就藩济南府,在位时育有四子两女,生活相对平稳,德藩传至明末,与明王朝同终。
明德王一脉躺在长清五峰山镇东马村,墓地绵延两三公里。 当地俗称“十八王林”,地面上的琉璃享殿早就碎成了瓦砾,圈地的内外两道围墙也已成了残垣。
四号墓中出土的墓志,证明这里的主人就是第一代德王朱见潾和其妃刘氏,虽然地宫凿进山体青岩,但历史上依旧被盗过多次。
如今九排门钉在石门上列着方阵,横额有浮雕的二龙戏珠,大门敞开,底下早就被积水灌成了“水库”,除非涉水钻进去,不然只能在外面看个大概。
(五)趵突泉里的园中之园 游客都爱挤在趵突泉边看三股水,却忽略了西南角那座园中之园—万竹园(第八批国保单位),园内还有李苦禅纪念馆。
万竹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元代,明朝礼部尚书殷士儋退休后把园子改成“通乐园”,结果跟百姓同乐了没几年,园子就成了菜地。
后来清代诗人王苹接手,结果诗没写几首,又成了菜地。 直到民国山东督军张怀芝进了济南城,在废墟菜地上请大江南北的工匠套起来这座结构复杂的宅院。
现在竹子虽然稀稀拉拉称不上“万”,倒也随墙根墙角见缝扎地,位于趵突泉公园内,付了那40块钱之后就不用再次购买门票了。
(六)用庚子赔款建造的国保教堂 洪家楼天主教堂就在山东大学老校区边上,不要门票,进去的话注意时间和衣着就行。 抬眼望去满墙尖拱高窗,典型的哥特派头,教堂里能装下一千号人,是中国三大天主教堂之一。
这是1900年《辛丑条约》的赔款建的,设计师是个奥地利人,盖房子的是本地劳工。 老济南石匠卢立成带着千号人折腾了三年,1905年才立起了这座十字架模样的庞然大物。
虽然是西方建筑,外看瞅着洋气,里头却还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教堂主厅的屋顶盖着中国传统小黑瓦,中门两侧石墙雕了两个石龙头,龇牙瞪眼的模样就像庙门口的看门兽。
最后至于济南为啥能有这么多古建,一看地形就全都明白了。 东有百脉泉群灌溉文明,西凭玉符河天堑抵御兵灾,北靠济水漕运吸纳八方商旅,南依泰山余脉坐收香火供奉,《齐乘》里说的很清楚了,水陆四冲,南船北马毕会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