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7-17 11:16 |
她五十出头,走进诊室的时候戴着一顶帽子,摘下来的那一刻,白发像是从时间缝隙里泻下来。她说,小时候爷爷头发白得早,自己二十多岁就开始有几根白头发,三十岁以后就像开了闸,她试过染发,但总觉得不是解决办法。她问得很小声,“真的,还能变回来吗?”

没有立刻回答她的问题,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事。头发为什么会变白,和年纪有关,也和身体的“底子”有关。很多时候,不是头发的问题,是身体里“有没有东西”供它长得好。 说到底,白发的根源,常常不是头发,而是“气血不足”或“肾精亏虚”。听起来像是很古早的说法,但放在现代这个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环境里,很多人身体透支得比想象中还早,白发,也只是一个“信号”。 有点像熬夜之后脸色发黄、眼圈发黑一样,头发的颜色变化,其实是身体状态的一种外在体现。尤其是那种突然增多的白发,大多数不是“老”,而是“虚”。

年轻人有白发,并不稀奇。被生活折腾到焦虑失眠、饮食作息混乱、精神高度紧绷,身体还没来得及修复,就被下一轮疲劳追着跑。精血亏虚这种事,不是老年人的“专利”。 从中医角度看,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意思是说,头发的生长、颜色、光泽,全都跟肝血和肾精的充足程度有关。血足,头发就黑亮;肾精充盈,头发就不容易提前变白。 但现代人,生活方式早就偏离了“养发”的基本逻辑。熬夜、贪凉、过度减肥、饮食不均,哪一样不是在消耗气血?身体像是银行账户,取得多、存得少,白发不过是“余额不足”的提醒。

那头发白了,真的能变黑吗?答案不是绝对的,但也不是悲观的。生理性白发、遗传性白发,确实很难逆转,但由气血失调、肾虚引起的白发,是可以通过调理改善的。 中医调理讲究“辨证施药”,不过有一些经典中成药,的确在补精血、乌白发这方面,有扎实基础。比如七宝美髯丸,主要成分是何首乌、熟地黄、枸杞子等,偏重于补肝肾、益精血,适合因肾精不足引起的白发脱发。 还有首乌片,以何首乌为主药,讲究的是养血祛风、益肝肾,对那种气血两虚、头发干枯发白的人,有一定调理作用。何首乌本身就有“黑发”的传统用法,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乱吃。

再比如归脾丸,它不是直接“黑发”的药,但它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对那种因久思伤脾、睡眠差、气血生化不足导致的白发,有间接的帮助作用。身体状态稳住了,头发自然也会变得有生气。 吃药不是万能钥匙,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根本。再好的中成药,也敌不过天天熬夜、暴饮暴食、思虑过度的内耗。身体是个整体,头发只是它的“末端”之一,要想头发长得好,得让身体整体“有余”。 饮食上要注意,不是多吃黑芝麻就能黑发,而是要均衡摄取富含蛋白质、铁、锌、维生素B族的食物。这些营养素,是生成黑色素的“原材料”,身体缺了它们,头发就没法黑得起来。

保持良好的睡眠也很关键,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深度睡眠,是让身体启动修复机制的前提。很多人白发增多,根本原因是长期睡不好,身体始终处于“透支”状态。 还有一点特别容易被忽略:情绪。肝气郁结是现代人常见的问题,长期压抑、焦虑、情绪不舒畅,会直接影响肝血运行,连带着头发也受影响。情绪的舒畅,跟头发的健康,有比想象更紧密的联系。 不能指望吃几颗药,头发就像动画片里一样一夜变黑。中医调理讲究的是“循序渐进”,是“养”出来的,不是“改”出来的。身体是慢慢积累出状态的,急不得,也骗不了。

有些人白发很明显,但身体状态其实不差,那是“先天基因”多一些;但有些人头发黑亮,其实气血早就空了,那只是“表面看起来好”。头发颜色只是一个参考,不是全部,关键是背后的身体状态。 要说“头发蹭蹭长”,其实也不是重点。重点是:头发是不是有光泽、有弹性、有根有底。掉得少,长得稳,颜色自然、质地健康,这才是“理想状态”。 白发,不该被妖魔化,也不该被忽视。它是身体的一个小信号,是在提醒:“该补补了”。不是补药,是补状态,补生活节奏,补情绪管理,补内在的能量。

头发的黑与白,不只是颜色的变化,更是身体是否“有余力”的一种表达。那种“蹭蹭长”的状态,不只是乌发,更是“身体有底气”的体现。 不是要像谁的头发,不是为了追求一种“年轻感”,是想让自己,在镜子里看到一个“有精神的自己”。不是假发,不是染发,而是,自己的头发,自己养出来的黑亮柔顺,这份满足感,骗不了。 白发变黑,从来不是奇迹,是规律和耐心的结果。三分靠药,七分靠养。精血充足,肾气稳定,情绪平和,头发自然会给出回应,不急,不慌,不逼迫身体,那些白发,也许会慢慢“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