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ybzxw |
2025-07-17 10:12 |
这是岁月无声的年轮,证实了正定承传千年的脉络,自唐以来的民居街巷遗存以及诸多遗物,还揭示着持续千年的兴盛与繁华。06.隆兴寺,京外古刹之首 被梁思成赞誉为“京外名刹之首”的隆兴寺,在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兴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六年(586年),金、元、明各代均有修葺和增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
隆兴寺内拥有庞大的古建筑群落,参观时令人应接不暇。大小殿宇数十座沿中轴线排列,依次有山门殿、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慈氏阁、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这八座主要建筑,是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经典实例(其中天王殿、慈氏阁、转轮藏殿、摩尼殿为寺内四大宋构)。
摩尼殿是隆兴寺最负盛名的建筑,隆兴寺有六绝,摩尼殿占了两个。第一绝,国内现存唯一的北宋平面十字型建筑,重檐歇山顶的大殿上下檐均是宏大疏朗的五铺作斗拱,大殿四面各出抱厦,平面呈十字型,这样的建筑在宋画中常见,在世界上现存古建筑中却是孤例。
殿内的造像、壁画、悬塑更堪称极品,尤其是内槽北壁有一座泥塑五彩悬塑,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中为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坐观音”。因为观音像通常坐北朝南,而她则位于殿堂后壁坐南朝北,需绕至殿后方能瞻仰。这种布局被称为“倒坐”。
高3.4米的观音像左足踏莲、右腿踞起,面容恬静似世俗女性,这便是隆兴寺第二绝,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为国内孤例。
出了摩尼殿,绕过戒坛便到了藏有第三绝的转轮藏阁。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是我国现存转轮藏中年代最早、最大的一个。阁内的木制转轮藏是一个直径7米、中有立轴、能够转动的八角形旋转书架,过去用来安放经书。因建筑构件的处理极为精致,被称为“宋代小木作的稀有遗物”。
距离慈氏阁不远,是龙藏寺碑,这是隆兴寺第四绝,后人称其为“楷书之祖”。碑刻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是隆兴寺年代最早的一通石碑,阴刻楷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这是研究魏隶向楷书过渡的重要碑刻,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板滞,近代康有为则称其为“隋碑第一”。
河北有三宝:“沧州狮子定州塔,真定府的大菩萨”。真定府即正定府,大菩萨指的就是隆兴寺大悲阁内的宋代铜铸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铸造于北宋开宝四年(971),通高21.3米,相当于现代6层住宅楼的高度,在紧凑的殿内必须抬头仰望才能一览全貌,无愧于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像,这便是隆兴寺第五绝。(大悲阁正在维修,将持续到2026年9月,只能先用一下网上的照片)
毗卢佛所在的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上最后一座主要建筑,殿内是寺内第六绝,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为明万历皇帝赠母之礼,体现皇家宗教艺术的高度。
铜像举高6.7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莲座摞置而成。大小佛像共计1072尊,由下至上渐次缩小,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其造型优美,繁复华丽,是同类作品中最精致的一座。
07.正定县文庙,中国最古老的文庙大成殿 众人熟知的“四塔一寺”之外,正定古城内还散落着许多重量级古建筑,一直以来却少有人问津,比如正定县文庙。这里每天的游客屈指可数,无人问津的国保总能给人更多的欣赏角度,或者思考的空间,或许这才是最可遇不可求的访古氛围。
正定是我国唯一还留存两座文庙的古城,它们分别是县文庙和府文庙。如今府文庙只剩一元代木构戟门;而县文庙的“行政级别”在过去虽然低于府文庙,但文物价值却高很多。
早期《正定县志》上记载县文庙为明洪武年间所建,但是梁思成来正定考察时发现,县文庙大成殿的外观接近敦煌壁画中的唐构建筑,推测其应为唐末五代的遗存。1990年,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同是古建筑专家的罗哲文先生来正定考察,最终认定正定县文庙的大成殿要比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要早五个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成殿。
对比县文庙的老照片,现在看到的大成殿被朱漆粉刷一新,少了印象中五代建筑的古朴沧桑。大成殿建在半米高的四方台基上,前出宽大的月台;屋顶坡度平缓,屋檐出檐深远;斗拱用材硕大,檐下柱头与转角处施五铺作双抄偷心造斗拱,比宋《营造法式》所定一等材还略大一些;斗拱且直接安放于柱顶,不施普柏枋且阑额不出头,外观简洁利落,无多余装饰。
08.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藏在马路边的唐代古碑 这是正定古城内最不起眼的国保,因为就在马路边,没有太过显眼的招牌。不知道的人根本不会上前多看一眼。此碑立于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纪念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的功绩。碑文由王士则书写,其楷书笔力雄浑,刚健又不乏端庄,历代书法家临摹此碑者众多,甚至被称为"唐碑之冠"。
当地人习惯称其为"风动碑",因为民间传说此碑可在风中微动(实际上是视觉错觉)。其实这块碑通高约6米,重逾20吨的青石碑,自766年立碑至今,始终矗立原址,历经战乱未遭损毁或迁移,在华北地区极为罕见。它被称为唐代碑刻艺术的活化石。现在石碑外用于保护的碑亭,为1953年增建。
09.梁氏宗祠与蕉林书屋,一个显赫家族的岁月浮沉 在古城正定,“一堂荣五代”的梁氏宗祠与“收藏甲天下”的蕉林书屋,也是耀眼夺目的存在。两座建筑相隔仅百米,在清代蕉林书屋和梁氏宗祠都属于梁府建筑群的一部分。
梁氏宗祠为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同僚、三朝老臣梁梦龙的家族祠堂,创建于明晚期。梁梦龙官至兵部尚书,他的曾孙梁清宽、梁清远、梁清标同列“九卿”,被称为“一门三进士”。梁氏家族因此被誉为“一堂荣五代”,辈辈出高官,是明清时期正定的名门望族。
宗祠如今仅存正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采用单檐硬山布瓦顶,青瓦覆顶,兼具明代遗风与清代修缮痕迹,已列入国保单位。殿内正中高悬梁梦龙与其曾孙梁清标的画像,两侧家谱拓片如长卷般展开,记载着自明洪武年间从山西蔚州迁居正定的家族脉络。
蕉林书屋由清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作为其藏书、读书及会友的私人场所。梁清标是当时有名的书画收藏家,收藏的珍贵字画多达数十万卷,后人称中国的藏书楼“南有天一阁,北有蕉林书屋”。可惜他去世后,藏品流散殆尽,一部分被被清宫收藏。
10.马家大院,寻找元曲的痕迹 正定还是元杂剧早期重要的创作中心和演出中心,是元曲的发祥地之一,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在这里成就了他的元曲生涯。若要在正定古城内寻找元曲的痕迹,当然要去马家大院内的元曲博物馆。
马家大院是正定县城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合院式民居,建于清末民初,主人与建屋工匠均来自山西,因此大院的结构造型上都具有山西民居的特点。这里原本有五进四合院,现在只保存了中间三个院落。入口不起眼,没想到里面别有洞天。
内部现在辟为元曲专题博物馆,将元曲的发展脉络、元杂剧的剧本形式、五宫四调与曲牌等相关知识娓娓道来。馆内还为白朴专门设立一个独立展厅,介绍他的生平概述与剧目,其作品《墙头马上》被元曲博物馆以场景复原形式展示。
在古城复建的阳和楼上,常年演出着白朴创作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等中国戏剧史上的盛名之作。在正定,元曲不是历史,而是千百年以来的生活传承。
尾声
千年的风云变幻 、文明碰撞,成就了正定古城古今相宜的风貌。南城门下,阳和楼上,梵宫塔影之间,古老的建筑和人间烟火浑然一体。这些千年古建不仅见证了朝代更替的兵戈铁马,也陪着一代又一代的正定人过完他们酸甜苦辣的一生。在古城古镇严重同质化的今天,这座依然活着的古城如滹沱河水般,在每个人的驻足与回眸中,生生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