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6-12 11:57 |
降压药≠万能药,滥用或成隐患 中国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3亿人,每年因高血压并发症死亡的人数达200多万。

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沉默杀手”——脑卒中(俗称中风)、心肌梗死、肾衰竭等。而错误用药、滥用药物,正是多数并发症的“导火索”。 据悉:广州一名中年男子因自行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降压,未遵医嘱调整剂量,短时间内血压骤降,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最终引发脑梗死。 医生感叹:“不是药错了,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怎么用。”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自行购药、自行调整剂量的行为。

硝苯地平:一把双刃剑 硝苯地平属于钙通道阻滞剂,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线降压药物之一。它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钙通道,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如同给紧绷的皮筋松了松劲。 硝苯地平有短效和长效之分。短效硝苯地平(如硝苯地平片)起效快,降压迅猛,但也容易引发血压骤降,特别是老年人或血压波动较大的人群。 相比之下,缓释片(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或缓释片)释放缓慢,作用时间长,更适合长期控制血压。 然而,很多患者在不知道药物特性的情况下,仅凭“血压高”就自行服药,甚至增减剂量、频率,这种做法极易“引火烧身”。

血压骤降:脑梗的潜在推手 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多的器官之一,对血流供应极为敏感。当血压骤降时,脑部供血可能无法及时适应,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形成脑梗死。 根据《中华神经科杂志》2021年发布的研究,约38%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前48小时内有明显的血压波动,部分与不当降压相关。 尤其对于原本就有脑动脉硬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而言,血压下降太快等于“关掉了大脑的水龙头”,后果不堪设想。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建中教授指出:“控制血压不是追求一时之快,而是维持一个平稳、适宜的血压水平。过快过猛的降压,反而容易诱发脑出血或脑梗。”

常见误区:吃药≠吃糖,不能随意来 “血压高一点没事,吃点药压压就好”这种想法极为危险。高血压是慢性病,治疗目标不是临时降下来,而是长期维持在安全范围,防止器官损害。 “头晕了就是血压高,吃片降压药”头晕可能是低血压、耳石症、颈椎病等多种原因,不能仅凭症状判断血压状态。 “别人吃这个药有效,我也吃”每个人的病情、体质、基础疾病不同,降压方案必须个体化,不能“照抄作业”。 “感觉好了,就停药”高血压没有根治药,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正确认识“降压药”的三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均建议:降压治疗应循序渐进,避免急剧波动。目标血压:老年人建议控制在130-139/70-79 mmHg之间,年轻人可适当更低,但需医生评估风险。 不同降压药适用于不同人群。例如: 硝苯地平:适合伴随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者; 普利类(如依那普利):适用于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 沙坦类(如缬沙坦):适合年轻、高肾素型高血压者。 用药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肾功能、心脏状态等,由专业医生开具方案。

家庭自测血压,是高血压管理的重要一环。中国高血压指南建议:家中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每日固定时间测量,记录并定期回诊。 中医视角: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多因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内生等引起。中医强调整体调理,以“治未病”为主导。 常用中药材包括: 天麻:平肝息风,适用于头晕、肢麻; 钩藤:清热平肝,降低血压; 决明子:润肠通便、清肝明目; 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

这些药材常用于复方制剂或煎剂中,但使用前仍需中医师辨证施治,切忌自行配伍。 生活方式:比药更关键的“长效药” 1. 饮食调控 限盐: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 增钾:多摄入蔬果,增强血管弹性; 控油控糖:减少动物脂肪、精制糖摄入。 2. 运动锻炼 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避免剧烈运动骤停,防止血压波动。 3. 情绪管理 长期情绪压抑或焦虑,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 建议练习冥想、太极、书法等静心活动。 4. 戒烟限酒 酒精与烟草会损伤血管内皮,加剧高血压恶化。

医学建议:切莫“药”走偏锋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高血压管理指南(2023年版)》强调:高血压治疗应以“个体化、系统化、长期化”为核心,药物治疗只是管理的一部分。 医生不是“开药机器”,而是健康方案的制定者。患者应与医生保持沟通,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不要靠一次降压“立竿见影”,而忽视了慢病管理的本质——平稳、安全、可持续。 结语:知药懂病,才是对健康的尊重 广州男子的悲剧,其根源并非药物本身,而是对疾病与药物的无知。医学不是神秘的学问,而是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 唯有唤起大众的健康意识,从“懂病”到“会防”,从“靠药”到“调养”,高血压才不会演变为人生的“催命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管理好血压,是对家人和自己最基本的守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