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为毛主席做饭的李开文,拒绝组织分配的副县长,选择回乡做站长 [13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为毛主席做饭的李开文,拒绝组织分配的副县长,选择回乡做站长 [13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527801728 2025-05-21 22:22



每天清晨,走在通往金寨县响山寺的蜿蜒山路上,总能看到一位身材不高、神态矍烁的老人。每次路过,他总是轻声哼唱着那首曾在大别山革命时期传唱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边轻松地与路遇的乡亲们打招呼,不论是扛锄头的农民,还是挑担子的劳作人,大家都亲切地问候他一声:“李站长,早上好!”“李站长,又去上班啦?”这些充满敬意且亲近的话语,让老人不禁陷入了回忆,那些峥嵘岁月,革命的激情再度涌上心头……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 党人展开了疯狂的屠杀,许多革命者的鲜血洒遍大地,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中国共产 党人退缩。面对战友的遗体,他们没有沉沦,而是埋葬好战友的尸骨,继续在黑暗中与反动派斗争。

在大革命失败后,尽管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历史性事件,但在短短两年内,共产 党人也在大别山区发起了三次起义: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1929年5月的金寨大暴动、1929年11月的六霍起义。李开文正是参与了金寨大暴动,这些起义造就了闻名全国的红四方面军,也孕育出了两个英雄县——红安县和金寨县。

从金寨县走出的革命英豪,不仅有“六星上将”洪学智等59位开国将军。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正是在金寨大暴动后传唱开来的,歌声从大别山区传遍全国,至今已流传了整整一个世纪,依然活力四射。

李开文在参与革命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年轻人,他已经是四个孩子的父亲,生活中有着无数牵挂。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饱一口饭就已经是万幸,很少有人敢考虑革命,而更多人则是为了家庭,止步于“想想孩子,想想家人”,这样往往使人失去革命的决心。



但在大别山这个贫困的山区,许多穷苦的农民已经看不到活路。辛勤的劳动所得大部分都进了地主的腰包,而苛刻的税负使得他们入不敷出,甚至连基本的衣物都无法保证。正是中国共产 党的到来,点燃了在困境中挣扎的穷人们的希望。他们拿起简陋的武器,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向剥削者怒吼,向压迫者挑战。



李开文并非孤独的革命者,他与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一同前行。有人为了革命舍弃了父母膝前的孝顺,成为了无数贫苦百姓的救星;有的人不仅自己为革命英勇献身,还带着家人一起走上了革命道路;更有孩子,年纪轻轻,却毅然决然投身战争,不畏生死,决心为革命捐躯。



在这样的革命氛围中,李开文始终受到鼓舞。他暗自激励自己:“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不管风雨如何凶猛,我都要让革命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再坚强的男人,也难免在面对亲人时柔情涌动。尽管男人常在外显得刚强,但当面对最亲的人流泪时,那份柔软,往往会让所有的坚韧崩溃。1932年,红四方面军开始了艰难的长征。李开文刚加入红军不久,在一次转移时,他经过了自家的屋后,八岁的儿子见到他后情不自禁地抱住了他的腿,哽咽着请他回家,看看刚生下的母亲。此时,李开文面临着两难的抉择:要是回去,他一定无法再次离开;而如果继续走,只能是踏上未知的道路,生死未卜。



多年后,李开文再度回到家乡,忍不住问儿子:“你当时是不是很恨爸爸丢下你们?”儿子回答说:“说不恨是不可能的,但现在我不恨了,因为我知道爸爸做的是光荣的事情。如果那时您不去,咱们全家都可能死在敌人手里。”



有句话说得好,战争中的胜败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枪林弹雨,而是后勤保障。在英雄的红军中,像李云龙那样的勇猛指挥员固然是关键人物,但李开文并未有机会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反而担任了担架班和炊事班的班长。他虽然没有枪,但他的岗位同样充满危险与责任。



担架班的工作异常艰险,每当战友负伤倒地,李开文和他的战友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冒着枪林弹雨将伤员抬到安全地带,快速送往后方医院。这项工作从不轻松,但李开文始终坚守,因为他知道,每延误一分钟,伤员的生还几率就会大幅减少。



长征路上,李开文曾因敌人的炮火倒地,一度失去了生命的迹象,但幸运的是,他的老乡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把他救了出来,给他喂了米汤,他才重新苏醒。然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听力严重受损,无法再举枪,也无法抬担架,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迷茫。尽管如此,革命队伍并没有抛弃他,反而将他调到了炊事班。



炊事班的工作没有看上去的那么轻松,尤其是在艰难的长征中。李开文在艰苦的环境中发明了许多应急措施,比如将湿柴草温暖后再用来生火,确保炊烟不息,保证战友们能够吃上一口热饭。这样的努力,不仅仅是对战友的关心,更是对革命的坚守。



李开文的经历证明了革命不仅仅是枪林弹雨中的冲锋陷阵,还有无数无名英雄在背后默默奉献。随着革命的发展,他逐渐在领袖们身边担任了重要职务,最终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参与了中国革命的两场伟大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在艰难的岁月里,李开文依旧坚守自己的信念,保障领袖们的饮食,为革命的胜利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李开文不仅编草鞋支援战士,还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发扬共产 党员的精神。他的行为,让毛主席等领导也深感敬重。




jjybzxw 2025-05-21 22:33
  李开文,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中国共 产 党的感召下,毅然投身革命,成为了一名无名英雄。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缩影,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革命的洪流中,李开文虽然没有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但他以自己的方式,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坚韧和毅力,他的无私和奉献,都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石。

  李开文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革命的艰难和伟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姜谷粉丝 2025-05-21 22:48
为毛主席做饭的李开文,拒绝组织分配的副县长,选择回乡做站长
正文
正文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点击试试深度搜索
李开文的传奇人生
李开文是一位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他因曾为毛主席做饭11年而广为人知。然而,更为人称道的是他在革命胜利后,面对组织分配的副县长职位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家乡,担任一个普通的粮食站站长。

加入红军与革命生涯
李开文出生于1898年,成长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时期,他就开始帮助家里做农活,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 党人进行残酷镇压,大批革命者牺牲。然而,共产 党人并未被吓倒,继续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在这期间,李开文参加了金寨大暴动,这是大别山区三次重要起义之一,诞生了红四方面军和两大将军县——红安县、金寨县。

李开文在1932年正式成为红军的一员,由于年龄较大,他被分配到红25军73师219团的担架队担任班长。他的任务是在战场上将受伤的战友迅速转移到后方医院,这一工作虽然不直接参与战斗,但同样充满危险。

成为毛主席的炊事员
在长征过程中,李开文因表现出色,被调到中央领导的炊事班,负责五位领导的饮食。1937年,他进一步被调到中央炊事班,专门负责毛主席的日常饮食。在此期间,李开文不仅照顾毛主席的饮食,还不断学习烹饪技巧,尤其是毛主席最爱吃的红烧肉。他的努力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和赞赏。

战后的选择
1949年,李开文从中央干部学校毕业后,组织上考虑将他分配到天津的制糖厂担任副厂长,但他拒绝了这个机会。随后,六安地委组织部提议让他担任金寨县副县长,李开文再次拒绝。他表示,自己更适合回到家乡,担任粮食站站长。最终,在他的坚持下,地委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

结语
李开文的故事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老红军的高尚品质和坚定信念。尽管他在革命战争中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依然保持着谦逊和朴实,选择了一个对他来说更为合适的位置,继续为人民服务。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


查看完整版本: [-- 为毛主席做饭的李开文,拒绝组织分配的副县长,选择回乡做站长 [13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