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这个女摄影师,为父亲当人体模特,在希特勒浴缸里洗澡..[34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这个女摄影师,为父亲当人体模特,在希特勒浴缸里洗澡..[34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jjybzxw 2025-05-21 08:26



当人们提起李·米勒(Lee Miller)这位颜值极高的美国女摄影家,大概第一个反应是:妈妈,我看见天使了。
“我看上去像个天使,但我是个恶魔。”
米勒这样评价自己。
米勒是缪斯女神,也是被剥削者;她是白天使,亦是黑天鹅。

米勒的颜值放到现在也是女神级别,她长得不仅仅好看,她还是模特、时尚摄影师、战争摄影师、美食厨师。
她让毕加索也拥有为她创作的冲动。
但好看容貌是把双刃剑,在她才7岁的时候,却被家人朋友带来的客人侵犯了,恶魔让米勒的青春受到了伤害,纯洁的天使也似乎沾染了恶魔的气息。
从那以后,米勒的性格开始变得叛逆,不再像以前一样天真浪漫。

在病床上的李·米勒
米勒十几岁的时候,就被描述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学生和活跃的叛乱分子”。
她被几所私立学校开除后,转而对剧院产生了兴趣。于是,她到巴黎的一所剧院学习了七个月的照明和布景设计。
1926年,19岁的米勒回归校园,在纽约的艺术学生联盟里学习绘画,也就是在这一年,米勒认识了在车祸中把她解救出来的康泰·蒙特罗斯·纳仕。
从那以后,也开始了她的模特生涯。

1907年李·米勒出生于纽约,从米勒骨子里散发的气质中不难感觉到,她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富裕家庭。
她的父亲既是个机械工程师,也是个狂热的业余摄影师。
这个美国中产家庭里藏着许多秘密:儿子喜欢穿女装,女主人用毒气在汽车里自杀未遂,但最大的秘密是关于米勒的。
在米勒8岁生日前两周,父亲给她拍了一张名为《十二月黎明》的照片,小米勒只穿了一双拖鞋,裸身站在自家房子前,米勒成了父亲的模特。

与父亲的合影

与母亲的合影
“我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治疗女儿的羞耻感。”米勒被恶魔侵犯了后,父亲解释说。
一直延续到她20多岁,他从没有停止对女儿的“治疗”,甚至说服女儿和女伴一起躺在浴缸做他的模特。
米勒的一位女伴说:“米勒的父亲总是乞求我们在不同阶段为他脱下衣服。”
有人指责,但从来没有证据。
“我崇拜爱迪生,但同时我也崇拜自己,金发蓝眼的女儿。”这位摄影师父亲说。

18岁的米勒决定去巴黎学习舞台设计,她的两名情人以抛硬币的方式,决定谁可以拿着红玫瑰到码头为她送行。
输家是位学习飞行技术专业的学生,他不甘失去送行的机会,决定驾驶飞机追上心上人的船。不料,飞机在中途坠毁。
在巴黎,米勒同样不乏狂热的追求者。有位追求者为讨她欢心,以鸽子飞翔的姿态跳进塞纳河,再也没有上岸,她却拒绝向他的母亲道歉。
因而被受害人母亲骂她是“吃人妖精”。

李·米勒的45度侧颜
一日下课后,米勒在巴黎繁华的街道上若有所思地走着,竟没有察觉一辆车即将与之相撞。
千钧一发之际,一双手把她拉了过来。这个人是商业大亨康泰·蒙特罗斯·纳仕,著名的时尚杂志《Vogue》就是通过他创立的公司出版的。
这一刻的米勒虽然显得冒冒失失的,但她的美丽早已给商业大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当他邂逅了这位天使美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必须请她来当我们杂志的模特。

通过康泰·蒙特罗斯·纳仕的关系,米勒很快成为美国时尚界的宠儿。
有人研究过这次偶遇,断言它是精心设计的“美人心计”。
但不得不承认,与那些面容姣好、头脑简单的模特同行们不同,米勒很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独特的美色。

很快,米勒就有些厌倦了,做一个永远被困在镜框里被各种男人注视的模特,她的内心是不愿意的。
与其做一个模特,在相框以外记录着现实的力量更让她向往。就像一颗埋在土壤里种子,现在浇了水便萌芽了。
小时候父亲给米勒灌输的摄影知识,米勒也就捣鼓过而已,现在的米勒立志要成为一个摄影师。于是,史泰钦给她提供了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的联系方式。

李·米勒和曼·雷
1929年,米勒离开纽约前往巴黎寻找雷,然后在巴黎的一家夜总会中找到了他。第一次见面,米勒就对雷说:
“我叫李·米勒,我是你的新学生。”
雷感到莫名其妙,他表示他不带学生,并且他要离开巴黎去度假。但米勒坚定地答道:“我知道,我要和你一起去。”
雷走到哪里,米勒就跟到哪里。随后的日子里,雷接受了米勒,而且米勒还成为了雷的模特、摄影学生以及浪漫的伴侣。他们在一起甜蜜地生活了三年。

米勒的摄影天才锋芒毕露。
她在一年时间里发明了影响整个20世纪摄影史的“中途曝光法”,还帮助法国诗人科克托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先锋实验电影《诗人之血》,成为永恒的超现实主义女神。
与此同时,米勒修改了自己的名字,将伊丽莎白·米勒改成中性化的李·米勒。

The Blood of A poet1932

以米勒的脖子为灵感创作的画作 曼雷
曼雷与米勒成为了巴黎艺术圈的知名情侣,成日在曼雷工作室厮守嬉戏。
但是随着米勒才能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变得紧张。米勒的天赋并不逊于曼雷,在她被这段关系激发、蓬勃生长的同时,也开始在被它愈发禁锢着。
曼雷乞求她安定下来,成为他的妻子;然而米勒并不想就此安放灵魂。

两人情感的转折点是在1932年。
当陷于深情的曼雷发现,米勒开始追求他自己已经放弃的那种放逐生活,与巴黎艺术名流纠缠不清,他愤怒地将她赶出家门扔在街上。
米勒义无反顾地买了回美国的机票,离开了巴黎。

最终意识到失去了米勒的曼雷陷入了抑郁的深海。有两年的时间内,他孜孜不倦地反复刻画着恋人米勒的双唇。
他完成的作品创造出了在艺术史上著名的唇形。
它漂浮在晨曦中的巴黎天文台上,成为了曼雷作品中最为萦绕不去的哀愁物体,散发出爱的伤痕气息。


observatory time, the lovers by man ray 1934
他甚至曾经准备好了绳子与枪支,作出殉情的姿态,摄影后将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米勒。
在给米勒写的信中这样说道:
“你是那么年轻、美丽和自由,我恨自己对你的羡慕和绵延不断的痛苦。"


曼雷自杀

曼雷在1947年的自画像,也喜欢玩半张脸
思念沉沦的绝望,最终产生了另一个作品“摧毁之物”。
曼雷在米勒眼睛的注视中,一日又一日地重复着爱情与死亡的节奏。然而它并未到达过曼雷的极限,他从未亲手摧毁所爱之人的眼睛。
最终的作品是在1957年,在一次展览中被一群学生击毁,他们顺应了曼雷对作品的诠释与指引。

摧毁之物 曼雷 1932
除了”摧毁之物“外,曼雷创作了一系列”摧毁她“(”break her up”)系列,用于报复恋人的离去,其中包括在超现实主义艺术史上闻名遐迩的作品“玻璃泪珠”。

玻璃泪珠 曼雷 1932
曼雷和米勒在一起的时候,虽然他给了米勒埃及艳后般的奢华异域生活。但这样的生活于米勒更像度假,趣味索然,也不是她想要的。
后来,英国画家彭罗斯出现了。
在与彭罗斯交往的同时,米勒又和曼雷重修旧好。他们为对方做模特,促发艺术灵感,甚至交换彼此的伴侣,从中寻找艺术的灵感。

行为艺术 1931-1933

米勒巴黎生活
彭罗斯不愿自己只能分得米勒三分之一的关注,他从卡地亚定做了一副金手铐,想铐住她的心,可得到的回复是什么?
米勒写信给他,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我不想为爱做任何事情,也不想让你为爱做什么,我不会嫁给你,我不会和你一起生活,因为我要自由。”

彭罗斯与曼·雷(前任和现任同框)
曼雷却不肯给她自由,他坚守这段婚姻,1939年他们就已分居,直到1947年他才同意离婚。随后,米勒闪电般地嫁给了彭罗斯,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意外。
她怀上了彭罗斯的孩子,她要给即将出生的儿子一个合法身份。

米勒与彭罗斯 1946

米勒与彭罗斯 1960
多年后,曼雷与米勒在巴黎一个派对上偶遇,他们都各自有了新的爱人,但燃尽的爱情灰烬已转化为一种沉默的友谊。
米勒推着轮椅上的曼雷,参加了他生平最后的展览。
罗兰巴特曾在《恋人絮语》的"恋人就是艺术家"一章中写道:“刺痛我的是人们之间关系的具体形式:情景;或者说,被别人称为形式而在我体验为一种力的东西。

曼雷和米勒 1975
混乱和疯狂让米勒激情四射,平淡和无聊则是她的克星。
1942年,米勒以美国战地记者的身份随部队进入欧洲战场,拍下了很多经典照片,震撼了美国。
但所有照片中最震撼的,是情人兼战友的谢尔曼,为她拍摄的跳进希特勒浴缸洗澡的反战照片。
在希特勒的浴缸里洗澡
战地记者的经历彻底改变了米勒的生活。
尸堆里犹太人的眼里似乎还闪着的余光、儿童医院洁白床单上的鲜血……这些画面剥开了她的童年创伤。
战后,米勒跟丈夫彭罗斯搬到英国乡下的农场。但她像泄了气的皮球,对生活再燃不起热情。她患上严重的忧郁症,精神紧张而恐慌,唯一的喜好是烹饪。

毕加索第一次遇见米勒时,她已经是享誉国际的名模,摄影大师雷曼的缪斯。
米勒同男友,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彭罗斯,于1937年夏天前往法国南部度假,毕加索当时正生活在那儿。
两人的相遇随即演变成了有趣的艺术合作。日后他们保持联系,时常相互探访,也不知不觉互相影响着。
就这样,这段西班牙伟大艺术家与著名美国战地记者之间的友谊持续了36年,直至1973年毕加索去世。

毕加索和米勒儿子安东尼 1950
米勒是1920年代美国的顶级模特,1930年代美国最顶尖的人物摄影师,二战中唯一的随军女记者与摄影师。
在苏格兰国立美术馆进行的展览“Lee Miller and Picasso”展出了米勒拍摄的100张照片以及6幅毕加索的作品,如此设计充分展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
此外,展览中展出的作品还包含了19世纪30年代末米勒所拍摄的珍贵照片。

1944年巴黎解放 米勒与毕加索
1944年巴黎解放,二人终于在毕加索的工作室相见,照片中这对老友正微笑的望着对方。
而这些照片中最打动人的还是,1950年毕加索与米勒三岁大的儿子安东尼的合影。
那年在苏塞克斯郡农场共同度过的时光让毕加索与这个小男孩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毕加索在米勒手上画画

毕加索为米勒作画 1937

毕加索《阿莱城的姑娘李·米勒》
毕加索著名的肖像画“L’Arlesienne”描绘的正是生活中的李·米勒。
画中的米勒有着神秘而纷乱的芥黄色皮肤、橄榄绿嘴唇、偏向一边的眼睛和蓝色的头发。作品标题也将米勒同柔美的阿尔勒(法国南部城市)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安东尼至今还记得母亲看到这幅肖像时高兴的表情,“他画出了我的微笑。”她说。

毕加索在法国穆然Vaste Horizon酒店,1937
西班牙最伟大的艺术家与最勇敢,也是最具才华的女摄影师之间的友谊本身就有着迷人的魅力。
“很多人为毕加索拍过照片,但米勒作品的与众不同正来自于他们之间亲近的关系。”安东尼说,“对他来说,拍照时她不是摄影师而是朋友。”

毕加索创作
对于二人的关系始终存在着一个谜团。
米勒与毕加索在性观念上都十分开放,米勒与彭罗斯的婚姻也时不时被她的“风流韵事”所伤;但至今仍没有证据证明这段长久的友谊曾经演变成罗曼史。
无论如何,米勒与毕加索的合作创造出了一众充满激情与创意的作品;他们抓住了时间的灵光,让时光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米勒身处的年代,那些备受推崇的女性形象往往都是高贵优雅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大部分都是男性凝视下的产物。
做自己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而这种勇气在那个年代往往会被曲解为怪异、逾矩和过分。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去米勒,那大概就是“天使”。天使很美,遗憾的是,天使堕落了。
只要简单一个炮火,就能把苍茫大地炼化成无法想象的地狱,更何况只是毁掉一个天使。
可能真的像米勒形容的那样:“我看上去像个天使,但我是个恶魔。”

jjybzxw 2025-05-21 08:26
  李·米勒:天使与恶魔的化身,摄影与人生的双重奏

  在提及李·米勒(Lee Miller)这位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的美国女摄影家时,人们往往会用“天使”来形容她的外貌。然而,米勒自己却说:“我看上去像个天使,但我是个恶魔。”这句话不仅是对她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的反差描述,更是对她复杂人生经历的一种深刻诠释。

  天使的容颜,恶魔的经历

  米勒的颜值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女神级别,她不仅是模特,更是时尚摄影师、战争摄影师,甚至还是美食厨师。她的才华和美貌让毕加索也为之倾倒,为她创作。然而,这样一位看似拥有完美人生的女性,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在米勒才7岁的时候,她遭遇了性侵,这一事件给她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从此,她的性格变得叛逆,不再天真浪漫。这种经历让她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她在后来的摄影作品中能够捕捉到更加真实、深刻的情感。

  摄影之路:从模特到大师

  米勒的摄影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最初是以模特的身份进入时尚界,但很快她就厌倦了这种被束缚在镜框里的生活。她渴望记录现实,用镜头捕捉生活的力量。于是,她决定成为一名摄影师,并前往巴黎寻找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

  在曼·雷的指导下,米勒的摄影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不仅发明了影响整个20世纪摄影史的“中途曝光法”,还成为了超现实主义的女神。她的作品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与曼·雷的关系也是米勒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他们曾经是巴黎艺术圈的知名情侣,但随着米勒才能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紧张。最终,米勒选择了离开,回到了美国,开始了她新的摄影生涯。

  战地记者:记录战争的残酷

  米勒的摄影生涯并不仅限于时尚和超现实主义。在二战期间,她以美国战地记者的身份随部队进入欧洲战场,拍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也展现了米勒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她跳进希特勒浴缸洗澡的反战照片。这张照片不仅是对战争的一种讽刺,更是对和平的一种渴望。米勒用她的镜头,向世界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

  与毕加索的友谊

  除了摄影成就外,米勒还与西班牙伟大艺术家毕加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相遇是在法国南部度假时,从此开始了长达36年的友谊。在这段友谊中,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创作出了许多充满激情与创意的作品。

  毕加索曾为米勒创作过多幅肖像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L’Arlesienne”。这幅画描绘了米勒的神秘与美丽,也展现了毕加索对米勒的深厚情感。他们的友谊不仅是一段艺术佳话,更是一段人性光辉的见证。

  天使的堕落与重生

  米勒的人生充满了起伏和转折。她经历过性侵的创伤、与曼·雷的爱恨纠葛、战地记者的艰辛与危险、以及与毕加索的深厚友谊。这些经历让她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摄影师。

  然而,米勒的人生也并非完美。在战后,她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精神紧张而恐慌。但她并没有放弃摄影,而是用镜头继续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摄影作品不仅是对她个人经历的记录,更是对人性、战争、和平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结语

  李·米勒这位天使与恶魔的化身,用她的镜头记录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她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历史意义。她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少苦难和挫折,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


姜谷粉丝 2025-05-21 09:11
关于李·米勒(Lee Miller)的传奇人生,结合多篇资料整理如下:

一、童年创伤与父权阴影
人体模特的童年
米勒8岁时,父亲以「治疗性侵后的羞耻感」为由,拍摄她裸体照片《十二月黎明》。此后直至成年,父亲持续要求她与女伴担任裸体模特,甚至说服她们共同躺在浴缸中拍摄。
这一经历深刻影响了她对性别权力与身体自主的认知,成为其叛逆性格的根源。

性侵与家庭教育的矛盾
7岁时遭母亲友人之子性侵后,父母灌输「性与爱无关」的观念,试图淡化创伤2。但米勒的童年充斥着压抑与矛盾,母亲曾试图用毒气自杀,哥哥有异装癖,家庭表象的中产体面下暗流涌动。

二、从超模到超现实主义先锋
时尚界宠儿的崛起
18岁在巴黎学习舞台设计时,因偶遇《Vogue》出版大亨康泰·纳仕而成为顶级模特。她以中性短发、冷硬线条的身材颠覆传统审美,登上1927年《Vogue》封面,被评价为「贴着女权主义时代剪裁的摩登化身」。

与曼·雷的创作与纠葛
22岁主动拜师超现实主义摄影师曼·雷,成为其学生、情人兼灵感缪斯。她发明「中途曝光法」,参与先锋电影《诗人之血》拍摄,推动超现实主义艺术发展。但曼雷的控制欲令她窒息,最终决裂返美,曼雷甚至以自杀威胁。

三、战地摄影与历史性时刻
二战前线的见证者
二战期间,她以英国《Vogue》战地记者身份深入前线,拍摄解放集中营、诺曼底登陆等场景,用镜头记录战争的真实与残酷。

希特勒浴缸的挑衅符号
1945年希特勒自杀后,米勒与随军记者闯入其慕尼黑住所。她脱衣躺进元首浴缸洗澡,并拍摄照片。这一行为被解读为对纳粹极权的象征性「净化」与女性对男性权力结构的挑战。

四、艺术圈的多重身份
毕加索的灵感源泉:毕加索为她创作多幅肖像,其中1937年画作以绿发金脸、扭曲身体呈现其矛盾性,称她为「金眼怪物」。
跨界实验者:曾与卓别林共舞,尝试戏剧、美食烹饪,晚年隐居英国成为厨师,从极致喧嚣归于平淡。
总结:被凝视者与凝视者的双重反叛
米勒一生在「被观看的缪斯」与「主动记录的观察者」之间切换。她以身体挑战父权与战争暴力,用镜头解构男性主导的艺术史,成为20世纪女性突破性别桎梏的缩影。其复杂性与争议性,恰如曼雷镜头下的她——「超现实主义的革命者与献祭者」


查看完整版本: [-- 这个女摄影师,为父亲当人体模特,在希特勒浴缸里洗澡..[34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