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77岁贾诩病重在床,临死前告诫子孙切勿站队,26年后全族幸免于难[12P] --]

武当休闲山庄 -> 无奇不有 -> 77岁贾诩病重在床,临死前告诫子孙切勿站队,26年后全族幸免于难[12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05-20 20:26

“切勿站队,才能保全自身。”这是贾诩在临终时对自己子孙的忠告。此言一出,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二十六年后保全了整个贾家。究竟贾诩是谁?他为何要给后代提出如此深刻的警示?而这番话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智慧与深意?

在那个风云变幻、硝烟四起的三国时代,涌现了不少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他们或志在建功立业,或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成名,时势造英雄的同时,英雄也塑造了那个群雄争霸、硝烟弥漫的历史画卷。而在这些风云人物中,贾诩也占有一席之地。虽然诸葛亮以卓越的才智被誉为三国的第一谋士,但若论权谋之术,贾诩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那么,贾诩到底具备何种过人之处?其实,贾诩的名声并非一开始便显赫。他的才华在年轻时并不被广泛认知,只有当地一位叫阎中的名士曾指出,贾诩的智慧与张良、陈平不相上下,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早年间,贾诩曾因其品行被选为“孝廉”,担任了郎职,但由于身体健康原因,他辞去了官职,回乡途中曾遇到一群氐族叛乱分子。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贾诩毫不慌乱,他巧妙地利用口才和心机,装作与叛军有亲戚关系的样子,以段颎(太尉段公)为名威慑敌人,从而巧妙脱身。贾诩的机智和冷静,使得他能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凭借一时的应变能力挽救自己的一行人生命,也从中可见他极高的智慧。

随着董卓的到来,贾诩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被提拔为平津都尉。当王允提议刺杀董卓时,李傕与郭汜等人打算逃往陕西,众人争论不休,不知该如何选择。这时,贾诩淡然开口:“杀回长安。”他通常沉默寡言,但话语简练而有力,直指核心,令众人顿时安静下来,纷纷等待他继续发表见解。贾诩没有多做言辞,只是言简意赅地说道:“若大家选择逃跑,朝廷很快便会追查到你们,后果不堪设想;但若选择反击,集结兵力杀回长安,或许还能重新掌控朝政,到时再退也不迟。”这一番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正是在他的建议下,西凉军最终走向了内乱,而贾诩此时则选择了投奔张绣。

建安二年,贾诩便成功说服张绣将兵力驻扎在宛城,并联合荆州牧刘表形成对曹操的强大威胁。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曹操带兵南征,在穰城对张绣进行围困,但因袁绍准备攻打许州,曹操最终选择了退兵。张绣见状,决定追击,而刘表也派兵切断曹军的退路。面对如此局势,贾诩劝阻张绣,不要追击,然而张绣坚持派兵追击,结果如贾诩所言,最终遭遇曹军的强烈反击。

但贾诩并没有气馁,反而在局势变化后,重新鼓励张绣追击曹军,最终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张绣对此深感疑惑,贾诩耐心解释了其中的道理,显示出他在权谋和战争判断上的非凡才能。贾诩善于观察大局,能在细微的变化中发现敌我双方的弱点,制定出最适合的应对策略,令张绣对其深感敬佩。

在贾诩的劝说下,张绣最终放弃了袁绍的招降,而选择投向曹操。他向张绣阐述了曹操的三大优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势力较弱,善于拉拢盟友;曹操拥有宽广的胸怀,不计前嫌,且具有远大的志向。这番劝说深深打动了张绣,最终使其归降曹操,而贾诩也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升任为执金吾,封都亭侯,并后升冀州牧。

随着曹操的权力不断上升,贾诩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彻底打败了袁绍,逐渐稳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曹操在晚年面临继承问题时,心生疑虑,便找到了贾诩商量。曹操问他应当立谁为嗣,贾诩简洁地答道:“这是大王您的家事。”曹操依然试图探听更多意见,贾诩沉默了片刻,最后提到了袁绍和刘表的失败教训。正是因为这两位前辈在废长立幼时引发了严重的内部分裂,才使得他们的家族最终走向衰落。贾诩的深思熟虑,帮助曹操避免了内乱。

贾诩临终时,依旧叮嘱后代:“切勿站队,才能保全自身。”这是他深知曹操儿子们之间的内斗将为曹氏政权带来巨大隐患的体现。果然,曹丕在位仅二十六年,最终因过度依赖外姓子弟,遭到司马家族的反击,权力逐渐转移,最终三国统一。贾诩的后代遵循他的忠告,未参与站队,最终在历史长河中幸免于难,贾家得以继续繁荣昌盛。
贾诩的这番忠告可谓深刻且有远见。正是他的战略眼光和深思熟虑,才使得贾家安然度过了动荡不安的时代,成为了后来的权贵之家。他深知:“走一步,看十步”的智慧,足以让家族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有一席之地。


jjybzxw 2025-05-20 20:43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以其卓越的权谋和智慧而闻名。他之所以在临终时告诫子孙“切勿站队,才能保全自身”,是因为他在动荡的三国时代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这句话,贾诩传达了一种政治生存的智慧,即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避免盲目站队,以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安全。

贾诩之所以给后代提出这样的警示,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深知其中的风险和挑战。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在多次政治 风波中保持了自己的地位和安全,同时也为家族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这番话背后蕴藏的智慧与深意在于:

1. 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贾诩意识到,在权力斗争激烈的时代,盲目站队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保持中立,审时度势,才能在动荡中生存下来。

2. 长远的战略眼光:贾诩强调"走一步,看十步",意味着要有远见卓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局势,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3. 家族利益至上:贾诩将家族的安全和繁荣放在首位,告诫子孙不要因一时的政治利益而置家族于险境。

4. 顺应时代潮流:贾诩认为,顺应时代潮流,灵活应对变化,才能在乱世中立足。

正是基于这些深刻的认识和智慧,贾诩的忠告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26年后保全了整个贾家。他的后代遵循这一原则,在三国归晋的过程中幸免于难,使得贾家得以继续繁荣昌盛。这充分证明了贾诩这一忠告的深刻性和前瞻性。


查看完整版本: [-- 77岁贾诩病重在床,临死前告诫子孙切勿站队,26年后全族幸免于难[12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