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04-30 00:02 |
宝钗则以蜜合色为主 配以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图案 秦可卿出殡一幕 史延芹设计了700余套的衣服 均大多数只穿一次 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升斗小民 没有一件是敷衍了事的 元妃省亲中 500多套服装,同样无一重复 《红楼梦》要拍成电视的消息传出后,当时已经颇有名气的王立平找到王扶平,开门见山就说:“我愿意把我创作的黄金时代贡献给《红楼梦》。如果我试写一个主题歌,如果你们觉得好,你就用我;如果写的不好,我一分钱不要,我自己就走。” 此后,他跟着剧组一起研究《红楼梦》,研究有关史料,历时4年,为《红楼梦》谱写了13首歌曲,仅一首《葬花吟》就耗时一年零九个月。 音乐声起,红楼一梦三十年。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维护曹雪芹的尊严。” 王立平这样说道。 而这也是其他所有人共同的心声。 经典无他,唯用心尔。 何为细心 几乎每一年,我都会将87版《红楼梦》再看一遍。 每一次看,都能从细节里琢磨出点新的东西,也愈发感慨这部封神之作的强大。 黛玉初入贾府,镜头特写了黛玉的纤纤玉手,几秒钟的镜头,杨树云却专门花了两个小时,来为陈晓旭的这双手化妆,当真是指如削葱根,美如柔荑。 剧中另一个对手的特写,是宝钗带着红麝香珠,肌肤丰泽,让宝玉心动。 然而这手其实属于迎春的扮演者金莉莉,张莉的手虽然也好看,但王扶林却觉得还不够丰腴,没有原著中“一时褪不下来”的感觉,于是他将剧中所有的女演员召集过来,一双手一双手的对比,才找到了那双“肤如凝脂”的手。 《红楼梦》中阊门外十里街,在原著中并未赘笔多言,在荧幕中也是一闪而过,但邓云乡先生接到任务便诚心以待。 他联系苏州画家、诗人王西野先生,参考“七里山塘”的山塘街,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布置这条二百年前的小街。 甄士隐抱着女儿看的泥人,是苏州博物馆里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这虎丘泥人在《红楼梦》中也有迹可循,六十七回中就提到:“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作的薛蟠的小像,泥捏成的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不禁笑起来了”,并且是由馆中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充当临时演员。 街上的年画,则是苏州刺绣研究所主任徐绍青先生所珍藏的乾隆年间的木版年画。 右侧卖赤豆糖粥的小摊,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意,但邓云乡却特意布置了苏州街头消失多年的有江南地方色彩的吃食担子 —— 竹制“骆驼担”。 邓云乡不要像十里街,他要这里就是二百年前的十里街。 秦可卿出殡是剧中的大戏。 作为美术设计的刘宝俊,完全按照明清出殡礼仪来设计这个场景,为此他专门请来了曾经参加过吴佩孚出殡的82岁高龄老人洪师傅,以及洪师傅的同事们,用了1年的时间,制作了“出殡”时大批的纸扎(北京旧时叫“烧活”)。 从各种幡旗、以及礼仪中的纸扎开路鬼、打路神、相辅、 相弼、银山、阴亭、仙童献果、各种大小车辆,无一不精致。 87版《红楼梦》第4集中,贾宝玉来看薛宝钗,走动中可以看到房中挂着四幅字,没有特写,也并不清楚,观众大多数都不会在意。 而那四幅字分别是:《春情》《思君恩》《婕妤怨》《汉宫曲》,都在预示着宝钗之后的命运,即使知道没什么人注意,但剧组却没有就此随意以待。 甄士隐请贾雨村吃螃蟹,用的是蟹八件。 装茶用的是锡罐,因为没有异味,不易氧化,古代常用它来储水和储茶。 怡红院用的是铜的喂食器,对比下,凤姐屋里则用的是银制的,身份等级一目了然。 藕香榭听戏吃饭,不但花几样式不一,什锦攒心盒子也是精美异常。 道具师马强制作的宫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太多的细节,太多的讲究。 让87版《红楼梦》在35年后,依然能够带给人新的惊喜。 /04/ 经典再难现 《红楼梦》播出后,迅速火遍全国,导演王扶林也不过拿了400元奖金,但他却觉得,能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继承下去,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的《红楼梦》,一切都值了。 正如剧组摄像师李耀宗所说:大家都想着往前冲,人人都想占点儿便宜。这跟过去不一样。进剧组的人,大多都很单纯地想着,我能为《红楼梦》做什么。 王熙凤的最后一幕,是在东北的雪地中拍摄。 零下32度,邓婕穿着破衣服,赤裸着脚被拖着走,到最后直接冻晕过去,却始终一动不动。 那时化妆没有现在方便,不管是主角配角,都得凌晨三四点起来排队化妆,年轻的女孩子要把眉毛拔光,方便重新画眉,亦没有一个人抱怨,一个人拖拉,大家都发自心底,想尽自己所能,呈现出一个更好的红楼梦。 纯粹与极致,初心与敬畏。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单纯的想把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的人,才有了这部无法复刻的经典。 在网上有句对87版《红楼梦》的评价获得了点赞无数:我以为87版《红楼梦》只是中国电视剧的一个起点,没想到,它竟然是最后的巅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还记得《霸王别姬》里,小癞子逃出戏班,看着戏台上一出《霸王别姬》赢得满堂彩,泪流满面,喃喃道:他们是怎么成角儿的啊?那得挨多少啊?那得挨多少打啊? 为什么后来再没办法超越87版《红楼梦》,那是我们自己不愿挨打了,是自个儿不愿意成全自个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