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黄仁勋称英伟达中国份额从95%降至0%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990
金币
483126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095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41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小时前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与红杉资本合伙人康斯坦丁·布勒在Citadel Securities 2025对话)

“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

文|《财经》研究员 吴俊宇

编辑 | 谢丽容

近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出席了美国城堡证券Citadel Securities)在纽约组织的活动

城堡证券10月16日发布了当时黄仁勋与红杉资本合伙人康斯坦丁·布勒Konstantine Buhler)的对谈视频,主题为Citadel Securities 2025 年全球市场未来展望:人工智能与下一个增长前沿”。

在这场对谈中,黄仁勋提到,人工智能正在催生两个市场,分别是“代理式AI”(agentic AI)“物理AI”(physical AI)这两个行业代表了世界经济约一百万亿美元的规模。

“代理式AI”的数字劳动力将补充和增强企业市场。比如英伟达100%的软件工程师和芯片设计师都Cursor(代码生成工具)辅助工作物理AI则在增强劳动力。例如机器人出租车本质上就是一个数字司机。他认为,人们将拥有能嵌入到任何移动物体中的AI。

黄仁勋在这场对话中还提到了中国市场。他说,由于美国出口管制,英伟达100%退出了中国市场。中国市场份额从95%降到了0%。“我们(美国)实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黄仁勋强调,美国当然希望赢得AI竞赛,(美国)决策者都想做正确的事,希望美国获胜。然而,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

伤害中国的政策,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

在这场对话中,康斯坦丁·布勒问黄仁勋,中国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国家。在向中国出口AI算力方面,对美国来说,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黄仁勋回答称,AI是一项新技术,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深思熟虑如何最终监管它。美国当然希望赢得AI竞赛,(美国)决策者都想做正确的事,希望美国获胜。然而,重要的是要记住,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所以,在急于推出对他人有害的政策之前,或许应该退后一步,反思一下哪些政策对美国有益。

他的观点是,必须回归第一性原理。在AI领域,对于任何计算或软件行业来说,开发者都至关重要,要赢得开发者才能创造未来的平台。英伟达是一家令人自豪的美国公司,我们当然希望能创造出世界赖以构建的美国技术。中国拥有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有出色的学校,对AI有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从第一性原理来看,不让这些研究人员在美国技术上构建AI是一个错误。

黄仁勋认为,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确保世界建立在美国技术上”之间取得平衡?需要有细微的策略,而不是非黑即白。应该形成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细致入微的策略。既要让美国保持技术领先,又继续赢得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这可能是正确的平衡。

他提到,目前英伟达100%退出了中国市场。中国业务占比从95%的市场份额降到了0%。无法想象任何决策者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即我们(美国)实施的政策导致美国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降到了0%。

黄仁勋还提到,目前英伟达所有股东预测中,都假设中国业务为零。公司如果在中国有任何新进展都是额外收获希望我们能继续(向美国政府)解释、提供信息,并对政策的改变抱有希望。

H20波折不断

今年4月9日,中美关税战期间,美国政府曾通知英伟达,向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出口H20芯片必须获得出口许可。这意味着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受到限制(报道详见H20芯片)。

今年7月15日,英伟达官网一度发布消息称,英伟达正在向美国政府提交重新对中国销售H20芯片的申请。美国政府已经向英伟达保证将发放许可证。英伟达希望尽快开始发货(报道详见《H20芯片》)。

今年7月,黄仁勋在访问中国时,曾在一场媒体群访中对《财经》表示,英伟达是一家巨大的全球化企业,创造的技术是每个国家都渴求的。这创造了英伟达与各国政府接触的机会。各国政府希望更多了解英伟达,了解英伟达的技术,以及如何能帮助他们的人民。这为英伟达与他们沟通打开了一扇门。“我越是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公司和技术,他们就越能制定出对他们国家有益的政策和法规。”(报道详见《

然而,后续H20出口许可波折不断。目前,并没有合规途径的H20芯片进入中国市场。

《财经》通过多位供应链人士了解到,保守计算,2024年中国市场英伟达H20系列芯片出货量约为60万-80万枚。某主流国产AI芯片出货量约为30万-40万枚。也就是说,英伟达2024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远超60%。

国际市场调研机构Omdia 2024年末报告显示,2024年英伟达Hopper(包括H100、H200,以及特供中国市场的H20)系列芯片全球最大买家分别是微软(48.5万枚)、字节跳动(23万枚)、腾讯(23万枚)、Meta(22.4万枚)、亚马逊(19.6万枚)、xAI(19.6万枚)、谷歌(16.9万枚)。

英伟达2025财年(约为2024年,英伟达的财年为每年1月末-次年1月末)报告显示,它在中国大陆(英伟达财报中的中国大陆市场含中国香港地区)收入171亿美元,同比增长66%。中国大陆地区在英伟达营收大盘中的占比为13.1%。美国出口管制导致英伟达中国大陆地区收入占比已连续三年下滑。

今年7月的那次采访中,有人问黄仁勋,面临中美持续不断的贸易冲突,英伟达将在中国持续投资,还是维持现状?

黄仁勋的回应是,如果想维持现状,你就必须加大投资。市场发展如此之快,竞争如此激烈,竞争对手没有一个在维持现状,他们都在加大投资。所以英伟达必须每天都不断进步。中国是第二大技术市场,并且发展迅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充满活力。

目前,英伟达在中国仍保持着巨大投入。《财经》了解到,目前英伟达在中国仍有一个庞大的工程师团队。该团队会帮助中国科技公司在合规的H20等芯片上适配通义、DeepSeek等国产模型,让这些大模型在英伟达的芯片上充分发挥潜在性能。

责编 | 陈湘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990
金币
483126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095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41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2小时前
深度评析:黄仁勋“中美AI博弈”言论背后的全球科技格局重构

——兼论技术霸权、地缘政治与创新生态的三角张力

---

一、引言:一位CEO的“非典型外交”发言为何震动世界?

2024年10月,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纽约城堡证券(Citadel Securities)主办的“2025全球市场未来展望”对话中,发表了一段看似平静却极具战略重量的言论:

> “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

这句简短陈述,并非出自某位政客或外交官之口,而是来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企业领袖之一。它不仅揭示了当前人工智能时代下地缘政治与技术创新之间日益复杂的互动关系,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企业的技术领导力正在成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五个维度深入剖析黄仁勋此次讲话的战略意涵:  
1. AI双轮革命:代理式AI与物理AI的万亿级产业重构;  
2. 中国市场失守背后的技术割裂危机;  
3. 出口管制政策的反噬效应与美国利益的真实代价;  
4. 开发者生态之争:谁掌握人才,谁掌控未来平台;  
5. 全球化企业的“非中立性”角色崛起:企业如何参与规则制定?

---

一、AI正在催生两个万亿级新经济范式:代理式AI与物理AI

黄仁勋明确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推动两大结构性变革——代理式AI(Agentic AI) 与 物理AI(Physical AI),二者合计代表约百万亿美元的世界经济规模。

(1)代理式AI:数字劳动力的全面替代与增强
- 定义: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AI系统,能独立完成任务链(如编写代码、处理邮件、管理项目),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代理”。
- 应用场景:
  - 英伟达内部已有100%的软件工程师使用Cursor进行编程辅助;
  - 企业流程自动化(RPA+AI)、客户服务机器人、金融交易执行等;
- 经济意义: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人力边际成本,重塑知识工作价值链。

(2)物理AI:让机器真正“活”起来
- 定义:嵌入现实世界的AI,通过感知、推理与行动闭环,实现对物理环境的操作与控制。
- 典型案例:
  - 自动驾驶出租车 = 数字司机;
  - 工业机器人 + 大模型 = 智能制造中枢;
  - 医疗手术机器人、家庭服务机器人等;
- 趋势判断:未来所有移动物体都可能搭载物理AI模块,形成“万物有智”的泛在智能网络。

> 🔍 深层洞察:这两类AI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虚拟—现实”融合的新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挑战传统产业结构,也要求全新的算力架构、芯片设计与生态协同。而英伟达正是这一转型的核心引擎供应商。

---

二、中国市场:从95%到0%,一场由政策驱动的“自我去市场化”

黄仁勋最令人震惊的一句话是:“我们100%退出了中国市场。”

这不是夸张修辞,而是残酷现实:

| 指标 | 数据 |
|------|------|
| 过去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 约95%(H20为主力产品) |
| 当前实际可销售份额 | 接近0%(受美国出口管制限制) |
| 2024财年中国大陆收入 | 171亿美元(占总收入13.1%) |
| 同比增长 | +66%(说明此前需求旺盛) |

尽管财报显示仍在增长,但这种增长已接近尾声。随着H20出口许可被暂停、合规路径中断,未来中国市场的营收极可能断崖式下跌。

📌 然而,市场并未消失,只是转移:
- 根据供应链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预计采购H20系列芯片60万至80万枚;
- 同期国产AI芯片出货量仅为30万~40万枚;
- 换言之,即便面临封锁,英伟达仍占据超过60%的实质市场份额——通过灰色渠道、中间商、香港转口等方式维持渗透。

> 💡 这说明什么?中国对高端AI算力的需求不可抑制,而国产替代尚未完全填补空白。美国的出口管制并未阻止中国获得技术,反而催生了规避机制,削弱了自身监管有效性。

---

三、政策反噬:美国“安全优先”逻辑下的战略误判

黄仁勋直言:“无法想象任何决策者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我们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

这句话直指美国当前科技政策的根本矛盾:以国家安全为名实施技术封锁,结果却是牺牲本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政策链条分析:
1. 初衷:防止中国获取先进AI芯片,延缓其军事与战略能力发展;
2. 手段:对A100/H100/H20等高性能GPU实施出口管制;
3. 后果:
   - 英伟达损失千亿市值潜在市场;
   - 中国企业加速自研(华为昇腾、寒武纪、壁仞等);
   - 第三方市场(中东、东南亚、拉美)成为中国绕道采购枢纽;
   - 最终导致美国失去对中国技术演进的影响力。

> ⚠️ 黄仁勋提醒的是:当你把别人挡在外面时,你也把自己关在了外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Omdia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Hopper系列芯片最大买家包括:
- 字节跳动(23万枚)
- 腾讯(23万枚)
- xAI(马斯克公司,19.6万枚)

这意味着:即便在美国试图封锁的同时,中国科技巨头仍是全球AI算力消费的主力军。切断供应只会逼迫对方更快构建独立生态。

---

四、第一性原理回归:赢得AI竞赛的关键是赢得开发者,而非封锁对手

黄仁勋提出一个极具哲学高度的观点:必须回归“第一性原理”。

> “不让中国50%的AI研究人员在美国技术上构建AI,是一个错误。”

这句话背后是一整套关于技术平台竞争的认知升级:

(1)历史经验:平台之战从来不是靠禁令赢的
- Windows击败Mac OS,靠的是开放兼容;
- Android战胜iOS,靠的是生态广度;
- CUDA之所以统治AI训练,是因为吸引了全球开发者。

(2)现实格局:中国拥有全球最强的AI人才池之一
- 清华、北大、浙大、上海交大等高校每年培养数万名AI相关毕业生;
- CVPR、ICML、NeurIPS等顶级会议论文中,中国作者占比常年超过40%;
- 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商汤等企业拥有庞大研发团队。

(3)战略悖论:封锁=放弃影响
一旦中国开发者被迫转向国产架构(如昇腾+CANN、寒武纪MLU),他们将不再依赖CUDA、不再熟悉NVIDIA工具链。长期来看,美国将彻底丧失对中国AI发展方向的话语权。

> ✅ 正确策略应是:保持技术领先 + 开放合作生态 + 设立合理边界(如用途审查、最终用户追踪),而非一刀切禁止。

黄仁勋呼吁的是“细致入微的策略”(nuanced strategy),即根据不同技术层级、应用场景、客户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出口规则,而非“非黑即白”的冷战思维。

---

五、全球化企业的新型政治角色: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议程设置

黄仁勋的另一番话耐人寻味:

> “我越是向各国政府介绍我们的公司和技术,他们就越能制定出对他们国家有益的政策。”

这表明,像英伟达这样的跨国科技巨头,已不再仅仅是市场经济参与者,而是事实上的政策建构者与国际协调者。

新型企业权力三角:
| 角色 | 表现 |
|------|------|
| 技术创新者 | 提供底层算力平台(GPU+DGX+AI Enterprise) |
| 标准定义者 | 推动CUDA、NVLink、Quantum-2 InfiniBand等行业标准 |
| 政策影响者 | 直接与中美欧政府对话,参与AI治理框架讨论 |

实践案例:
- 在中国,英伟达保留庞大工程师团队,协助通义千问、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优化性能;
- 在美国,持续游说商务部调整H20出口规则;
- 在欧洲,与德国、法国合作建设AI超级计算中心;

> 🌐 这种“技术外交”模式正在重塑21世纪的国际秩序——不再是纯粹的国家间博弈,而是国家—企业—学术机构三位一体的复合体竞争。

---

结语:黄仁勋的警告,是写给未来的备忘录

黄仁勋的这番言论,表面上是对美国政策的温和批评,实则是对整个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发出的深刻警示:

> 在一个高度互联的技术世界里,单边制裁和脱钩政策往往是短视的胜利、长期的失败。真正的领先地位,不在于你能封锁多少人,而在于你能吸引多少人。

英伟达可以暂时退出中国市场,但AI的历史不会因此改写。如果美国继续选择孤立而非引领,那么即使赢得了战术上的遏制,也可能输掉战略上的未来。

---

延伸思考: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个“技术即权力”的时代?

1. 对中国而言:
   - 加快国产GPU生态建设(指令集、编译器、框架适配);
   - 构建自主可控的大模型训练基础设施;
   - 同时保持开放姿态,避免陷入封闭循环。

2. 对美国而言:
   - 重新评估出口管制的有效性与代价;
   - 推动多边协调机制(如与盟友共建AI安全标准);
   - 投资基础科研与人才培养,巩固源头创新能力。

3. 对全球社会而言:
   - 需建立新的AI治理框架,平衡安全与发展;
   - 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政策讨论,形成“共治”模式;
   - 认识到技术不应成为地缘对抗的牺牲品。

---

> 📣 最后引用黄仁勋的一句话作为结语:
>
> “我们是一家美国公司,但我们希望世界建立在美国的技术之上——前提是,这个世界还能被邀请来一起建造。”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领导力:不是围墙,而是灯塔。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