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9阅读
  • 1回复

[智能应用]人机互动中强化人的创作主体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750
金币
1262
道行
19523
原创
29413
奖券
18117
斑龄
201
道券
10559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98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11
当人工智能写出“醉客忽掷银河碎,此乃故乡最后沙”的句子,当大语言模型直指人类认知体系的底层逻辑时,人类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文化的转向。人工智能写作也在逐渐常态化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人们开始超越“机器能否创作”的简单质疑,以及“人工智能写作是否会超越人类写作”的争论,着手思考算法书写语境下人工智能写作内在的技术逻辑和文化形态,进而理解人工智能写作作为文学乃至人类的感性经验所带来的更多可能性。

技术媒介生成“伪诗意”

  人工智能文本天生的技术基因,让人们对人工智能写作的认识从其技术本质开始。与人类基于体验、情感和想象的创作不同,大语言模型的“创作”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无监督训练学习自然语言的模式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的语言认知和生成过程”。正如有人在平台中输入“你能不能以‘端午’和‘屈原投江’为题,作一首七言绝句?”的指令时,人工智能生成一首《端午怀屈原》:“汨罗江畔雨凄凄,抱石沉波志未移。千古离骚传浩气,忠魂化作楚云低。”根据人工智能创作的技术逻辑,这首诗是人工智能分析提示词后,通过提取“端午”“屈原”高关联度的意象,并按照学习到的平仄、押韵等格律规则,进行的一场符号重组。

  尽管算法书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诗意,但诗意的形成并非源自内在的情感体验,而是对人类既往诗意表达数据库的精密模仿与重组,本质上是一种技术媒介生成的“伪诗意”。在人工智能写作中,符号不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通过自身的算法系统,构建出一种文学上的“超真实”环境。

  人工智能作品的生产依赖特定的技术平台和算法逻辑,这就意味着,读者所读到的人工智能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模型和算法偏见所决定的。读者对人工智能作品的共鸣,往往源于人工智能生成的“伪诗意”对人类自身感性经验的唤醒,而读者的审美取向、认知模式和情感依托却也真真实实地被技术媒介强大的建构力再塑造。

  可以说,人工智能创作的技术本体是其在人类指导下的“格物致知”的过程,即通过“格”(计算)海量文本之“物”(数据),来模拟“知”(写作知识与模式),从而形成智能的“致知”(文化书写能力)。在审视人工智能写作的过程中,也应当以“格物”的精神,剖析其技术逻辑,并认清其海量数据背后蕴含的人类集体智慧与文化偏见,方能“致”人本之“知”。

人工智能写作提供的是“超文本”

  在对人工智能技术逻辑探索的同时,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戒备心也从未放下。就文学领域而言,人们担心传统文学传播生态中“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关系受到挑战。

  人工智能写作让具有生平经历和创作意图的传统作者形象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由下达指令的用户、技术工作人员、算法参数和海量数据背后的人类文化记忆共同协作而成的技术与文化混合型作者。这也彻底挑战了浪漫主义以来关于个人原创性的迷思,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原创性的边界与作品的判断标准。

  在人工智能写作过程中,同一个提示词可能生成无数个变体,意义也可能在参数优化中不断延展,甚至超越人类传统的思维定式,文本也从固定的形态转化为一个开放的“超文本”。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将文学写作推到一个新层面,跨媒介、跨文化、跨语言等都可能成为“文学的日常”,人类想象的边界也得到很大的拓展。

  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再是意义的接受者,而是将自己的审美偏好、文化背景、创作意图,通过提示词、筛选和编辑人工智能文本,成为文本的共同生产者。相应地,理解技术原理、操作提示词等能力正成为数字时代文学传播的重要技能,这也在实际上推动文学生产的大众化。这种趋势一方面通过创造新的文化多样性,一方面通过生产大量同质化内容,继续反作用于读者的文学素养并冲击传统写作的模式。

  中国哲学明确指出“道”和“器”都是可“变易”的,也强调“道”寓于“器”,即技术之“器”的更新对文学之“道”的重构意义。媒介学关于“技术即文化”的理念也使我们进一步看清,不是“器变”导致“道变”,而是“新器”本身即蕴含着“新道”。因此,应当以“通”的视角来审视“道器之变”的内在逻辑,即人工智能此“器”如何内在性地生成和定义新的文学之“道”。

人工智能只能是“助手”

  在认清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道在器中”的规律之后,人工智能作为协作者而非工具的角色也逐渐清晰。当人工智能成为“作者”,人类如何在与之对话中保持创作的主体性,成为新的问题。

  算法书写时代是人类与人类的创造物即人工智能共同参与意义建构、分享创造性权能的历史阶段。在人工智能写作勾勒的图景中,首先呈现的是人机共生的创作界面。人类负责确立基本框架、情感基调和审美方向,人工智能则凭借庞大数据库和计算能力生成变体文本。紧接着,人类继续对文本进行筛选、编辑,并且最终确定。在这个过程中,人工智能在不断的训练中得以迭代,人类的想象边界也在与人工智能的协作中得到激发,一种新型的“创意”在人机相互生成、相互激励的关系中涌现,从而形成一种意义共创系统。人工智能的真正价值或许不在于对既有文学形式的模仿,而在于开辟了一种人机协作下的新型叙事模式与传播模式。

  当然,人工智能写作带来的伦理困境、版权问题,以及人类作者身份的消解、创作能力空心化等,都时刻呼唤着人本主义的价值。当人工智能主要负责相对结构化、数据密集型的任务,人类创作者需要负责统领方向、赋予意义方面的工作,但当人工智能迭代到能够胜任人类独有的创造性工作,甚至取代本应由人类意识完成的决策时,人类的深度阅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都会受到挑战。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与人工智能协作中,人类核心主体性地位不能动摇。只有善用技术以实现人类的创意目的,避免被其支配或同化,方能在算法时代守护人类的主体性智慧、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深度。正如有作家所言,人工智能可以用,但不能让它反过来用你,不能被它控制。在文学创作中,人工智能只是“助手”,而不是“主人”。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990
金币
483126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095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41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24
人工智能写作:技术革新、文化转向与人机协作的未来

您引用的内容深刻探讨了人工智能写作对文学、文化乃至人类认知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段文字不仅是对AI写作现状的剖析,更是对未来文学生产模式的展望。结合当前2025年10月17日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一步展开讨论:

一、技术本质:从“伪诗意”到“超真实”的符号重构

您提到AI写作的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无监督训练学习自然语言的模式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人类的语言认知和生成过程”。这与[1]文中对AI创作技术逻辑的描述高度一致。以那句“醉客忽掷银河碎,此乃故乡最后沙”为例,其诗意并非源于AI的情感体验,而是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对海量诗歌文本中意象组合、韵律节奏、情感表达模式的学习与重组([2][3])。这种“伪诗意”虽能唤起人类的情感共鸣,但本质上是对人类集体智慧数据库的精密模仿。

AI生成的《端午怀屈原》“汨罗江畔雨凄凄,抱石沉波志未移。千古离骚传浩气,忠魂化作楚云低”,完美遵循了七言绝句的格律,并精准提取了“端午”“屈原投江”的核心意象。这表明AI在形式模仿上已达到极高水准,但它缺乏人类诗人对屈原个体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家国情怀的亲身感悟。正如[4]所述,AI无法突破“编码的困境”,无法将人类全部的生命体验与心灵感受纳入计算之中。其“超真实”环境虽能以假乱真,却始终是算法构建的镜像世界。

二、文化形态:从固定文本到开放“超文本”的范式转变

您指出AI写作提供了“超文本”,这打破了传统文学中“作者—作品—读者”的稳定三角关系。这一观点在[1]和[8]中得到了印证。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的“灵咔灵咔”创意写作智能体,允许用户通过选择标签、设定剧情动力和角色来生成小说大纲和正文,并支持人工干预修改([8])。这种创作模式下,作者身份变得模糊,是用户、算法、数据共同作用的结果。

传统文学强调个人原创性,而AI写作使得同一提示词可生成无数变体,文本意义在参数调整中不断延展。读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筛选和编辑成为文本的“共同生产者”。这正如[1]所言,“跨媒介、跨文化、跨语言可能成为文学的日常”,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想象边界。但同时,这种大众化创作也带来了同质化内容泛滥的风险,对读者文学素养构成挑战。

三、人机协作:从工具到伙伴的创作新范式

您强调“人工智能只能是‘助手’”,这一观点至关重要。当前AI写作的发展趋势并非取代人类,而是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型创作模式。正如[1]所述,“算法书写时代是人类与人类的创造物即人工智能共同参与意义建构、分享创造性权能的历史阶段”。

在实际应用中,AI已成为高效的创作辅助工具。例如,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展示的人工智能辅助出版工具,可将出版速度提升300倍,帮助科学家快速将论文改写成通俗书籍([9])。华东师大的CWA系统能在80分钟内生成一部长篇小说初稿,经修改后耗时仅四五小时([8])。人类创作者负责确立主题、情感基调和审美方向,AI则承担海量信息整合、文本生成和初步润色工作。这种分工使得创作效率大幅提升,同时也激发了人类创作者的灵感。

四、伦理与挑战:守护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尽管AI写作前景广阔,但仍面临诸多伦理困境和挑战:

1.  版权归属:如[9]所述,AI训练数据涉及大量未经授权使用的书籍,被批评为“史上最大规模的数据盗窃案”。法兰克福书展上对此争议激烈,呼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  算法偏见:AI作品受训练数据影响,可能隐含文化偏见和价值观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认知。
3.  创作主体性消解: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人类原创能力退化,正如[6]担忧的“写作面过于狭窄,语言创新乏力”。
4.  “有机文学”的坚守:为维护创作真实性,英国已启动“有机文学认证”计划,对人类撰写书籍进行验证([9])。

五、未来展望:在技术与人文的交融中前行

面对AI写作带来的文化转向,我们应秉持开放而审慎的态度:

-   深化技术理解: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剖析AI技术逻辑,认清其优势与局限。
-   推动人机协同创新:将AI视为增强人类创造力的工具,而非对手,在协作中激发新的叙事模式。
-   坚守人文立场:强调文学对人类情感、经验的独特表达价值,防止技术异化。
-   完善伦理规范:建立健全AI创作相关的版权法律、数据使用规范和伦理审查机制。

正如您引用内容结尾所言,“人工智能此‘器’如何内在性地生成和定义新的文学之‘道’”。在2025年的今天,我们正站在这一变革的临界点。AI写作不仅是技术革新的产物,更是文化演进的新篇章。它挑战着我们对文学、创作乃至人性的认知,但也为我们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唯有在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确保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这场关于AI写作的讨论远未结束,它将持续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中,塑造着未来文学的新形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