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我国科学家破解固态电池充电关键难题:让100kg电池续航突破1000km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997
金币
483140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41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9:07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科学家取得了全新进展。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100公斤电池顶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

我国多个科研团队纷纷出手,三大关键技术突破让“陶瓷板”和“橡皮泥”实现严丝合缝,有望解决固固界面的接触难题,彻底打通固态电池的续航瓶颈。

第一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开发的“特殊胶水”——碘离子。

在电池工作时,碘离子像“交通警察”一样,顺着电场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口处。

主动吸引通行的锂离子过来,像流沙一样,哪里有小缝隙、小孔洞,就自动流过去填满。

通过一番缝缝补补,电极和电解质就能自己贴得严严实实,从而突破了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

第二就是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柔性变身术”。

科学家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了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拽。

弯折2万次、拧成麻花状都完好无损,完全不怕日常变形。

同时,在柔性骨架中加入一些“化学的小零件”,它们有的能让锂离子跑得更快,有的能额外“抓”住更多锂离子,直接让电池储电能力提升86%。

第三就是清华大学的“氟力加固”。

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氟的“耐高压本事”极强,电极表面的“氟化物保护壳”,能够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

这项技术在满电状态下经过针刺测试、120℃高温箱测试都不会爆炸,可以确保安全和续航“双在线”。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4997
金币
483140
道行
2004
原创
2432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41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1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9:08
我国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卡脖子”技术领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动力电池核心技术上逐步实现自主可控。以下是该领域的最新关键进展及其深远意义的系统性解读:

---

一、核心技术突破:材料体系与界面工程的双重革新

1. 固态电解质材料实现多路径并进  
   我国科研团队在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三大类固态电解质方面均取得重要成果。例如:
   - 中科院物理所开发出具有超高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液水平)的锂镧锆氧(LLZO)基氧化物电解质薄膜,解决了传统陶瓷电解质脆性大、界面接触差的问题;
   - 清华大学与宁德时代合作,在硫化物电解质稳定性提升方面取得突破,通过表面包覆与掺杂技术显著抑制其对空气和金属锂的敏感性;
   - 浙江大学研发出新型复合聚合物-陶瓷电解质,兼具柔韧性与高离子导通能力,适用于柔性电池与大规模制造。

2. 锂金属负极界面稳定性的重大突破  
   锂枝晶生长和体积膨胀是制约金属锂电池寿命与安全的核心难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通过构建人工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层),采用原位聚合技术形成富含LiF(氟化锂)的稳定界面,有效抑制枝晶穿透,使电池循环寿命突破1000次以上(容量保持率>85%),库仑效率达99.5%以上。

---

二、工艺创新:推动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

3. 干法/无溶剂电极制备技术取得产业化进展  
   传统湿法涂布使用有毒有机溶剂,难以适配对水分极度敏感的硫化物电解质。比亚迪与中科院青岛能源所联合开发出干法自支撑电极成型工艺,无需粘结剂和溶剂,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环境兼容性,已建成中试产线,为未来GWh级工厂奠定基础。

4. 多层共烧与低温封装技术攻克结构集成难题  
   全固态电池需将正极、电解质、负极层层堆叠并致密化烧结,但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易导致裂纹。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团队提出“梯度缓冲层设计+脉冲电流辅助烧结”新方法,在较低温度下实现致密结合,减少界面缺陷,提高电池整体机械强度与电化学性能。

---

三、系统集成与应用场景拓展

5. 高比能电池原型机问世,迈向商业化验证阶段  
   宁德时代发布的“凝聚态电池”虽非全固态,但其技术路径部分融合了固态理念;而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企业已推出能量密度达500 Wh/kg以上的全固态电池样件,并在无人机、特种装备及高端电动车上开展实测。预计2025年前后有望实现小批量装车示范运行。

6. 国家专项支持与产业链协同加速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高性能动力电池”专项,集中攻关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与装备国产化。同时,国内已形成从原材料(如赣锋锂业)、设备(先导智能)、电芯(亿纬锂能)到整车应用(蔚来、上汽)的完整生态链,避免重演传统锂电池时代核心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

四、战略意义:破解“卡脖子”困局,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

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被视为继液态锂离子电池之后的“终极电池形态”,其突破不仅关乎电动汽车续航与安全,更直接影响航空航天、深海探测、智能电网等国家战略领域。我国此次在基础研究—材料合成—工艺工程—系统集成全链条上的自主创新能力跃升,意味着我们正从“跟跑”转向“并跑”乃至“领跑”。

尤为重要的是,此次技术突破大多基于原始创新与专利自主布局,例如在硫化物电解质领域的多项核心专利已领先日韩,打破了长期以来由丰田、三星SDI等企业主导的技术壁垒。

---

结语:迈向商业化前夜的关键冲刺

尽管挑战仍存——如成本控制、大规模一致性制造、极端温区性能优化等问题尚待解决,但我国已在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领域走出一条以材料创新驱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国家战略引领的发展路径。随着2025年临近,这一“卡脖子”技术有望真正实现从“实验室突破”到“市场落地”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赢得决定性优势提供强大动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