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改造项目深度解析
一、项目背景与现状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改造项目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是由一组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建筑群改造而成。该建筑群包括四幢建造年代和形式各异的建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使用功能。场地总面积约865㎡,建筑群围合出一个狭长的内院,与3号楼屋顶的小露台共同构成了区域内的户外核心公共空间。这一特殊的场地条件为改造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空间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策略
1. 整体修旧如旧,局部微更新
设计团队在保留原街区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群进行了整体性的修旧如旧处理。通过详细的测绘和结构检测,针对每幢建筑的历史风貌价值评估和未来使用的可能性,制定了不同的修复与改造策略。这种策略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痕迹,又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 “陶”主题的空间线索
为了凸显官窑的陶瓷文化特色,设计团队在建筑群中插入了“陶”主题的空间线索。通过新置入的流线与视觉系统,将陶瓷元素巧妙地融入建筑和景观中,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条独特的体验路径。同时,这也为艺术家、策展人和运营方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基础,有助于实现以陶瓷文化艺术带动相关业态发展以及激活历史街区的设想。
三、改造细节与亮点
1. 1号楼珠江纵队队部旧址
该建筑以清洗及修复为主,保留了其作为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南立面建筑外层破坏风貌的真石漆面层被清洗干净,露出内部的原始水泥砂浆面层及各历史时期涂刷的标语。内部楼板与木梁进行了白蚁防治及钢梁加固,替换了朽烂的木构,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2号楼外观修复及内部空间调整
2号楼在保留原始水刷石材料的基础上,对局部破损处进行了修复。内部空间布局进行了微调,以满足艺术家驻访起居住宿的功能需求。这种调整既尊重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又赋予了其新的使用功能。
3. 3号楼开放空间与视觉焦点
3号楼拆除了原框架柱间的门窗,开放了建筑内部空间,使其与外部院落相通。加固了原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使屋面能承载更多人群和活动。同时,保留了作为院落对景的楼梯,经过加固后成为整个区域的视觉焦点。这一设计不仅增强了空间的通透性,还为参观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4. 4号楼结构改造与空间灵活
4号楼在保留原外墙的基础上,拆除了原内部空间错综复杂的砖墙结构,替换为8根钢木柱撑起屋面及夹层。这种改造方式最大化了底部空间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适宜的尺度。同时,保留了原场地的高差关系,成为工作室中功能灵活可变的区域。
5. 新置入的流线与视觉系统
设计团队在建筑群之间置入了一组陶砖加钢架共同构成的新的流线系统,同时也成为“陶”主题在官窑复兴的视觉系统。这一系统以轻盈的方式重新梳理了建筑内院公共空间,既保留了原有场地的场所精神,又在驿园西路的街道上呈现出变化,成为观众进入内部空间的提示。
四、总结与展望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改造项目通过整体修旧如旧、局部微更新以及插入“陶”主题的空间线索等设计理念与策略,成功地将一组具有历史记忆的建筑群改造成了充满活力和艺术氛围的文化艺术中心。这一项目不仅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场所精神,还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使用功能。未来,这里将成为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助力官窑地区的文化复兴和业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