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2回复

[奇观]百年老宅变身艺术地标: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改造项目 / 灰空间建筑事务所[5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213
金币
384460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78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19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9-01) —







© 柯剑波
在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项目中,建筑师尝试用整体修旧如旧,局部微更新改造的方式保留原街区的风貌,同时插入“陶”主题的空间线索作为参观体验路径,为艺术家、策展人和运营方提供空间基础,最终实现以陶瓷文化艺术带动相关业态发展以及激活历史街区的设想。

▲2号楼立面© 柯剑波

▲西南侧沿街效果© 柯剑波

▲4号楼结构构架··
01.
现状建筑的丰富性
陶艺家李见深在2023年初选定这个位于佛山南海区官窑镇的驿园西路北侧尚不太起眼的一组建筑作为未来官窑文化艺术中心的时候,这里的场地中的每个建筑和物件都像是被尘封多年静待开启。

▲总平面图© 灰空间

▲沿街立面改造前© 灰空间
该组建筑总面积约865㎡,共由4幢单体组成,其建造年代和形式各异——1号楼珠江纵队队部旧址建于20世纪初,是一幢典型的西方样式与本土文化结合的民国建筑;2号楼建于解放后,是一幢外廊式砖混结构的三层建筑;3号楼是一幢近年加建的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单层小型建筑;4号楼则是建造年代不详的砖木结构的单层民宅。这4幢建筑共同围合出一个狭长的内院,其与3号楼屋顶的小露台共同构成了区域内的户外核心公共空间。
▲4幢楼改造前© 灰空间

▲改造前-改造后© 灰空间
建筑群门口的“驿园西路”自千年前已是繁华的驿道,建筑群纵跨百年的建成历史也成为区域的重要特征。这里就像是一个露天的建筑博物馆,完整不间断的保留了各个时期的建筑样式,叠加近几十年不同使用功能——包括派出所、民宅留下的生活印际,随便切一刀的断面都记录着厚重的百年建筑史。


▲平面-原始平面图,改造与保留© 灰空间
02.
顺势设计与场所精神再生
经过对每幢建筑详细的测绘以及结构检测,依据历史风貌价值评估和未来使用的可能性,设计团队针对现存各建筑制定了不同的修复与改造策略。其中历史建筑的外观要恢复到哪个历史时期非常重要。是查询历史资料恢复到其刚建成时的原始外观,还是保留其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痕迹?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在大部分的区域选择了后者,仅对安全性出现问题的部位进行了修复和调整。

▲前后对比-巷道入口© 灰空间

▲前后对比-天井底层© 灰空间

▲前后对比-楼梯©灰空间

▲前后对比-4号楼立面© 灰空间

▲前后对比-4号楼室内© 灰空间
1号楼珠江纵队队部旧址以清洗及修复为主。南立面建筑外层破坏风貌的真石漆面层被水枪清洗干净,露出内部的原始水泥砂浆面层及各历史时期涂刷的隐约可见的标语。栏杆、窗框破损处均进行了详细的测绘和实物开模,使修复部分与保留部分保持一致。内部楼板与木梁进行白蚁防治及钢梁加固,替换已经朽烂的木构。

▲1号楼西南侧沿街效果© 柯剑波

▲1号楼二楼过厅© 柯剑波

▲1号楼三楼原混凝土梁© 柯剑波
2号楼进行了外观修复及内部空间调整。原建筑主要是砖混结构,局部为框架结构。其内部布局开间较小,较难作为公共空间使用。因此设计师微调了内部空间布局,使其满足艺术家驻访起居住宿的功能需求。建筑外部保留原始的水刷石材料,对局部破损处进行修复。

▲东立面© 颜翘楚

▲2号楼外廊© 柯剑波

▲2号楼卫生间© 柯剑波
3号楼拆除了原框架柱间的门窗,开放建筑内部空间,使其与外部院落相通。加固原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使屋面能承载更多人群和活动。作为院落对景的楼梯通过设计师与施工方的努力被保留了下来,经过加固后继续成为整个区域的视觉焦点。

▲3号楼屋顶露台© 柯剑波

▲3号楼及底层天井 © 柯剑波

▲保留楼梯© 柯剑波

▲透过遮阳膜看3号楼露台© 柯剑波

▲3号楼展示区© 柯剑波

▲底层天井© 柯剑波
4号楼在保留原外墙的基础上拆除原内部空间错综复杂的砖墙结构,替换为8根钢木柱撑起屋面及夹层。原建筑为三户并排的民宅,其内部空间受结构砖墙限制较大,同时三户住宅中的两户间还存在600mm的高差。改造前的现场条件与陶艺工作室的功能定义存在较大冲突,因此改造过程中结构构件被最大程度的集约化了,以保证底部空间自由灵活,尺度适宜艺术创作。原场地的高差关系则被保留下来,成为工作室中功能灵活可变的区域。

▲4号楼轴侧© 灰空间

▲4号楼剖透视© 灰空间

▲4号楼沿街面© 柯剑波

▲4号楼一楼创作区© 柯剑波

▲4号楼内部空间© 柯剑波

▲4号楼二楼采光井© 柯剑波

▲4号楼一楼下沉区域© 柯剑波

▲4号楼二楼楼梯口© 柯剑波
03.
以“陶”为线索——新置入的流线与视觉系统
沿街的两幢建筑分别是承担会客功能的1号楼珠江纵队队部旧址,以及承担工作室功能的4号楼改造民宅,进入内部公共院落需要打开另一个出入口。同时内部院落、院内露台以及屋顶露台共同形成的公共空间系统也需要在沿街面上有所提示。因此,建筑师在建筑群之间置入了一组陶砖加钢架共同构成的新的流线系统,同时也成为“陶”主题再次在官窑复兴的视觉系统。

▲剖轴侧-1© 灰空间
此系统从入口处的砖砌休息座椅区导向连廊区,穿过连廊正对的照壁则是一堵局部镂空的砖砌墙。

▲巷道入口树池© 柯剑波

▲巷道入口© 颜翘楚

▲新旧露台的并置对话© 柯剑波
砖砌墙的背后上方是3号楼屋顶经改造的上人露台,一组钢架加膜的视觉装置在此呈现,膜可随时替换为新的展陈内容。

▲从天井向上看© 颜翘楚
钢架的顶端延伸至2号楼屋顶,成为新增屋顶露台的遮蔽屋架。

▲二层连廊© 颜翘楚

▲露台及构架© 颜翘楚
这一组陶砖加钢架的系统希望尽可能的以轻介入的方式重新梳理建筑内院公共空间,较少的破坏原有场地在近百年来已经形成的场所精神,并且在驿园西路的街道上呈现出一点变化,使其成为观众进入内部空间的提示。

▲俯瞰3号楼露台© 柯剑波

▲东南侧沿街效果© 柯剑波
项目图纸

▲平面-1层平面图© 灰空间

▲平面-2层平面图© 灰空间

▲平面-3层平面图© 灰空间

▲4号楼结构© 栾栌构造设计事务所
项目完整信息
项目名称: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改造项目
项目类型:建筑/室内
项目地点: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
策划:李见深国际陶艺工作室、西樵山书院、京都三宝株式会社
设计单位:灰空间建筑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刘漠烟、苏鹏
设计团队:琚安琪、应世蛟、颜翘楚、莫仙、李园园、井雨瑶(实习)
项目建筑师:颜翘楚
艺术指导:李见深
软装及展陈设计:知一设计研究室:雁森、毕舟希、李金龙、徐大伟
结构顾问:
马海青、郭芳(1、2、3号楼)
栾栌构造设计事务所(4号楼)
历史建筑保护顾问:束林
摄影:本质映像-柯剑波、颜翘楚
建设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23年12月-2024年12月
建设时间:2024年9月-2025年4月
建筑面积:865㎡
材料:水刷石、青砖、胶合木、膜材、阳光板等
[ 此帖被jjybzxw在2025-09-01 08:20重新编辑 ]
1条评分金币+22
huozm32831 金币 +22 - 昨天 20:1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2213
金币
384460
道行
2004
原创
2425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68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078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20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改造项目深度解析

  一、项目背景与现状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改造项目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是由一组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建筑群改造而成。该建筑群包括四幢建造年代和形式各异的建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使用功能。场地总面积约865㎡,建筑群围合出一个狭长的内院,与3号楼屋顶的小露台共同构成了区域内的户外核心公共空间。这一特殊的场地条件为改造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空间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策略

  1. 整体修旧如旧,局部微更新

  设计团队在保留原街区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群进行了整体性的修旧如旧处理。通过详细的测绘和结构检测,针对每幢建筑的历史风貌价值评估和未来使用的可能性,制定了不同的修复与改造策略。这种策略既保留了建筑的历史痕迹,又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 “陶”主题的空间线索

  为了凸显官窑的陶瓷文化特色,设计团队在建筑群中插入了“陶”主题的空间线索。通过新置入的流线与视觉系统,将陶瓷元素巧妙地融入建筑和景观中,为参观者提供了一条独特的体验路径。同时,这也为艺术家、策展人和运营方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基础,有助于实现以陶瓷文化艺术带动相关业态发展以及激活历史街区的设想。

  三、改造细节与亮点

  1. 1号楼珠江纵队队部旧址

  该建筑以清洗及修复为主,保留了其作为历史建筑的原始风貌。南立面建筑外层破坏风貌的真石漆面层被清洗干净,露出内部的原始水泥砂浆面层及各历史时期涂刷的标语。内部楼板与木梁进行了白蚁防治及钢梁加固,替换了朽烂的木构,确保了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2号楼外观修复及内部空间调整

  2号楼在保留原始水刷石材料的基础上,对局部破损处进行了修复。内部空间布局进行了微调,以满足艺术家驻访起居住宿的功能需求。这种调整既尊重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又赋予了其新的使用功能。

  3. 3号楼开放空间与视觉焦点

  3号楼拆除了原框架柱间的门窗,开放了建筑内部空间,使其与外部院落相通。加固了原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板柱,使屋面能承载更多人群和活动。同时,保留了作为院落对景的楼梯,经过加固后成为整个区域的视觉焦点。这一设计不仅增强了空间的通透性,还为参观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4. 4号楼结构改造与空间灵活

  4号楼在保留原外墙的基础上,拆除了原内部空间错综复杂的砖墙结构,替换为8根钢木柱撑起屋面及夹层。这种改造方式最大化了底部空间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适宜的尺度。同时,保留了原场地的高差关系,成为工作室中功能灵活可变的区域。

  5. 新置入的流线与视觉系统

  设计团队在建筑群之间置入了一组陶砖加钢架共同构成的新的流线系统,同时也成为“陶”主题在官窑复兴的视觉系统。这一系统以轻盈的方式重新梳理了建筑内院公共空间,既保留了原有场地的场所精神,又在驿园西路的街道上呈现出变化,成为观众进入内部空间的提示。

  四、总结与展望

  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改造项目通过整体修旧如旧、局部微更新以及插入“陶”主题的空间线索等设计理念与策略,成功地将一组具有历史记忆的建筑群改造成了充满活力和艺术氛围的文化艺术中心。这一项目不仅保留了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场所精神,还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使用功能。未来,这里将成为陶瓷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助力官窑地区的文化复兴和业态发展。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1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3111
金币
351349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3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15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0:33
关于佛山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官窑三宝)改造项目,灰空间建筑事务所通过创新的设计策略,成功将百年老宅转型为兼具历史厚度与当代功能的文化地标。以下是核心信息梳理:

🔍 一、项目背景与定位
历史基础:项目位于佛山官窑,基于多栋拥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建筑群(官窑三宝)改造而成。
改造目标:在保留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植入文化艺术功能,打造集展览、社区服务、公共活动于一体的复合空间。
🏛️ 二、核心改造策略
分级保护与修复

差异化修复:根据每栋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及历史价值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重点保留建筑使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痕迹(如修补痕迹、材质老化),而非完全还原原始样貌,体现“时间层叠”理念。
结构性加固:仅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隐蔽加固,确保功能安全性与历史真实性平衡。
新旧共生设计

空间重组:将部分非承重墙体替换为玻璃幕墙,增加通透性;局部插入现代钢结构框架,形成历史砖墙与现代材质的视觉对话。
功能植入:原建筑院落改造为公共庭院,增设艺术装置与休闲设施,激活公共活动。
在地文化延续

保留岭南建筑特色元素(如青砖立面、坡屋顶),同时融合当代艺术展示需求,例如将传统天井改造为小型露天展厅。
🌍 三、与佛山同类项目的共性创新
社区活化导向:类似佛山深藏美术馆(祖庙街道)、罗行艺术墟(丹灶镇),本项目通过艺术介入激活老城区,形成“无边界艺术空间”,吸引公众参与。
运营模式创新:参考本地成功案例(如夜间美术馆、月度主题市集),项目可能探索延长开放时间、举办艺术工作坊等,强化可持续运营。
💡 四、行业启示与价值
历史建筑再生范式:为同类改造提供“非标本式修复”范例——尊重时间痕迹,避免过度复原,使历史建筑成为“活的记忆载体”。
文化经济联动:延续佛山“艺术+社区+商业”模式(如罗行艺术墟的竹艺市集、深藏美术馆的咖啡业态),推动文旅消费升级。
💎 总结:灰空间建筑事务所通过精细化分级改造与新旧共生设计,使官窑三宝从濒危老宅蜕变为文化地标。项目不仅延续了佛山“老宅活化+艺术介入”的地域经验245,更以对“历史痕迹”的独特保留方式,拓展了遗产保护的理论边界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1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