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路线图:战略规划与产业影响深度解析
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该政策不仅提出分阶段发展目标,还从技术突破、产业落地、生态共建等多维度构建了“路线图”,对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乃至全球竞争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
政策核心内容与战略目标
《意见》的三大关键框架
六大重点行动:涵盖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旨在推动技术与产业、社会的全方位融合2。
八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模型基础能力提升、数据供给创新、智能算力统筹等,为技术落地提供底层保障2。
分阶段目标:
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
2030年: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2;
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2。
战略意义: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周伯文指出,《意见》将助力中国在全球AI竞争中抢占主动,推动技术持续进步,并为国际合作搭建平台2。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余晓晖则强调,政策将加速“产业体系、市场、数据、场景”四大优势向国家智能优势转化2。
龙头企业的机遇与布局方向
技术突破:从“单点创新”到“多模态融合”
阶跃星辰:聚焦多模态基础大模型,认为突破单一语言维度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然方向,与《意见》中“跨模态融合”要求高度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