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JJP潘冀联合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台北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行大楼的分析,结合后高技派与可持续理念的核心要点:
🏛️ 一、设计理念:钻石隐喻与未来主义
建筑形态象征
以“钻石”为核心设计概念,通过相交几何体块、浅色金属网和玻璃幕墙,塑造棱角分明的钻石切割造型,象征金融业的稳固与价值。
立面光影设计模拟钻石折射效果,利用4000K中性色温投光灯精准照射几何节点,动态阴影强化立体感,行人可从多角度体验光影变幻。
后高技派美学演进
延续贝聿铭中银系建筑(如香港中银大厦)的X形斜撑结构语言,但采用更轻巧的现代演绎:斜撑构件与金属网结合,弱化机械感,增强艺术性与未来感。
技术元素隐形化:灯具隐藏于结构内,防眩光设计实现功能与美学的无缝融合,体现后高技派对“技术人性化”的追求。
♻️ 二、可持续技术整合
低碳节能系统
集成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设施,呼应海绵城市理念,降低环境负荷(参考贝氏事务所上海中银金融中心的同类设计逻辑)。
照明系统优化:窄光束投光灯精准定位减少光污染,结合金属网玻璃提升自然采光效率。
材料与结构创新
浅色金属网玻璃幕墙兼具遮阳与通风功能,降低热辐射能耗;
砖木混合结构局部延续(参考九江上海银行旧址的砖木传统),但升级为现代节能建材,平衡历史感与可持续性。
🌍 三、文化传承与社会意义
历史脉络延续
作为上海商银第六代总行大楼,延续191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基因,建筑内部保留天井与回廊元素,呼应早期中西合璧风格(如九江分行天井设计)。
荣氏家族四代传承象征:耗资35亿新台币,由荣誉董事长荣鸿庆奠基,其孙荣康信参与启用,体现家族与企业的共同记忆。
城市地标价值
坐落台北市民权东路与中山北路交汇处,200米双子塔形成“时代之门”意象,成为临港自贸区金融门户的台北映射。
⚖️ 四、后高技派与可持续的辩证统一
维度 高技派传统 本项目演进
技术表达 外露结构(如香港中银X框架) 技术隐形化(隐藏灯具、集成斜撑)
可持续焦点 效率优先 生态共生(低碳能源+低干扰设计)
文化关联 形式象征(如卢浮宫金字塔) 历史符号转译(钻石切割承袭银行基因)
💎 总结
JJP通过台北上海商银大楼,实现了技术理性与人文诗意的共振:
后高技派语言:以钻石几何解构机械冰冷感,技术服务于视觉体验;
可持续实践:从能源系统到光环境设计,全程植入低碳基因;
历史锚点:在现代性中嵌套天井、回廊等传统符号,使金融建筑成为跨越百年的文化容器。
这座大楼不仅是物理地标,更宣告了金融建筑从“资本象征”向“可持续共同体”的范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