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灌汤包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地位
开封灌汤包作为中华名吃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当时被称为“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原为皇家食品,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26。它起源于开封,发源于开封,从北宋传承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北宋时期就享有“京城一绝”的美誉6。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封第一楼的掌柜将原本大笼蒸制的汤包改为小笼蒸制,此后“小笼灌汤包”之名逐渐流传开来1。如今,开封灌汤包已成为开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列为中国四大包子之一,《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期也曾来到河南开封向全国食客推荐。
开封灌汤包的制作工艺与特点
选料与制作
选料讲究:采用猪后腿的瘦肉为馅,精粉为皮。
馅料制作:将猪肉绞成馅,放入盆内,加入酱油、料酒、姜末、味精、盐搅拌,关键是要在包子里加入冻好的肉冻3。汤料的熬制选用新鲜的猪骨、鸡骨、牛骨等,经过长时间熬煮形成浓郁汤料。
面团处理:和面时将面揉得不软不硬、光滑不粘手,待面发开后切成面剂擀皮,要求皮薄如纸且不易破馅。
包制捏褶:正宗的开封灌汤包包子皮上要捏制30道绉折,纤巧匀称,外形美观,小巧玲珑,有“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灯笼”的说法。
蒸制方法:采用爆火蒸制,蒸大约10分钟即可出锅
成品特点
开封灌汤包形式美,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具有皮薄馅多、灌汤流油、味道鲜美、清香利口的特点。蒸好的汤包热气腾腾、雪白晶亮,提起来像灯笼一样晶莹剔透,放下去又好似一朵绽放的菊花,色香味俱全。
开封灌汤包的品尝方法与风味魅力
品尝方法
开封人吃灌汤包子有“先开窗,后喝汤,再满口香”的顺口溜5。正确的品尝步骤是轻轻提起汤包上头的折皱,细细地咬上一小口,徐徐地吸吮粉红色的汤汁,再慢慢品尝汤包,体验浓香肉馅配上筋道包皮的独特口感。
风味魅力
开封灌汤包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吃罢灌汤包,率先记住的是汤之鲜,肉馅近乎于汤进入味觉感观,面皮除去嚼感几乎可以忽略,能让人充分感受到肉香与鲜汤的完美融合5。此外,它不仅味道鲜美,还营养高、脂肪含量低,健康不发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