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毅杰在飞机上救人的事件
近日,武汉大学大二医学生孙毅杰在飞机上救人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7月19日,孙毅杰在从武汉飞往新疆的航班上听到紧急寻医广播后,迅速前往查看情况。当时,一名二十多岁的女乘客出现头晕、手指发麻、呼吸困难、脉搏细弱等症状。孙毅杰通过简单的体格检查和基础急救操作,如让乘客吸氧和平躺,成功稳定了乘客的情况。
社会反响与争议
孙毅杰的救人行为得到了许多网友的称赞,认为他是见义勇为的典范。然而,也有一些网友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没有执业资格,临床知识可能不足。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执业资格问题:部分网友认为,孙毅杰作为大二医学生,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因此不具备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医疗救助的资格。
2. 临床知识与技能:有人担心孙毅杰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是否足够应对紧急医疗情况。
孙毅杰的回应与法律解读
针对这些质疑,孙毅杰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自己对相关法律规定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在急诊科见习了半年,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他强调,自己在飞机上进行的都是基础急救操作,没有涉及有创操作或药品使用,完全符合紧急救助的规矩。
律师也对此事进行了分析。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杜洁律师和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均认为,孙毅杰的行为符合见义勇为的四大核心要件:无约定义务、无法定义务、为他人权益、紧急救助。根据《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款的立法目的是解除救助人的后顾之忧,鼓励社会公众互帮互助。
社会现象与反思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近年来,救人反被讹的新闻时有发生,导致许多人不敢在紧急情况下伸出援手。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互信互助氛围,也让人感到心寒。
然而,孙毅杰的救人行为和患者的积极反馈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患者家属计划送锦旗感谢孙毅杰,武汉大学也公开表扬了他的见义勇为行为。这些正向反馈有助于对抗质疑,鼓励更多人在紧急情况下勇于伸出援手。
结语
总的来说,孙毅杰在飞机上救人的行为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尽管存在一些质疑声,但法律和社会舆论的支持表明,见义勇为的行为应当得到鼓励和保护。希望这一事件能够唤起更多人对社会互助精神的关注和重视,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