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盘清甜的丝瓜下肚,本是夏日里最受欢迎的家常菜,为何有人却因此感到肠胃不适,甚至进了医院?这口锅,丝瓜不背。问题,出在了你自己身上。

不该有的组合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一顿饭后,肠胃突然开始隐隐作痛,甚至拉起了肚子,这时,请你立刻复盘一下,餐桌上是不是出现了不该有的组合。
最常见的元凶,就是丝瓜与菠菜的组合,两者都属于寒性食材,凑在一起就是“寒上加寒”,对于肠胃敏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场小型灾难。

第二个要注意的就是韭菜,很多人喜欢炒菜时搭配丝瓜和韭菜,但其实这两样蔬菜不太适合放在一起, 丝瓜性凉,吃多了容易让肠胃变得虚弱;而韭菜性温,刺激性比较强,本身就不太适合肠胃不好的人。
把这两种属性完全相反的菜放在一起,等于一下子给肠胃两种不同的信号,身体一时适应不过来,就容易出现反应。

轻一点的可能是肚子胀、不舒服、放屁多,重一点的可能会拉肚子,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
当然,有时候问题不在于搭配,而在于自身, 如果你本身就手脚冰凉、容易腹泻,是典型的脾胃虚寒体质,那丝瓜这道“凉菜”,就该少吃点,过量食用,无异于雪上加霜。

就算你的肠胃足够强大,扛住了一切不适,但你精心烹饪的这顿饭,其营养价值也已悄悄打了对折,你以为是在食补,实际上只是吃了个寂寞。
如果你在一顿饭里同时吃了丝瓜和菠菜,或者丝瓜和韭菜,不只是肠胃容易不舒服, 身体还在悄悄流失营养,尤其是钙。

丝瓜中的某些物质,以及韭菜里的草酸,都会与钙结合,形成人体无法吸收的沉淀物,你辛辛苦苦补进去的钙,就这样在体内“胜利会师”后,直接排出了体外,等于白吃。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浪费,就是把丝瓜和白萝卜一起煮,看上去这俩都是健康的蔬菜,搭配起来也没啥问题,但其实从营养角度来说,并不推荐这么做。

本来丝瓜里的营养挺丰富的,但只要和白萝卜一起下锅煮,这些本该对身体有好处的营养,很可能就被破坏掉了,等你喝下这锅汤的时候,已经没剩下多少营养价值了。

还有一道“丝瓜炖泥鳅”的菜,尽量也不要吃,丝瓜利尿,拼命想把水分排出体外,而泥鳅性温,又在努力固水,它俩在身体里会展开一场拉锯战,最终结果就是体内津液大乱,让你口干舌燥,越吃越渴。
当然,如果脾胃偏弱的人,又实在馋这一口,那就搭档几片生姜一同入锅,能中和掉丝瓜的凉性,就可以尽情享受了。

说了这么多不好的搭配,那么丝瓜的“灵魂伴侣”是什么呢?
那就是最简单、最经典的选择, 一盘丝瓜炒鸡蛋,就是天作之合,鸡蛋的绵密质地,完美吸收了丝瓜渗出的清甜汤汁,而丝瓜的寡淡,又被鸡蛋浓郁的脂香点亮,二者互相成就。

而一碗丝瓜豆腐汤,则是夏日里的清风,做法简单到无需技巧,味道却清爽解腻,能瞬间抚平炎热带来的所有焦躁。
如何挑选和烹饪
那为什么别人做出来的丝瓜好吃到“爆”,自己做的丝瓜却寡淡无味,毫无鲜甜感?

很大部分原因是它不新鲜了, 丝瓜是蔬菜里的“储水大户”,一些地方还叫它是“水瓜”,本身就极易失水。
如果把它放在冰箱里好几天,水分一流失,丝瓜那股清甜的风味也就消失了, 它本就是一种需要“现买现吃”的蔬菜,任何的拖延都是对它美味的辜负。

如果一顿吃不完,不想浪费,可以用保鲜膜把剩下的菜包得严严实实,再放进冰箱冷藏保存,这样可以稍微延长一点保鲜时间, 但就算冷藏了,也最多放两天。
要是发现丝瓜皮上开始长黑斑了,凑近一闻有股酸酸臭臭的味道,那就说明它已经坏了,这时候的丝瓜已经滋生了有害细菌,吃了很容易导致胃肠不适,轻的恶心拉肚子,重的甚至会呕吐脱水。

买丝瓜的时候也不能马虎, 最好挑那种整根看着挺直、不歪不扭的,颜色鲜亮,表皮翠绿欲滴,用手轻轻捏一下,摸起来要结实、不软塌,说明水分还在,口感也不会差。
还有看瓜蒂的颜色,如果瓜蒂还是绿油油的,那多半就是刚摘不久的新瓜,这样的品质通常比较有保障,回家清洗一下就能放心下锅。

若是发黑干枯,摸起来就软塌塌的,表皮也有些发黄,这就是一根“退休的老丝瓜”,它的瓜肉早已纤维化,瓜籽也变得坚硬,这时候请立刻放下,这种食材,就算是食神下凡也救不回来。
会挑选新鲜的丝瓜后,就该烹饪了,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口感,一盘丝瓜,要么软烂如泥,要么咬不动。

前者,是烹饪手法出了错, 丝瓜自带清甜,质地软嫩,非常容易消化,它不需要复杂的调味和漫长的烹饪。
它需要的是大火快炒、沸水速煮,在锅里待上两三分钟,刚刚变软断生,就得立刻出锅,若是做汤,更是水开后下锅,一两分钟足矣,时间再长,它就会化成一滩烂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