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飞行鸟类的休息策略
在2024年的12级飓风“奇多”中,一只小军舰鸟(Fregata minor)以每小时418公里的速度穿越风暴眼,连续飞行27天,仅休息42分钟,成功完成了相当于绕赤道一圈半的航程。这一壮举不仅展示了军舰鸟卓越的飞行能力,也引发了我们对这些长距离飞行鸟类如何在迁徙过程中休息的好奇。
1. 空中休息技巧
1.1 军舰鸟的滑翔与气流利用
军舰鸟在跨海旅行中,巧妙地利用了大气环流和积云下的上升气流。它们能够锁定赤道无风带外围的顺时针气流,搭上“大气环流高铁”。幼鸟首次迁徙就能精准定位数千公里外的气流带,如同自带GPS导航。此外,军舰鸟还会利用积云下的上升气流盘旋至4000米高空,再滑翔60公里,耗能仅为挥翅飞行的3%。这种飞行模式不仅节能,还能帮助它们在逆风段缩至最短,顺风段全速冲刺,从而穿越风暴。
1.2 信天翁的滑翔技巧
信天翁,尤其是漂泊信天翁(Diomedea exulans),是另一种飞行高手。它们的翼展可达3.7米,利用斜坡滑翔原理,每下降1米可前进23米,日均飞行900公里却几乎不拍翅。信天翁的滑翔模式更像优雅的滑翔机,它们利用地球西风带环绕南极圈,每年绕飞三圈(超12万公里),相当于每年送自己上月球。此外,信天翁的42℃体温烘烤羽毛形成微型热气流,在低温海面上能够形成一个“隐形上升通道”,让自己无论是高空还是低空飞行都不太费力。
2. 半脑睡眠能力
2.1 单半球慢波睡眠(USWS)
当大海没有一片陆地可供停靠时,睡眠便成了鸟儿们放松身体的最佳选择。军舰鸟和信天翁等长距离飞行鸟类具备半脑睡眠能力,即单半球慢波睡眠(USWS)。这种睡眠模式下,左右脑交替进入睡眠模式,左脑沉睡时右脑监控飞行方向,右脑休眠时左脑警惕天敌。这样既能保证飞行的稳定性,又能得到有效的休息。
2.2 7秒微睡眠
鸟类的快速眼动睡眠(REM)进入得非常快,且持续时间仅为7秒。期间头部短暂下垂但翅膀保持平衡,避免坠海。当它们需要长距离跨海时,一天只需要睡42分钟就可以维持一天的精神,最关键的是在少睡眠的阶段它们的脑细胞几乎是零损伤的。信天翁更进一步,在跨海长距离飞行时直接关闭90%脑区活动,仅保留脑干维持基础飞行反射,堪称“飞行僵尸模式”。
3. 跨海求生三件套
3.1 落“地”党
许多海岛是海鸟们迁徙时主要的停靠点。此外,海洋运输业发达,各大洋中几乎都有货轮的身影,这些货轮以及其他船只也成为它们短暂休息的落脚点。
3.2 躺平
信天翁等鸟类会利用皮下特化的气囊增加身体浮力,在海面上漂浮休息。睡觉时身体40%露出水面,避免鼻孔进水。数百只信天翁还会围成“海面浮岛”,靠群体震慑鲨鱼。
3.3 双刃剑
海鸟还能借助人类的垃圾来实现海洋上休息,尤其是塑料垃圾。然而,塑料垃圾是把双刃剑,因为许多海鸟会误食,一旦误食跟胃液发生反应后的塑料会让海鸟丧命。
结语
长距离飞行鸟类在迁徙过程中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无论是军舰鸟利用气流滑翔、信天翁优雅的滑翔技巧,还是它们独特的半脑睡眠能力,都让这些鸟类能够在跨越大海的过程中保持高效和安全。正如黑背信天翁“智慧”所展示的那样,“飞行者的宿命,是永远信任下一股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