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乾陵基本概况
定义或解释: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部的梁山,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
关键事实、趋势或最新发展:它修建于公元 684 年,历经 23 年基本完工。梁山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 1047.3 米,南二峰较低且东西对峙,从东边西望像女性躯体仰卧大地,被认为是武则天的绝妙象征。目前陵墓未发掘,是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量最丰富且未被盗的帝王陵墓。
重大争论或不同观点:对于梁山作为陵址的风水说法,有人认为是封建迷信,缺乏科学依据;也有人坚持传统堪舆学观点,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
数据或例子:乾陵距西安 76 公里,陪葬墓有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等 5 座。
2. 乾陵修建历史
定义或解释:指乾陵从选址到修建完成的整个历史过程。
关键事实、趋势或最新发展: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诏令袁天罡和李淳风选风水宝地,二人都选在了乾县的梁山,且李淳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天罡所埋的铜方孔中。683 年武则天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工程,次年八月李治下葬,中宗神龙二年(706)五月,武则天 葬入。
重大争论或不同观点:对于袁天罡和李淳风选陵址的神奇巧合,有人认为是后人的传说和附会,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
数据或例子:修建工程历经 23 年基本完工。
3. 乾陵石刻与陪葬墓
定义或解释:乾陵的石刻是其重要特色,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陪葬墓有永泰公主、章怀太子等墓,出土了大量文物和精彩壁画。
关键事实、趋势或最新发展:陵前石刻有翼马、仗马及控马人、拄剑石人像、无字碑等,陵园内城四门之外各蹲踞一对石狮,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掘了 5 座陪葬墓,章怀太子墓有 50 多幅壁画,如“打马球图”等;永泰公主墓虽被盗过,仍出土文物 1354 件,墓室石椁壁面线刻 15 幅仕女人物画。
重大争论或不同观点:对于乾陵蕃臣像无头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如明代关中大地震)和人为因素(如毁于金、元统治时期)等不同观点。
数据或例子:永泰公主墓墓区总面积为 6050 平方米,出土各类彩绘、唐三彩俑 878 件。
4. 乾陵墓主生平
定义或解释:介绍乾陵合葬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以及部分陪葬墓墓主的生平事迹。
关键事实、趋势或最新发展:李治是太宗第九子,在位前期有“永徽之政”,但晚年患病,武则天逐渐掌握朝政。武则天 14 岁入后宫,历经波折成为皇后,后称帝建立武周。永泰公主因兄和夫议论武则天男宠而死,唐中宗复位后追赠并以礼改葬。懿德太子是武则天之孙、唐中宗嫡长子。
重大争论或不同观点: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她为政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发展;也有人认为她在传统礼制上悖逆,任用酷吏,豪奢专断。
数据或例子:李治生于 628 年,卒于 683 年;武则天生于 624 年,卒于 705 年;永泰公主生于 684 年,卒于 701 年。
5. 乾陵防盗情况
定义或解释:讲述乾陵在历史上遭遇的盗墓情况以及未被盗成功的原因。
关键事实、趋势或最新发展: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有 17 次之多,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唐末黄巢动用 40 万起义军挖山,因挖错方向未得手;五代温韬挖掘时总是狂风暴雨,受惊吓放弃。
重大争论或不同观点:对于温韬挖掘时遭遇狂风暴雨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巧合,也有人认为是迷信说法。
数据或例子:黄巢挖出一条深 40 米的黄巢沟。
进一步阅读资源
《乾陵文化研究》系列书籍,深入研究乾陵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
《武则天传》,详细介绍武则天的生平,有助于了解乾陵墓主之一的情况。
纪录片《帝陵·乾陵》,以影像形式展现乾陵的风貌和历史。
学术论文《乾陵石刻艺术研究》,专注于乾陵石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结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梁山,是保存最完整、未被盗的帝王陵墓,有“地下世界第九大奇迹”之称。
修建历经 23 年,选址有袁天罡和李淳风选陵址的神奇传说。
陵前石刻丰富,陪葬墓出土大量文物和精彩壁画,如章怀太子墓的“打马球图”和永泰公主墓的仕女人物画。
墓主李治和武则天的生平及政治生涯复杂,对武则天的评价存在争议。
历史上多次被盗掘均未成功,如黄巢挖错方向,温韬因怪异天气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