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2阅读
  • 2回复

[猎奇]被美技术封锁30年,中国用三年打破垄断,造出3.6万吨钢铁巨兽[12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厨爹

UID: 546371

精华: 76
级别: 化外仙道
 

发帖
72436
金币
10640
道行
5638
原创
799
奖券
6506
斑龄
3
道券
183
获奖
0
座驾
设备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854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5-07-25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05-18) —

10亿投资换技术?不给就别想造出来!

2007年,面对德国企业的苛刻条件和美国的彻底封锁,我国工程师咬紧牙关决定自己干!

当时全球最强的3.15万吨挤压机掌握在美国人手里,他们笑中国30年也造不出来!

可仅仅3年后,全球最大的3.6万吨垂直挤压机,在北重集团车间轰然启动,第一根无缝钢管顺利挤出。

西方人再次被我国的技术突破能力给震惊了!


美德技术封锁的铁桶阵

钢管又不是什么稀罕物,凭啥这么金贵呢?

这可不是普通的钢管,而是被称为工业明珠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

它是火电站、石油炼化、甚至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的重要材料,也是制造大飞机、坦克、火炮等装备核心部件的必备材料之一。


没有它,我国的工业、国防都玩不转。

所以把它看成是战略资源都不夸张,可在之前的几十年里,我国硬是没有办法突破制造无缝钢管的技术。

无缝钢管的关键在于无缝这两个字,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垂直挤压机。在2009年之前,能生产这种无缝钢管的国家只有美国、德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而他们的技术是绝不会外传的。

可无缝钢管又是国防和大型工业设备的必需品,我们又不得不年年从这些发达国家进口无缝钢管,让这些国家不知道占了我们多少便宜。

20世纪90年代,每吨无缝钢管的价格达到了2万多美元,进口一根管子的花费购买一辆奔驰s级轿车。


而且就算有钱,人家还不一定愿意卖。为了改变现状,北方重工集团想去美国买一台重型黑色金属挤压设备,可结果美国根本就不接茬儿。后来去找德国公司谈合作,人家开了10亿的投资天价,能给我们的只有区区使用权,根本就没打算真心卖给我们。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高层一咬牙:咱们自己搞!

就这样北方重工正式拉开了360工程的帷幕。360工程就是我国要自主研制3.6万吨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通过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垄断,彻底解决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的难题。

但这个梦想在别的国家看来就是天大的笑话。当时美国已经有了3.15万吨的挤压机,而咱们国家的技术还停留在三千吨级的水平。


美国人更是直接扬言,就算给我们30年我们都造不出来!

面对国内外的质疑,所有人心里都有点虚,只有工程带头人雷丙旺站了出来,坚定地说:咱们不仅要干,还要干成世界第一!

谁说40不学艺?

雷丙旺就是负责整个大国重器项目的灵魂人物,也被誉为中国垂直挤压机之父。

只不过雷丙旺在扛下重担的时候,却让外国专家笑弯了腰,一个40岁才半路出家的人硬是要扛如此专业的大旗,怎么可能会成功?

但雷丙旺绝不服输,那时我国连最基本的生产经验都没有,他硬是带领团队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学,一手翻着书一手绘制图纸。


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由于没有参考经验,实验失败就是家常便饭,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信念: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完成任务,还要把这事做到最好!

研制过程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首个难题就是挤压机机架的重量过大。别说造了,就连设备的安装和检验都成了拦路虎。工人们为安装和反复拆卸重达1500吨的机架零件头痛不已。

某个零件稍有误差,整个机器都得停下来重新调整,而且整个设备有上千吨重,如何翻转自如也是个难题,难题千千万,几乎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在艰难困苦中,雷丙旺和他的团队没有放弃,硬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雷丙旺知道团体力量的强大,团队开会讨论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众人一讨论就是几个小时,经常会议结束了还觉得不够彻底,又继续下一个讨论。

如果遇到突发问题,他在外地也要连夜赶回来。在研发过程中,他和团队整整三年没好好休息过一天,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处理现场问题。有人开玩笑说:老雷的脑袋里装的只有公式和压力。

只有雷丙旺自己心里明白,这背后的责任实在太重。自己团队所要解决的并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关乎到国家的脸面。

三年的不懈努力北重集团终于攻克了世界难题。2009年7月,我国首台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完成了热试车,并顺利挤压出了第一根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


嚣张到不可一世的美国专家彻底闭嘴了!

我国也在这一技术上彻底站在了世界巅峰,而且我国设备的制造成本仅为3.4亿元人民币。不仅为国家节约了资金,更是创造了国家自主创新的奇迹。

雷丙旺曾半开玩笑地对团队成员说:等这事成了,我一定好好睡它三天三夜。可攻坚战告捷之后,他却又投身到了新型高端材料的研发中。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他一直保持着这份执着,驱使着团队勇敢前行。

国之重器打脸老外,腰杆直了!

我国在360工程上的突破不光让老外震惊,更让西方专家产生了十分严重的焦虑情绪,不光是我们用短短三年,就走过他们十几年研发道路的迅速,更重要的是,设备性能比他们的还要好


以往进口时,外国企业经常在技术参数上动手脚,提供低质量产品导致装备性能受限,如今自主生产,我国彻底打破了被掣肘的局面。

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我国的3.6万吨挤压机采用了独特的预应力钢丝缠绕结构

通过用高强度钢丝将设备的上横梁、下横梁以及立柱紧密捆绑,形成强大的预应力,显著增强了整个结构的承载力,而且使用寿命也大幅延长

相比国外那些笨重、复杂的设备,咱这个设计简直就是颜值与实力并存。而且3.4亿元人民币的报价让我们占据的成本优势不是一点半点,果然东大一出手,西方国家就没饭吃!

我国挤压机的出现,直接拉低了无缝钢管国际市场的价格。那些垄断巨头失去了卖方市场的优势地位,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任意抬高价格卡脖子了。


3.6万吨挤压机的成功应用,让我国每年在高端无缝钢管的进口花费上,节省了大约40亿元!

有了国产的无缝钢管,我们的电力行业又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期,火力发电是我国主要的电力来源之一,而超临界、超超临界的发电设备都需要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

没有这种钢管,发电效率上不去,能源消耗也降不下来。以前依赖进口钢管让咱们火电站的建设经常受制于人。

而如今,我们有了自主生产能力后,国家已建成超过100座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机组

关键材料都是由国产挤压机生产,往大了说能提升我国整个电力行业的竞争力,往小了说发电的成本低了,老百姓的用电成本自然也会随之降低,这也是我国能保持世界范围内廉价电力的关键因素所在。


航空航天和军工也受益匪浅。

以钛合金和镍基合金为代表的难变形材料是航空发动机、航天器等尖端设备的必需品。曾经这些材料的加工是欧美国家的强项,我国却苦于缺乏设备。

360工程的成功让我国在这些领域迅速补齐了短板。如今高性能合金材料已经在挤压机上实现批量生产,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现代坦克、火炮、军舰以及大飞机等国之重器也离不开高性能金属材料的挤压成型。

3.6万吨挤压机直接解决了之前进口的卡脖子的瓶颈,让我国军工行业如虎添翼。


国产装备的问世也间接推动了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许多重型装备行业都是一通百通,我们在对3.6万吨挤压机研发的过程中,也顺带解决了很多其他方便重型装备行业的瓶颈。

整个重型装备行业的制造水准,自然也跟着突飞猛进。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源自360工程的核心技术突破。

这就是工业研发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现在我国的工业、能源和国防等多条战线都已经开始全面推进,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力。

腰杆硬了,未来底气更足

所以对我国来说,360工程绝不仅仅是一台设备的成功研制,更是我国整个高端制造业奋发向上的缩影。

从挤压机起步,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国之栋梁,正是一个个突破让我们在世界上逐渐挺起了脊梁。


相信未来在更多的领域里,我国都能依托这些核心技术,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而那个曾经对我国技术封锁的玻璃天花板早已被我们一脚踹开。

正如雷丙旺常说的: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只有自主创新,才能避免受制于人!强大源自自立,尊严源自实力。

欧美人傻眼了,我们则笑了。底气足了,腰杆硬了。属于中国制造的时代正在到来。

1条评分金币+14
huozm32831 金币 +14 - 05-1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6748
金币
287881
道行
20030
原创
756
奖券
18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123(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5-18
被美技术封锁30年,中国三年打破垄断造出3.6万吨钢铁巨兽
封锁背景与困境
1989年,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列入《出口管理条例》实体清单,对高端重型机械制造技术实施全面封锁。此后三十年,中国在船舶制造、能源装备、精密机床等领域的核心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甚至被迫接受外企天价维修费、技术黑箱等不平等条款。重型模锻液压机被称为工业骨骼,是航空航天、核电装备等领域的关键设备,其原理是通过万吨级压力将金属材料一次成型,直接决定战斗机起落架、火箭燃料舱等部件的性能精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研发出4.5万吨模锻机,垄断全球90%以上的高端锻件市场。中国直到2013年才通过逆向工程仿制出8万吨级设备,但因控制系统、材料寿命等卡脖子问题,实际效能仅为设计值的60%。2020年,某国产大飞机项目因无法获得合格钛合金起落架锻件,被迫推迟首飞时间,外企供应商趁机将单件价格抬高至1.2亿元,并附加禁止逆向研发条款。

破局之战与技术突围
转机出现在2022年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年度报告中明确提出集中力量攻克重型装备‘心脏病’的战略目标,联合宝武集团、中信重工等企业成立专项攻关组。研发团队创造性地采用分布式液压联动技术,将传统单缸加压改为36组独立油缸协同作业,既降低设备自重,又实现压力精度±0.5%的突破。在材料领域,美国在封锁技术的同时,对高强度合金钢实施禁运,上海材料研究所的工程师们另辟蹊径,以稀土元素微合金化为突破口,研发出QSY - 980特种钢,其抗疲劳强度达到同类进口材料的1.7倍。2024年9月,这台3.6万吨钢铁巨兽在江苏南通完成首次全负荷试车,成功将直径5米的钛合金坯料一次锻造成型,综合性能超越美国现役主力机型。

突破意义与深远影响
行业跨越与自主可控
这台国之重器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2025年1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姚林在行业报告中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培育,使我国在重型模锻领域实现设计、材料、工艺的全链条自主可控。

国际标准主导
更具里程碑意义的是,中国借此主导修订了ISO22068国际锻压设备标准,将智能温控补偿、多向同步加压等12项核心技术纳入全球技术体系。

市场效益显著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突破的深远影响,国产C919大飞机起落架锻件成本下降54%,某型洲际导弹燃料舱生产周期缩短70%。德国蒂森克虏伯、日本制钢所等传统巨头开始反向采购中国锻压设备的关键模块。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中国用三年时间改写了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权力版图。

启示与思考
回望这段历史,技术封锁反而成为中国创新的催化剂。它促使中国集中力量进行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在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其他领域,如高铁、C919大飞机、新能源汽车、航天等领域,中国也在面对美国技术封锁和打压的情况下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和超越,充分证明了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强大韧性和创新能力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5-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1634
金币
303206
道行
2004
原创
2406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893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7-2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5-18
  中国3.6万吨挤压机的成功与意义

  2007年,面对德国企业的苛刻条件和美国的彻底封锁,中国工程师们决定自主研制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这一决定不仅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还为中国的工业、能源和国防等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技术封锁与自主研发

  在2007年之前,全球最强的3.15万吨挤压机掌握在美国手中,而中国的技术还停留在三千吨级的水平。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对这一技术实行严格的封锁,不愿意向中国出售或转让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北方重工集团决定自主研发3.6万吨垂直挤压机。

  无缝钢管的重要性

  无缝钢管被称为工业明珠,是火电站、石油炼化、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的重要材料。在2009年之前,只有美国、德国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生产这种无缝钢管。中国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从这些国家进口无缝钢管,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受制于人。

  研发过程中的挑战

  研发3.6万吨垂直挤压机的过程充满了挑战。首先,中国在这一领域缺乏基本的生产经验,团队不得不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学习。其次,设备的重量和安装问题也是一大难题。团队成员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断进行实验和调整,最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成功与意义

  2009年7月,中国首台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完成了热试车,并顺利挤压出了第一根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这一突破不仅让西方专家震惊,还为中国节省了大量资金。与国外同类设备相比,中国的3.6万吨挤压机采用了独特的预应力钢丝缠绕结构,显著增强了整个结构的承载力,使用寿命也大幅延长。

  对各行业的影响

  - 电力行业:自主生产的无缝钢管提升了火力发电的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国家已建成超过100座百万千瓦级火力发电机组,发电成本的降低也使得老百姓的用电成本随之降低。

  - 航空航天和军工:高性能合金材料的批量生产为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现代坦克、火炮、军舰以及大飞机等国之重器也离不开高性能金属材料的挤压成型。

  - 机械制造业:3.6万吨挤压机的成功研发推动了整个重型装备行业的制造水准提升,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力。

  未来展望

  360工程的成功不仅是一台设备的成功研制,更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奋发向上的缩影。从挤压机起步,中国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逐渐挺起了脊梁。未来,中国将继续依托这些核心技术,掌握更多的话语权,迎接属于中国制造的时代。

  正如雷丙旺常说的:“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只有自主创新,才能避免受制于人!”强大源自自立,尊严源自实力。欧美人傻眼了,我们则笑了。底气足了,腰杆硬了。属于中国制造的时代正在到来。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05-1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