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2回复

[猎奇]一组老照片,带你穿越到1871年、清朝时期的中国 [1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1180
金币
35490
道行
37009
原创
2177
奖券
4449
斑龄
131
道券
902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9332(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4-3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36



本组清朝时期的老照片是由外国摄影师在1871年来到中国拍摄影的,照片拍摄的地点是北京、汕头、厦门以及台湾。照片再现了近150年前清朝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这些当时的社会缩影让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图为清朝时期的商业街。



图为在阳台聊天的四名清朝男子,他们都留着大清的标志——辫子。清军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人才告别了这个发型。



图为两名清朝时期的士兵。



图为清朝时正在用龙骨水车劳作的农民。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图为一名穿着蓑衣的清朝男子。蓑衣是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的一种用以遮雨的雨具,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



标准的清朝打扮。



一名清朝女子,她的脚是“三寸金莲”,也就是缠足。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图为一户贫穷的人家正在吃饭,个个瘦骨嶙峋。



图为一名在画家正在创作。有这样的艺术细胞,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他应该活得比大部分人都好。



这三名男子应该是当时的少数民族。



帐篷外的男子。



典型的江南民居。



图为一对清朝夫妻。



正在聚餐的人们。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1152
金币
141421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20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41
关于清朝时期龙骨水车的使用及其历史背景,结合史料和文献记载,可总结如下:

一、结构与工作原理
核心构造
龙骨水车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两端设有轮轴。主体由木链(龙骨)串联刮板组成,通过人力、畜力或自然力驱动轮轴转动,带动木链循环翻转,刮板将水从低处提升至高处。
动力形式
人力驱动:通过脚踏或手摇拐木带动轮轴(如清代农民常见的劳作场景);
畜力驱动:以牛、驴等牲畜拉动齿轮装置(牛转翻车);
自然力驱动:如水力(水转筒车)、风力(风转翻车)等,适应不同地理环境。
二、历史发展与演变
起源与改进
龙骨水车最早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马钧对其结构进行改良,使其效率“巧百倍于常”。
普及与推广
唐宋时期,随着南方围田开发对低水头提水的需求,龙骨水车成为灌溉和运河供水的核心工具,并衍生出高转筒车、立式井车等类型。
清代应用
清朝农民广泛使用脚踏式龙骨水车,尤其在江南水稻种植区,其身影常出现在水田、河岸等场景,成为农业生产的标志性工具。
三、功能与文化意义
农业价值
主要用于灌溉高田、排涝低田,提水高度约1-2米,适合平原及梯田边缘的辅助灌溉。
社会影响
作为古代农耕文明的象征,龙骨水车在诗词中常被提及(如陆游“龙骨车鸣水入塘”),反映了其与农民生活的紧密联系。
技术遗产
其链轮传动和翻板提升原理影响了后世机械设计,如挖泥机等现代设备仍沿用类似结构。
四、局限性及替代
尽管龙骨水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依赖人力、效率有限,清末至近代逐渐被水泵取代。然而,它在传统农具中仍具研究价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8052
金币
113688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37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2:16
这些描述的清朝时期的老照片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150年前清朝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从商业街的繁华到普通家庭的贫穷,从男子的辫子到女子的缠足,每一张照片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特征的缩影。以下是对您提供信息的一些补充:

1. 辫子文化:清朝的辫子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发型,它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象征。"剃发令"的实施强化了清朝对汉族的统治,也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压制。

2. 龙骨水车:这种古老的灌溉工具显示了当时农业社会的技术发展水平。龙骨水车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灌溉效率,对于农业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3. 蓑衣:蓑衣的使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它不仅是一种实用的雨具,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4. 缠足: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一种扭曲认知,同时也限制了女性的行动自由。

5. 贫穷与艺术:即使在贫穷的年代,艺术仍然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画家的存在说明即使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人们仍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6. 少数民族: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些照片可能捕捉到了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展现了清朝社会的多样性。

7. 江南民居:江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这些民居的照片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居住环境的线索。

8. 清朝夫妻与聚餐:这些照片展现了清朝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一瞥,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

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让我们对清朝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