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清朝时期的老照片是由外国摄影师在1871年来到中国拍摄影的,照片拍摄的地点是北京、汕头、厦门以及台湾。照片再现了近150年前清朝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这些当时的社会缩影让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图为清朝时期的商业街。
图为在阳台聊天的四名清朝男子,他们都留着大清的标志——辫子。清军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人才告别了这个发型。
图为两名清朝时期的士兵。
图为清朝时正在用龙骨水车劳作的农民。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犹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
图为一名穿着蓑衣的清朝男子。蓑衣是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的一种用以遮雨的雨具,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
标准的清朝打扮。
一名清朝女子,她的脚是“三寸金莲”,也就是缠足。缠足开始于北宋后期,兴起于南宋,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是指女性用布将双脚紧紧缠裹,使其脚畸形变小,以为美观。一般女性从四、五岁起便开始缠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图为一户贫穷的人家正在吃饭,个个瘦骨嶙峋。
图为一名在画家正在创作。有这样的艺术细胞,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他应该活得比大部分人都好。
这三名男子应该是当时的少数民族。
帐篷外的男子。
典型的江南民居。
图为一对清朝夫妻。
正在聚餐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