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0阅读
  • 2回复

[猎奇]《红楼梦》惊艳旧照曝光:时隔30多年,才发现它背后的秘密!1 [3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1153
金币
141423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20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01


前段时间,一组87版《红楼梦》的旧照在微博上再次刷屏。
评论这样写道:“没有滤镜没有美颜的年代,一群书里走出来的演员。”




在87年以前,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宝黛钗 ,当87年红楼梦一出,红楼梦中人的形象就在人们心中定型了。






为87版《红楼梦》作曲的王立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红楼梦》就是中国人心尖儿上的宝贝。将来的人还可以把《红楼梦》再重拍一百次、一千次,还可以再拍一百年、一千年,总会有人超越前人。我们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努力和心血,筑起一道《红楼梦》的高墙,让后来的人超越时,知道没那么容易。
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他们所筑起的高墙,依然无人超越。
究其原因,豆瓣有位网友说得极好:
老一代影艺人是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对待红楼梦的。
那是大师尚未远去,人心尚有敬畏的年代。


何为耐心
87版《红楼梦》历时近5年。
光是前期准备就用了1年。
在接下拍摄《红楼梦》的任务时,导演王扶林停掉了所有工作,潜心研读《红楼梦》,单单人物分析,前情回顾,便写了厚厚一本《导演阐述》。
“那一年,我竭力要做的事,就是全面理解《红楼梦》的内涵、曹雪芹的生平等等。其实,花一年时间全部理解是不太可能的,但我尽力而为。”
是态度,亦是尊重。




剧本的撰写更是苛刻到一字一句。
王扶林和剧组邀请了诸多文学大师和红学专家担任顾问团:“我们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
周岭每写一集剧本,都会附带写一封信给红学泰斗周汝昌,介绍自己为什么这样写,遣词造句的用意,周汝昌的回信也认真,有时刚回了一封信,过了几天,又寄来新信:“我收回之前的意见,这里还是这么改更合适。”
87版《红楼梦》剧本1983年3月起稿,但直到1987年1月才最终定稿。
字字斟酌,句句考究。




相较于今天的“抠图”盛行,87版《红楼梦》碾转全国十余省城市,41个地区,219处景点,搭建了大量实景,搭建完之后,还要第一时间请红学专家查验。
秦可卿出殡”那场戏,就被指出“荣宁街”的牌匾不对:宁是兄长,荣是弟弟,所以应该称为宁荣街,于是又连夜制作,更换牌匾,才开始拍摄。


而那时选角,名气不重要,流量不重要,经验不重要,背景不重要,从全国层层选拔,只为挑选出符合角色气质的演员,但挑选出来,仅仅是开始。
所有演员在开拍前,都要参加培训班,学习琴棋书画,熟读原著,听名家大师解析红楼梦,了解相关知识,分析人物,撰写人物小传,将自己真正融入进红楼。
编剧周雷总起“红学概论”;
中国红学会秘书长胡文彬续讲“国内外红学研究概况”;
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朱家溍介绍“《红楼梦》中的北方生活习俗”;
红学泰斗周汝昌辨析“《红楼梦》原著的优与续书的劣”;
民俗大家邓云乡先生手把手教演员如何拿起放下茶杯,怎样踩碎步;红学家启功亲自示范古人作揖的动作,还嘱托编剧一定写在剧本里,不能弄错.......
炎炎夏日,老先生们顶着日头,坐公交穿越大半个北京城来讲课,年纪大的,连咳带喘,但坐到椅子上,张口就是《红楼梦》。
周汝昌先生同宝钗的饰演者张莉分析红楼梦


黛玉漱口,以手帕掩面,不失礼,也不冒犯别人


男子见人作揖,女子见人行万福礼


培训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做小品。
演员在小品课上可以随意组合,表演任何人物,导演觉得你适合哪一个,你便是那个角色的候选人,否则就要继续寻找适配的角色。
因此最终演员名单,和一开始定的,很多都是有出入的。
张莉一开始出演的是丫鬟紫娟,等试完妆,导演觉得她的气质和宝钗很像,就这样成为了宝钗;袭人的扮演者袁玫进组前想演王熙凤,进组后觉得自己没那股泼辣劲,于是成了宝钗组的候选人,后来又成了鸳鸯,等到正式定角,她又成了袭人;沈璐本是林黛玉的候选人,后来却成了泼辣刁蛮的秋桐.......
那一个一个的书中人,就是这样一遍遍磨出来的。




黛玉在船舱的戏,看起来只有几秒钟,拍起来却花了很久:黛玉掉泪、黛玉泪眼看烛光、雪雁送药──摄像机掉来掉去,正面拍、侧面拍、背面拍、仰拍、俯拍、推过去、拉出来……
饰演袭人的袁玫后来回忆道:“那个时候拍戏,有时候一天拍一两个镜头。有的时候说今天拍得不错,拍了10个镜头。大家觉得拍得很多很多了,因为每个镜头都是在打磨和认真,反复地斟酌中拍下来的。”
不是拍不了,只是不愿意敷衍。
现在对拍摄的作品,心怀敬畏的剧组,还有多少?
现在会用心打磨一个剧本,乃至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的剧组,还有多少?
现在肯花心思,“选”出一个演员,“磨”出一个演员的剧组,还有多少?
现在能让每个画面都经得起琢磨,经得起推敲的剧组,还有多少?






何为用心
此前有网友分享了一组红楼梦的手稿。
那是杨树云为87版《红楼梦》绘制的妆造手稿。
黛玉


元春


秦可卿


作为87《红楼梦》的造型总设计,杨树云进组后将《红楼梦》翻来覆去读了7遍,听红学专家讲课,做足功课才开始设计剧中每个人的发型妆容。
在此之前,人们对《红楼梦》形象的了解,不是画,就是戏。
《红楼梦》中的人物,究竟化什么妆,梳什么头,带什么花,带什么首饰,全是摆在杨树云面前的难题。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红楼梦》里对黛玉的描述,单这个“罥烟眉”就难住了杨树云。
杨树云翻遍古籍,才从曹雪芹好友的诗中“遥看丝丝罥烟柳”获得灵感,遂将演员原本的眉毛全部拔光,以下垂柳叶为原型,创作出了罥烟眉。




红楼梦一百多号人,每个人妆容、发型、头饰均是不同风韵。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弯柳叶吊梢眉


不同的场景下,每个人的妆容亦是不同。
“黛玉素妆”“晴受病妆”“宝钗华妆”“平儿泪妆”“袭人佣妆”“妙玉禅妆”“元春宫妆”“可卿艳妆”“李纨淡妆”.......
单单王熙凤,就有“大妆”“盛妆”“宴妆”“艳妆”“正妆”“家居妆”“残妆”“囚妆”“病妆”“死妆”等几十种妆容。




探春远嫁时戴的银点翠头面


尤二姐戴的偏凤钗


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她为87版《红楼梦》设计超过2700件服装,至今看来,仍是惊艳,从主角到配角到普通的下人,每一件都有背后的深意。
其实最开始,没有人看好这个独自来北京,毛遂自荐的设计师,只让她在片场做服装打杂的活,后来因为人手紧缺,才让她参与设计。那个寒冬,史延芹在没有暖气的临时平板房里,用15天赶出了48张设计稿,证明了自己。
她用精细的剪裁设计弥补人物身材的不足,用多彩分明的颜色造就层次的画面,用考究的细节呼应人物性格,同时吸收中国历代服饰文化最美的元素,设计出了一套又一套的经典服饰。
林黛玉的服装
多以白色、淡蓝、淡绿、粉紫为主
同时配以梅兰竹菊等图案


宝钗则以蜜合色为主
配以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图案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1153
金币
141423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20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5-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0:09
《红楼梦》惊艳旧照曝光:时隔30多年背后的秘密
87版《红楼梦》的影响力
在87年以前,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宝黛钗,当87年《红楼梦》播出后,红楼梦中人的形象就在人们心中定型了。有网友评论“没有滤镜没有美颜的年代,一群书里走出来的演员”。为其作曲的王立平曾说:“《红楼梦》就是中国人心尖儿上的宝贝。我们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才华、努力和心血,筑起一道《红楼梦》的高墙,让后来的人超越时,知道没那么容易。”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他们所筑起的高墙,依然无人超越。

旧照曝光引发关注
近期一组87版《红楼梦》的旧照在微博上再次刷屏,引发了人们对于这部经典作品的再次关注和对其背后故事的深入探究。

背后的秘密之耐心
漫长的前期准备与研读
87版《红楼梦》历时近5年,光是前期准备就用了1年。导演王扶林停掉所有工作,潜心研读《红楼梦》,写了厚厚一本《导演阐述》。但其实花一年时间全面理解《红楼梦》的内涵、曹雪芹的生平是不太可能的,不过他依然尽力而为,这体现了对作品的尊重。

苛刻的剧本撰写
剧本的撰写苛刻到一字一句。编剧周岭每写一集剧本,都会附带写一封信给红学泰斗周汝昌,介绍自己的写作思路和遣词造句的用意,周汝昌也会认真回信,甚至有时还会更改之前的意见。87版《红楼梦》剧本1983年3月起稿,直到1987年1月才最终定稿。例如秦可卿出殡那场戏,被指出荣宁街的牌匾不对,应是“宁荣街”,于是连夜制作更换牌匾才开始拍摄。

严格的选角与培训
选角时名气、流量、经验、背景都不重要,从全国层层选拔,只为挑选出符合角色气质的演员。所有演员在开拍前都要参加培训班,学习琴棋书画,熟读原著,听名家大师解析红楼梦,了解相关知识,分析人物,撰写人物小传,将自己真正融入进红楼。培训班的老师包括编剧周雷、中国红学会秘书长胡文彬、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朱家溍、民俗大家邓云乡先生、红学家启功等。培训班还有做小品环节,最终演员名单和一开始定的有很多出入。比如张莉一开始演丫鬟紫鹃,试妆后成了宝钗;袁玫进组前想演王熙凤,最终成了袭人;沈璐本是林黛玉候选人,后来成了秋桐。并且拍戏时每个镜头都在打磨和认真、反复地斟酌中拍摄,有时一天只拍一两个镜头,拍10个镜头大家就觉得很多了。

背后的秘密之用心
造型总设计杨树云进组后将《红楼梦》翻来覆去读了7遍,听红学专家讲课,做足功课才开始设计剧中每个人的发型妆容,有黛玉素妆、晴雯病妆、宝钗华妆等多种特色妆造。服装设计师史延芹为87版《红楼梦》设计超过2700件服装,从主角到配角到普通下人,每一件都有背后的深意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8052
金币
113688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37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9:29
  87版《红楼梦》确实在中国电视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版《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其忠实地再现了原著的精髓,更因为整个剧组对作品的尊重和用心。从导演王扶林的潜心研究,到剧本的一字一句的斟酌,再到演员的选拔和培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剧组对细节的重视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全国十余省城市、41个地区、219处景点的实景搭建,到红学专家的现场查验,再到演员们琴棋书画的培训和人物小传的撰写,无一不显示了对原著和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尊重。

  此外,87版《红楼梦》的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造型总设计杨树云和服装设计师史延芹,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和对红学专家讲课的聆听,设计出了既符合原著又具有时代感的造型和服装,为角色的塑造增色不少。

  总的来说,87版《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整个剧组对作品的敬畏之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努力和心血,筑起了一道《红楼梦》的高墙,让后来的人超越时知道没那么容易。这种对艺术的尊重和追求,是值得后来者学习和传承的。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