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保健养生]走路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医生:过了65岁后,走路时要多注意这几点[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9254
金币
8760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670
斑龄
195
道券
1054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1475(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4-3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43

“张医生,我爸今年六十八了,天天出去走路锻炼,最近总听人说走路也有讲究,是不是年纪大了走路也得注意特别多的细节啊?”
问这话的是家门口理发店的小姑娘,小个子,一边忙着扫地一边挤出空问了句,脸上有点担心。
她父亲退休后养成了每天定点快走的习惯,原本家人挺放心,最近邻居提醒,走得不对反而容易受伤,让她有些坐不住了。
走路被很多人认为是最简单的运动,尤其是上了年纪以后,不想激烈运动,走走路似乎成了最自然不过的选择。

但是过了65岁,人体各系统的耐受力、反应速度、骨骼稳定性早已经不是年轻时那样了。
年纪一大,很多人脊椎退化、肌肉松弛,走起路来容易自然地弯着腰低着头,这种走路姿势,表面上问题不大,时间久了,胸廓压缩,呼吸功能下降,心肺耐力越来越差,最后形成恶性循环。
驼背走路的人,重心前移,容易摔倒,步态变得僵硬,调整姿势不是要故意挺胸抬头,那样反而会导致腰椎压力过大。
正确做法是让脊椎自然延展,脖子与背部连成一条线,双肩放松,这个调整看起来小,但长期下来,能大大减少跌倒风险,提高心肺功能。

很多老人走路时一味追求速度,却忽略了呼吸配合,气短、胸闷、头晕,很多时候不是走太远走太快,而是呼吸不对,呼吸要深长匀缓,步频和呼吸频率要协调,不要走得气喘吁吁。
这不只是为了舒适,更是为了给心脏减少负担,高龄人群心脏本来泵血能力就下降,如果呼吸急促,氧气供应跟不上,容易引发心律不齐、低血压晕倒。
有些人以为喘一喘没啥,忍一忍就好了,实际上那是身体在抗议,一次次硬撑下来,心脏损伤是在一点点积累。
很多老人觉得穿得暖和、舒服就行,鞋子随便套个软底布鞋就上路了,实际上,鞋子的选择特别重要。

正确的鞋子应该有一定弯曲度但又能保持足够支撑,鞋底要有防滑设计,鞋头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宽。
衣服方面,太厚重会限制肢体活动,太薄容易着凉,最理想的是分层穿着,根据天气变化灵活增减,保证活动自如又保暖。细节决定结果,运动效果也是。
过了65岁,大脑对突发状况的反应速度变慢,眼神也容易分神,走路看手机,哪怕只是几秒钟,绊倒、跌落、被车撞的风险都大大增加。
很多老人摔伤以后,别看只是骨折,卧床时间一长,肺炎、血栓、肌肉萎缩就接踵而来,最后有不少是因为并发症去世的。

走路的时候眼睛就应该盯着前方三五米远的位置,留意地面变化和周围环境,遇到有坡度、有障碍的地方,提前调整步伐。
过了65岁以后,走路最应该重视的是步态的连贯性,不是走得快不快的问题,而是步与步之间有没有节奏感。
步伐急促、凌乱,暗示神经系统调控下降,容易出现小碎步、小跑步现象,预示着跌倒风险增加,一个健康的老年人步态应该是流畅连贯、左右摆动幅度均匀。
如果发现自己走路一高一低,步幅大小不一,得尽早做步态矫正训练,这个变化可能比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还更早地预示着身体正在走下坡路。

其实到了高龄,关节磨损不可避免,盲目增加步行量反而加速软骨磨损,合理控制每次步行时间在30到60分钟之间,走到微微出汗、但能顺畅说话的程度,才是对身体最友好的方式。
一天走两次,每次控制在45分钟以内,比一次走两小时效果要好得多,过度使用不是锻炼,是消耗,是损害。
真正健康的走路,应该是融入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的,每天早晚做5到10分钟的平衡站立、半蹲、腿部力量练习,能大大延缓肌肉流失速度,肌肉不是用来好看的,是保护骨骼、防止跌倒的护盾。

很多老人走路喜欢结伴同行,边走边聊天,看起来很热闹,其实这也隐藏着问题,聊天会分散注意力,导致对路况变化反应迟钝。
很多老人为了跟上同伴步伐,超出了自己心肺和关节负荷,适合自己的节奏,才是最好的节奏,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每个人的体能基础不同,强求只会弄伤自己。
有些人一味追求记录步数、刷公里数,用智能手表、手机步数软件打卡,这种行为看似激励,实际上容易把锻炼异化成了任务,忽略了身体真实感受。
到了65岁以后,最重要的是锻炼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能在步行过程中感受到关节的伸展、肌肉的收缩、呼吸的律动,才是真正有益的锻炼。

心理放松,专注脚下,呼吸自然,步伐顺畅,这样走路的效果和安全性都会大大提升,心理紧张是个隐形杀手,比天气冷、地面滑更危险。
不少老人习惯饭后立刻出去快走,觉得能帮助消化,其实饭后立刻运动会导致胃肠血流减少,容易引发胃痉挛甚至心绞痛。
最合理的是饭后休息20到30分钟,等胃肠初步消化完一部分,再出去散步,特别是冬天和夏天,温度变化大,饭后运动的安排更要小心。
那么,是不是所有65岁以上的人都适合走路作为主要锻炼方式?

实际上,身体条件不同的人,适合的运动方式也不一样,有些高龄老人如果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的关节损伤,单靠走路不但不能改善状况,还可能加重病情。
这些人应该优先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或在低冲击环境中锻炼,比如水中行走、骑固定脚踏车。
关键不是盲目模仿别人,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每个人身体的地图都不一样,盲目套用统一模式,只会把好心思变成坏结果。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48025
金币
113620
道行
1994
原创
2396
奖券
2610
斑龄
33
道券
93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437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5-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1:21
对于年纪较大的人群来说,走路锻炼确实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确保安全和效果。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正确的走路姿势:保持脊椎自然延展,脖子与背部成一直线,双肩放松。避免弯腰低头走路,以减少跌倒风险并提高心肺功能。

2. 呼吸与步频协调:呼吸应深长匀缓,与步频协调,避免气喘吁吁。这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尤其对于心脏功能下降的老年人。

3. 合适的鞋子:选择有一定弯曲度且能提供足够支撑的鞋子,鞋底要有防滑设计,鞋头宽度适中。

4. 分层穿衣:根据天气变化灵活增减衣物,保证活动自如同时保暖。

5. 注意路况和环境:避免边走边看手机或分神,注意地面变化和周围环境,提前调整步伐避开障碍。

6. 步态连贯性:重视步态的流畅性和节奏感,避免步伐急促凌乱,这可能预示神经系统调控下降和跌倒风险增加。

7. 控制步行量:合理控制每次步行时间在30-60分钟,避免过度使用关节。

8. 融入力量和平衡训练:每天进行平衡站立、半蹲、腿部力量练习,延缓肌肉流失,保护骨骼。

9. 避免饭后立刻运动:饭后休息20-30分钟,等胃肠初步消化后再散步。

10. 个性化运动计划: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严重骨质疏松、下肢血管病变、关节损伤的老人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

总之,老年人走路锻炼时应注意姿势、呼吸、鞋子、穿衣、路况、步态连贯性等多方面因素,并控制运动量。必要时寻求医生建议,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盲目追求步数或速度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安全、舒适、适度才是老年人走路锻炼的关键。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31150
金币
141416
道行
20023
原创
757
奖券
68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420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4-30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2:58
关于65岁以上老年人走路锻炼的注意事项,综合医生建议和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走路作为运动的利弊分析
好处
走路可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并缓解冬季抑郁情绪。研究表明,规律散步可降低心脏病风险,促进新陈代谢13。

潜在风险

寒冷刺激:低温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血栓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13。
摔倒损伤:关节僵硬或路面湿滑可能引发跌倒,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12。
二、65岁以上老人走路锻炼的注意事项
时间与环境选择

时间:建议上午10点后或下午3点前,避开低温时段13。
地点:优先选择平坦的公园步道或室内商场,避免结冰、不平整路面12。
保暖与装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