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南更新背景及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推进,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理念也在持续更新。202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基于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修订而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规范、更具操作性的高血压防治指导,以提高高血压的防治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血压分类与诊断标准
血压分类
该指南仍将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高血压(1级、2级、3级)。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20mmHg且舒张压<80mmHg;正常高值血压为收缩压120 - 139mmHg和(或)舒张压80 - 89mmHg。高血压1级为收缩压140 - 159mmHg和(或)舒张压90 - 99mmHg;2级为收缩压160 - 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 - 109mmHg;3级为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诊断标准
强调了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的综合应用。诊室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主要方法,以非同日三次测量血压值收缩压均≥140mmHg和(或)舒张压均≥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评估血压的昼夜节律、发现隐蔽性高血压等,其诊断标准为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mmHg,白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家庭血压监测可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情况,诊断标准为家庭血压≥135/85mmHg。
三、高血压治疗
治疗目标
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应降至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对于老年人(≥65岁),收缩压一般应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
治疗策略
- 生活方式干预:这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贯穿于高血压治疗的全过程。包括合理膳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等。
- 药物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并发症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常用的降压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五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对于血压≥160/100mmHg或高于目标血压20/10mmHg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
四、高血压管理
患者教育
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包括高血压的危害、治疗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干预的方法等,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定期随访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血压控制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生活方式改善情况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随访频率根据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多学科协作
强调高血压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心血管内科医生、全科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治疗和管理服务。
五、特殊人群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
老年人高血压具有收缩压高、脉压差大、血压波动大等特点。治疗时应注意缓慢降压,避免降压过快导致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反应。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随着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增加,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上升。指南强调了早期筛查和干预的重要性,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
妊娠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指南对妊娠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强调了血压监测和母婴安全的重要性。